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艺术表现形式“卡通化”现象之“隐患”

2016-02-15陈慧君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卡通当代艺术艺术家

◆陈慧君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中国当代艺术表现形式“卡通化”现象之“隐患”

◆陈慧君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一个特定时代的艺术现象,能够折射出这一时代的社会状态。谁能用新语言,新观念来抒发当代情怀,正式当代问题,反应当代现实,谁就有了当代艺术的属性,印证当代艺术。同时,当代艺术所体现的不仅有“现代性”,还有艺术家基于生活感受的“当代性”艺术家面对现实的生活,文化环境,他们的作品必然反映现今的时代特征。

卡通化 现象 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的“卡通一代”最早是17年前在商业化最为发达的广州提出的,其概念是旗帜鲜明的推崇商业化社会中新新人类的生活和表现方式。“卡通一代”放下写实绘画这种被政治宣传捆绑的艺术形式,开始卡通加综合艺术等西方实验性和反传统审美的艺术创作,潜意识推崇的是“变异的美丽、浅薄的健康、潜在的反叛、内在的威胁”的艺术思维。近些年,当代艺术表现形式“卡通化”铺天盖地,接连酿生,新生代的艺术家选择用卡通风格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这与当今社会现象和人们的心理暗示有直接关系。

一、以自我为中心

如周明的作品《内感受器幻觉 20’》这副多屏动画装置作品由源场、缘体及果根三部分组成。源场中具象的“贪、嗔、痴”,以一种人格化的方式生存,将自身的性格输入缘体,并使之混合发生作用。缘体是一具雌雄同体的双性生物,虽具两性,却无实际生殖能力,以精神的方式进行虚拟的交媾,幻化出果根。果根产生的表象又显现出多种虚无荒诞的影像,在展出过程中,随着时间增加、循环,仿佛永无止境的轮回。这种积极与消极,好与坏的认知是不能脱离环境和可以逆转的。在艺术上西方从文艺复兴开始的清晰风格流派到后现代主义折衷的态度都体现了这种中庸认知的一种重要因素,并且所谓的两方面的因素不再是一种对峙和孤立,在社会这双手的融合下很多原本对立的因素抹平了沟壑。但是这里要认知和反思的东西往往是需要继续探索和延伸而不是得到这个既定的答案。作品本身是没有善恶好坏的概念,在艺术应用中更是千变万化,因为各种外在情况产生不同的变化可能。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这个事情经过思考后变成一种艺术元素,这种艺术家的思考体现了一种对事物横向联系的能力,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层挖掘更体现出一种对中国特有文化的继承方式的突破。这种突破和创新才是艺术与生活相联系的关键点。能擅用生活中的因素,擅用正面与负面的协调来解决艺术创作中的各个方面的因素。并且能用这种思考和认知贯穿现实生活中所谓因素的模糊性来通过与规律的同步来协调正面和负面的信息,使表达内涵更能切入完整的主题。艺术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他与诸多自然和社会因素相关联,特别是环境,民族时代和技术等因素,对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艺术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体现时代特征和科学技术水准。

卡通一代多为独生子女,这不仅仅冲击了中国固有的家庭结构,同时也影响了卡通一代人的心理特点。这一代人和外界交往的较少,缺少交往就缺少理解,导致无法感受别人的存在,忽略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在这样一种孤独、枯燥、封闭的成长过程中,卡通成为他们最好的陪伴。正是基于这样的态势,当下青年艺术家所呈现的作品表现出缺乏人文关怀,以自我为中心的状况。

二、选择性回避心理

如王海洋的作品《弗洛伊德,鱼和蝴蝶》是一副画也是一部影像,它是在同一张纸上反复擦画了1200多次完成的。在这里我特别强调整个过程是一种完整的时间连续的,可以参与互动的作品,并且整个作品不是简单的一种图像的凝结,整个制作过程,特别是互动的过程就是作品的核心表述内容之一,甚至大于最后的图像结果。这种特别跨界的艺术表达形式完全突破了既有的艺术形式,把艺术创作的形式还原成一种瞬间的永恒。这部作品试图把自己绘画的过程用动画的方式表演出来,体现了某种摆脱既有艺术形式和既有艺术内容的力量,行为的力量。

