新时代的译者:“服务”角色与“和谐”理念——以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为例
2016-02-15王秀雯
王秀雯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新时代的译者:“服务”角色与“和谐”理念
——以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为例
王秀雯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翻译发生文化转向以后,译界学者开始关注翻译活动中译者、作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根据蓝红军教授对“翻译”的新定义和郑海凌的“翻译标准新说:和谐说”,并以译者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为例,提出了新时代的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需要扮演“服务”角色及坚持“和谐”理念,协调译者、读者和作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译者;“服务”角色;“和谐”理念;葛浩文;《生死疲劳》
一、引言
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逐步受到译界学者的重视。译者的主体性成为译界的研究热点,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也注意到翻译活动中译者、读者和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国内蓝红军教授对“翻译”重新定义,强调了翻译活动的服务特点,本文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译者的“服务”角色。翻译活动是由译者、作者和读者构成的言语交际活动,译者如何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由此联想到了郑海陵教授在2000年提出翻译标准新说“和谐说”[1](P304),本文作者提出译者要具备“和谐”理念。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主要讲述了1951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的发展状况,实质上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中国现当代历史。本文以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为例,分析了译者的“服务”角色不仅由翻译活动本身决定的,而且是时代的要求,也分析了译者应具备的“和谐”理念。
二、国内、外的“译者”研究综述
在西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学潮兴起,与此同时文化学也兴起,正是这两股思潮的合力导致了翻译的文化转向。[2](P19)翻译研究主要在解构主义理论、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有了新的研究视角,出现了以译入语取向的翻译研究。[3](P16)瓦尔特·本雅明首先关注译者,他在《译者的任务》提出“纯语言的概念”,阐明了“译者的任务就是在自己的语言中把纯语言从另一种语言的魔咒中解放出来”的观点[4]。许多学者在本雅明的阐述的基础上,给予译者“解放者”的身份。但从“纯语言”的角度看,译者更是“提炼者”。安德烈·勒菲弗尔(1992)在著作《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控制》中,提出“改写”理论,体现了译者是“改写者”或“操纵者”。[5]苏珊·巴斯耐特也提出“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的实践者都认识到理解文本生产的操纵过程的重要性”[6](P297)。女性主义理论研究者也赞成译者对原作进行“改写”的说法。后殖民主义也宣称“译者不应该是被动的、消极的模仿者”[3](P16)。在文化转向的背景下,译界学者不仅关注语言本身,而且更加关注译者。
国内学者杨武能最先提出译者的“主体性”这个概念,后来许钧教授在译界研究领域确立了译者主体性,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研究。田德蓓(2000)论述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四种角色,即以读者的身份研读原作,以作者的身份再现原作,以创造者的身份传达原作,以研究者的身份理解原作。四种身份“在翻译过程中,是相互交融,完整的统一体”[7](P20~24)。廖晶,朱献龙(2005)从翻译理论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中西方译者角色的演变,提出在翻译研究与批评中译者的主体地位应当受到重视”。[3](P19)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注意到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作者与读者彼此之间的关系。宋晓春(2006),以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作者和读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8](P89)季宇,王宏(2010),指出“翻译研究必然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9](P128)。这里所说的“主体间性”就是译者、读者和作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读者与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逐渐得到国内学者重视。
国内外的译界研究都开始注重译者本身,强调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译者如何去体现在翻译活动中的角色?译者如何出色地完成翻译任务?
三、译者的“服务”角色
1.“翻译活动”决定“服务”角色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居于作者与读者之间,起到沟通作者与读者的作用.翻译本身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其对象包括作者、译者和读者。译者直接接触作者和读者,在两者之间传达信息,促成作者与读者的交流。翻译活动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译者处于既要面向作者,又要面向读者的位置。最近,暨南大学的蓝红军教授从三维的角度给出了“翻译”新的定义:“为跨语信息传播与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遭遇异语符号理解与表达障碍的人们提供的语言符号转换与阐释服务”[10](P29)。简而言之,翻译是为语言符号转换与阐释提供服务.由此推即到翻译活动中的译者,得出译者在语言形式的转换中担任“服务”角色。翻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译者“服务”的角色。
翻译活动的发生必须有译者参与,译者行为的发生也离不开翻译活动。因而,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服务”角色伴随着翻译活动而发生,翻译活动的发生也决定了译者要扮演“服务”角色。所以,首先“翻译”活动决定了译者的“服务”角色。“服务”的要求就是正确传达作者与读者的交际信息,使作者与读者成功地完成交流,从而使“翻译活动”有交流意义。
2.“时代的发展”决定“服务”角色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历史进程,翻译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中枢地位日趋明显。[11](P56)所以,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需要译者。翻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多元文化沟通的桥梁。[12](P61)人类文化的共同发展,也离不开译者的翻译活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开始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文化译介出去,以便世界更好地了解自己,这样两千多年来以‘译入行为’为主的翻译活动发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民族文化的外译也成为当前翻译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相应的,文化外译,包括相应的文化外译理论,正成为当前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13](P14)世界多民族之间的交流也需要译者。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离不开彼此间的文化沟通。时代的发展有赖于译者扮演好“服务”角色。
在时代背景下,译者不仅仅只是完成翻译活动而充当“服务”角色,译者还需要考虑翻译活动发生的情景,正确传达在一定情景下翻译活动的目的。时代的发展需要翻译活动,就是需要能促成翻译活动发生的译者,因此,“时代的发展”决定了译者的“服务”角色。
3.译者葛浩文的“服务”角色
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为中国当代小说走进西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莫言的作品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葛浩文功不可没。
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带有魔幻主义色彩,小说中主要讲述生活在建国初的西门闹冤死后,投胎转世的故事。莫言笔下的主人公西门闹富有个性。葛浩文的英译本在英美国家吸引众多读者。西方读者通过葛传达的信息了解了莫言的这部小说,译者的“服务”促成了这样跨国的交流与沟通。葛浩文在翻译者部小说时,传达了莫言所要表达的语言意义。
《生死疲劳》的意图是再现中国历史,译者乃不能偏离作者的意图。译文,不只是让西方读者把西门闹当作笑话,重要的是读者能够了解中国的这段历史,了解中国农村的发展现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身为美国人的葛浩文谙熟并钟情中国文化与文学,积极沟通中西文化”,“既有全球视野,又能关照中国一域,把西方的言说与中国的内容相融合”。[14](P85)将作者的意图用另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既服务了目标读者,也服务了原语作者。如以下译本分析:
原文:1954年10月1日,既是国庆日,又是高密东北乡第一家农业合作社成立的日子。[15](P26)
译文:The first of October, 1954, China’s National Day , was also the day Northeast Gaomi.Townships first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was established.[16]