在创作绘画的过程中随机的、信马由缰的意识流变成可与观众沟通的,可视化的艺术。这样使空间在这个创作中被模糊。或者说是一种特有的定格:观者、画着和制作者成为一体。给受众的体悟是:对于社会而言我们是社会的本体,是表述者也是接受者。我们都可以通过这个作品的(包含时间、空间、亲身参与、过程、相对结果)艺术语言感悟到对于行为和结果重要性和意义的延伸性探索,从某种意义上就是通过行为认识自己。这些延伸性主题的反思往往前卫艺术家走在了前面,并且从艺术的审美到现实的情感温暖所经历的时间和空间从类比的角度来看,和作品的时间、空间的张力如出一辙。

卡通风格绘画创作主体多是20世纪70年代及80、90年代的艺术家群体,他们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卡通陪伴的。在娱乐相对缺乏的那个年代,鲜活的卡通形象加上极具想象力的故事情节,无疑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冲击,特别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卡通文化成为那个年代孩子们逃避现实、宣泄压力的一剂良药,卡通文化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卡通一代最为美好的深刻记忆。而童年记忆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层的,当应试教育所灌输的文化与意识形态渐渐被卡通一代的成长所取代时。他们没有过多的激烈极端的质疑、颠覆和破坏,而是选择回避与放下。这种回避心理在无意识中被合理的存在,没有给卡通一代带来过多强烈的体验,也就很难形成具有分量的反思与批判,其所带来的冲击也因未达到承受底线而未被重视。因此消极的应对与沉默替代了争辩,选择性的遗忘与回避代替了审视与反思。

三、盲目跟从

在中国,多数人认为卡通是给小孩看的。而当国际级的艺术大师将其作为一种前卫艺术的表现风格时,随即成为一个引领潮流的风向标。如高瑀在他的作品《五行山》中打破常规塑造出一个慵懒、懈怠、无神的孙悟空。他不仅不是什么降妖除魔的英雄,甚至连应有的对生活的肯定与积极都不复存在。这种对于经典形象的颠覆与重塑,配合着其所特有的卡通式的视觉塑造,一个新的文化符号,就此诞生。

四、快餐消费心理

快餐文化的出现,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的发展对艺术语言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生活节奏及方式的不断变化是卡通艺术产生的社会根源,“卡通式样”不断产生、人们接触卡通的机会越来越多。大众消费文化成为主流,卡通图像泛滥并急速更替,影响艺术家及大众视觉经验的形成。

中国当代的艺术作品理应表达鲜明的主体,又能以特有的细节方式来触碰中国人对文化的多元理解。“卡通化”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造型上任意的变形,情境上自由的穿插,情节上大胆的拼凑,带给创作者和受众共鸣与放松。但是,这种共鸣与放松是短暂的,效力也是很有限的,特别是对既定世界的反叛也是无力的。图像本应是人们关照社会与重新建构艺术实践的主要方式和手段,然而多数卡通作品除了对卡通形象的简单消费,手法上简单的变形、复制、拼贴、并置与挪用外,并没有形成真正有意义的作品。多数卡通作品既没有通过图像提出问题,也没有通过图像试图解决问题。卡通作品往往不具备面对历史、审视当下、人文关怀、社会担当等的责任体现。当然,这和卡通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以及成长的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制约关系。“卡通化”现象的形成和这一代人的内心世界直通,并且隐喻这种内心世界对当下及未来的影响。艺术现象是对社会的深刻反映,而艺术想象的产生是由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的。中国用其特有的艺术手法和文化魅力征服国内外受众,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程有很多高尚的值得传承的东西,用我们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用最纯粹的方式表现艺术的存在,文化特征的存在。我们应该寻求一种符合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道路,并且这类作品提供给我们很好的审美经验,洞察不同的文化,了解新的思考方式。只有认清社会想象,把握社会主流,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依托的湖南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课题编号:15C0456。

猜你喜欢

卡通当代艺术艺术家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鸡鸣狗盗皮皮猪卡通
趣味的卡通穿上身
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