此句包含的历史信息是:农村合作社,产生于20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开始。所以,西方读者可以根据此处,查阅了解具体历史现象。
又如“大炼钢铁”、“遍地土高炉”、“集体食堂吃大锅饭”、“人民公社化”这些词都蕴含着中国历史文化。所以,作为译者,准确翻译这些名词,有助于英美读者对中国历史的认识。[15](P69)葛的翻译为:“大炼钢铁”—the great smelting campaign ,“遍地土高炉”—the backyard furnaces,“集体食堂吃大锅饭”—the communal kitchen,[16]“人民公社化”—People’s commune。基本采用直译方法,可以让读者理解这些历史性的名词。
四、“和谐”理念
1.翻译标准新说:和谐说
“翻译标准新说:和谐说”是由学者郑海陵2000年提出的。他根据中国古代哲学的“中和”观念以及中国古典美学的“隔”与“不隔”概念,并参考了西方相关的心理学理论,提出了“和谐说”。
“翻译标准新说:和谐说”追求的是译作整体的“和谐”,但各部分拆开看则自有局部的“和谐”。[17](P5)就整体而言,翻译活动的各个要素,互不冲突,各司其职,使翻译活动呈现一幅“和谐”的画面。具体而言,翻译的“和谐”体现在翻译的过程中,即译者与作者,译者与读者,译者与译文,译文与读者,以及译作内部之间达到和谐,彼此之间没有隔膜。
在整个“和谐”画面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译者,译者在翻译时候寻求“一种协调,平衡为基础的大体上符合各方面要求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在忠实于不忠实之间的第三种状态。[18](P57)。“和谐”说要求译者翻译时要以“适中与得当(即翻译的正确性和准确度)为核心精神”。[17](P5)“翻译标准新说:和谐说”作为作者提出的一种翻译标准其还有待于我们在翻译实践中或者翻译批评中加以验证,
2.译者的“和谐”理念
“翻译标准新说:和谐说”可以指导译者如何进行翻译活动,如何作好“服务”角色。翻译学研究历经三次转向,最终转向译者。国内外对于译者的研究也从关注译者“主体性”发展到注重译者、作者、读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译者的作用下,这三者共存于翻译过程中。“各种关系的和谐是保证涉及翻译的各种因素在妥协、变通之间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条件”,而“积极,互动的主体间性使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存成为可能”。[19](P295)郑海陵提到过,“文学翻译的任务恰恰是在不和谐中创造和谐”,“面对存在种种差异的语言与文化,译者创造和谐”。[20](P41)所以作为译者,需培养自身的“和谐”理念,即一种“和谐”观,一种翻译思想。
从整体而言,译者,要意识到译本不仅要传递语言层面信息,更重要的是传达思想,这才能达到沟通与交流的真正目的。具体方面要考虑到译者与作者、读者以及读者与作者,译文与原文等翻译要素之间的关系,将“和谐“观念渗透到翻译的过程中,使译文在细节上达到和谐“和谐”,这样才能达到译文的整体“和谐”。译文的整体达到“和谐”,需要译者的“和谐”观念,并要求译者根据原文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
3.葛译《生死疲劳》:“和谐”理念的体现
汉学家葛浩文具有一定的中文水平,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之间的转化对于他来说是不存在困难的。但是,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内涵,怎么用恰当的译文让西方人去理解中国历史,这是对于葛浩文来说是一种挑战。“尽管他读着中国文学作品,操着一口地道的‘普通话’,翻译着中国文学作品,但其身上却流淌着纯正的‘美国血液’。这种文化不和谐带来的身份认同矛盾时时困惑着他,使他常常在两种文化身份中挣扎。”[21](P96)但是,他在翻译过程中,基本能保持这种中华文化身份。在翻译《生死疲劳》时,译者要以中国人的身份并熟悉中国当代历史,这样才能翻译出叙事性的历史。
葛在翻译《生死疲劳》这部小说时,不仅是在将西门脑的转世故事传达给西方读者,而且需要故事中蕴含着历史文化展现于西方读者。从整体而言,译者葛浩文既要传达出作者莫言的意图,同时又使西方读者不会误解中国历史文化,这是一种整体上的“和谐”。具体方面而言,葛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作者与他本身的语言表达差异,西方读者对莫言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西方读者与他在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的差异性。在这些差异的基础上,在语言层面上选择适当用词来完成翻译活动。
英译本《生死疲劳》吸引了大量西方读者,葛浩文的译文在整体上传达了关于西门闹滑稽幽默的转世投胎故事。从具体字词来看,特别是涉及到关于中国的历史名词,葛几乎将其历史性表达出来。
作为译者,他从整体与细节上把握了译文的“和谐”,这也正是译者“和谐”理念的体现。
例如,莫言写此部小说是再现中国当代农村的风俗,表现农户民的生活状况,字里行间透露这对一些现象的褒与贬。译者葛浩文如何处理这些语言的呢?
原文:“念你前世为人多有善举,为驴为牛时又吃了不少苦头,本殿这次法外开恩,安排你到一个遥远的国度区投胎,那里社会安定,人民富足,山明水秀,四季如春。你的父亲现年36岁,是那个国家里最年轻的是市长。你的母亲,是一个温柔美丽的歌唱演员,获得过多次国际大奖。你将成为这两个人的独生儿子,一出生就是掌上明珠。你的父亲官运亨通,48岁就会当上省长。你的母亲中年之后会弃艺从商,成为一家著名化妆品公司所得老板。你爹开的是奥迪,你娘开的是宝马,你开的是奔驰。你这一辈子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交不完的桃花红运,……”[15](P192)
译文:Given your charitable acts as a human and the suffering you underwent as a donkey and an ox, I will bestow a special mercy on you by sending you to be reborn in a distant, stable country whose citizens are rich, a place of natural beauty where it is springtime year-around. Your father to be the thirty-six years old, the country’s youngest mayor. Your mother is a gentle and beautiful professional singer whose voice has won for her international prizes. You will be their only son, a jewel dropped into their hands. Your father has a brilliant future ahead of him: at forty-eight he will rise to the position of governor. When she riches middle age , your mother will give up her professional career and go into business as the owner of a famous cosmetic company. Your father drives an Audi, your mother a BMW; you will drive a Mercedes. Fame and fortune beyond your imaging will be yours, and you will be lucky in love-many times.[16]
这段话浅显易懂,阎王爷想让西门闹投胎为现在所说的“富二代”,可是却投胎为一头猪。这也暗示了人急功近利的追求追求,但是最后却是一无所有。作为译者,葛采取的是直译的方法,表现了“富二代”的生活状况。从译文来看,译者有的地方翻译得很合适,如“掌上明珠”译为“a jewel d vropped into their hands”。这样传达了作者的意思,作为西方读者也能明白父母对孩子疼爱的程度。关于这个词的翻译,也有时候被译为“the beloved daughters or sons”,这样,对西方读者来说就不是那么直观。另有译法,如a pearl in the palm 这样翻译和葛所译的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葛译的“掌声明珠”能与作者、读者之间无“隔阂”,体现了译者的“和谐理念”。
葛的译文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官运亨通”这个词,葛译为“a brilliant future”.为了达到直译的效果,可以直接翻译为“have a successful official career”。这样更能体现“官”字,更体现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译文更能直接反映原文。
在和谐理念的指导下,要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有时需要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比如,“桃花运”一词,采用直译法是不合适的。葛的翻译是“be lucky in love-many times”。“桃花运”一词意思为“不经意间就被别人爱上”。翻译为“be good luck in adventures with women”,这样更能形象表明“富二代”公子,被众多女性的追求。“adventure”一词,有“奇遇”之意,更能形象说明“桃花运”的含义。另外,“荣华富贵”一词的翻译,葛翻译的很到位,“Fame and fortune”,这个词既包含了财富和荣耀两个方面,译者均译出来了。
作为莫言作品的译者,葛的一本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西方英美读者普遍接受莫言的小说,而且,莫言作品在2012年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更肯定了莫言的作品以及葛的英译本的价值。所以,译者“和谐”的翻译理念,对于译者来说至关重要。
五、结论
新时代的译者,不只是语言的转换者,更是文化的传递者。“服务”角色与“和谐”理念有助于塑造新时代的译者。译者,要使译者、作者和读者这三者处于和谐状态下,这样才能完成翻译活动,体现出新时代下译者的特点。对于“译者”的角色,还有进一步在学科间探讨的必要。
参考文献
[1]王秉钦,王颉.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2]潘文国.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J].中国翻译,2002,(1).
[3]廖晶,朱献龙.论议者身份:从翻译理论的演变谈起[J].中国翻译,2005,(3).
[4]Benjamin.Walte.1923.The Task of the Translation [C].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s. Lawrence Venuti.ed. London: Routledge, 2000.
[5]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M].London:Routledge, 1992.
[6]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7]田德蓓.论译者的身份[J].中国翻译,2000,(6).
[8]宋晓春.论翻译中的主体间性[J].外语学刊,2006,(1).
[9]季宇,王宏.论议者主体性:从译者身份的变迁谈起[J].扬州大学学报,2010,(1).
[10]蓝红军.何为翻译:定义翻译的第三维思考[J].中国翻译,2015,(3).
[11]于海英.中西议论比较:在异国间寻求文化对话互动的空间:兼论勒菲尔德的《中西翻译思想》[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
[12]张律,胡东平.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对翻译实业的伦理诉求[J].湖南科技大学报,2015,(9).
[13]谢天振.现行翻译定义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对重新定位和定义翻译的几点反思[J].中国翻译,2105,(3).
[14]孟祥春.Glocal Chimerican葛浩文英译研究[J].外国语,2015,(4).
[15]莫言.生死疲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16]Goldblatt, H.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A novel [Z].New York: Acrade Publishing, 2008.
[17]郑海凌.翻译标准新说:和谐说[J].中国翻译,1999,(4).
[18]杨晓荣.二元对立与第三种状态:对翻译标准问题的哲学思考[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3).
[19]许钧.翻译得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J].外国教学与研究,2003,(7).
[20]郑海陵.“和谐”是一种对话[J].外国文学动态,2004,(6).
[21]孙宜学.从葛浩文看汉学家中华文化观的矛盾性[J].同济大学学报,2015,(2).
[责任编辑:吕艳]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77(2016)01-0106-05
[作者简介]王秀雯(1989-),女,山东枣庄人,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