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本科“3+2”人才培养衔接研究

2016-02-15郭稳涛肖志芳

职教通讯 2016年17期
关键词:顶岗学院职业

郭稳涛,肖志芳



高职本科“3+2”人才培养衔接研究

郭稳涛,肖志芳

摘要:分析高职本科人才培养衔接的特点,围绕明确高职本科专业衔接、落实高职本科课程衔接、实施高职本科教学过程衔接、实现高职本科专业共建共享四个方面,给出高职本科人才培养衔接的模式建议,对于推进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本科;“3+2”人才培养;专业衔接;课程衔接;教学过程衔接;专业共建共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本科把职业教育的“断头路”变成了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既打通了职业教育的升学通道,又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有效衔接,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3+2”模式在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初期普遍采用的是一种人才培养形式,即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3年,考核合格者转入本科院校学习两年,与“专升本”形式类似,但又有本质的区别,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衔接的各个方面。[1]

一、“对接产业、系统设计”,明确高职本科专业衔接

(一)对接产业,建立高职本科衔接专业群体系

根据对产业人才需求调研,高职学院与合作本科院校共同研讨,确定专业进行衔接。组建区域、高职学院、本科学校与合作企业“区、院、校、企”四方共同组成的高职本科职衔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等规章制度。以高职学院衔接专业的建设为基点,形成本科带高职的专业群建设格局。

(二)分析岗位,明确专业面向职业岗位群衔接

建立密切跟踪产业升级、职业岗位和技术变化,适应结构优化、技术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从职业分析入手,依据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将专业高职、本科毕业生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分析,明确高职、本科毕业生主要培养能力和主要就业岗位面向,实现专业面向职业岗位群衔接。[2]

(三)确定目标,实现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根据高职本科毕业生对应就业岗位层级及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表,“区院校企”四方共同制定高职、本科衔接专业各对应层级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衔接。

二、“能力递进、素质拓展”,落实高职本科课程衔接

(一)构建螺旋式上升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衔接

以课程体系与专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相衔接,高职本科课程模块开发与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衔接,突出学生可持续发展,突出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突出“高端”和国际化视野的“两个衔接、三个突出”为目标,构建不同层次、不同模块的衔接课程体系。

围绕“以素质拓展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轴心,将同类同质课程分阶段、分水平、分重点有机地组织编排在高职和本科阶段的各个年级,形成不断递进延伸、不断拓展提升的螺旋式专业课程结构体系。[3]

(二)设计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内容衔接

高职、本科合作院校骨干教师与相关企业专家共同研讨,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项目等方面设计相互衔接的高职本科课程标准,高职阶段注重学生基础技能与基本素质教育,本科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

遵循“高职强基础、本科重应用”原则设计公共课程衔接方案,按照“高职强技能、本科重技术”的原则设计专业课程衔接方案,依据职业资格标准,以真实的产品案例为载体,按项目化的要求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

(三)建好高职本科衔接的项目课程,实现核心课程衔接

构建高职学院、本科学校和合作企业建设核心课程建设团队,下设核心课程的小组,实行课程小组负责制,实施课程教学“三统一”:课程标准统一制定和调整、教学实施统一安排和协调、教学过程统一监控和反馈。

以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为依据,确定衔接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采用项目迭进的方式实施课程的衔接,高职课程核心项目和本科起始项目部分交叠。核心课程以岗位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根据教学内容的能力层级和综合层次,建立课程内容坐标体系。

三、“整体设计、分段培养”,实施高职本科教学过程衔接

(一)“整体设计、分级明确”的培养方案衔接

系统高职、本科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专业对接的岗位,按照岗位分级递进、延展和衔接关系,由项目组成员通过企业调研与专家论证,分别明确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专业定位、教学过程、考核评价和教学管理制度,开发“3+ 2”分段式、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从培养目标等方面明确高职、本科分工。依据“2+3”的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高职学院与本科学校的教学条件,确定高职阶段以培养中高级技能为主,本科阶段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4]

(二)“分段培养、三导师制”的“3+2”模式衔接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构建“3+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学院、本科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实施“工学结合、分段培养”的模式,根据专业教学内容的需要,专兼职教师协同完成每一阶段教学任务,使生产性实习实训比例达到实践教学总课时的60%。

高职学院与本科学校联合共同筛选合作企业,不仅在学生的培养上,而且在项目开发、技术服务与培训方面,由高职学院、本科学校教师与合作企业共同参与。采用“三导师”制指导学生,导师由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担任,不仅辅导学生选课完成学业,而且在思想品行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探索高职学院、本科学校与合作企业参与的“三主体育人”模式。

(三)“全程指导、四方共赢”的顶岗实习机制

应用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构建高职导师与企业老师全程指导顶岗实习机制。组织学生利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本科培养阶段到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与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时间为20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与老师使用电脑、手机通过飞信、微信等方式,把实习期间的作品、考核、辅导等情况,全部提交到校园网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实现全程指导学生,与企业老师及时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

形成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与家长的四方共赢。依据《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等相关文件规定,制定《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导师巡查制度》《顶岗实习评价标准》等制度,形成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区、院、校、企”联合设计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方案,实现四方共赢。

(四)“多元评价、积分转段”的评价方式衔接

构建以社会、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社会评价主要从毕业就业专业对口率、工作稳定率、就业质量等方面由行业、企业、家长与专业评价机构进行;教育管理部门评价主要从省级专业技能抽查、技能竞赛、毕业设计抽查、专业评估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满意率、对母校推荐率等方面进行评价。

制定“积分转段”的学习评价标准。由高职、本科教学团队共同开发转段测评考核题库,包括高职阶段通识考核题库与技能测试题库。学生在高职完成的所有课程考核均以积分的形式累计,最后通过计算平均积分的方式决定是否需要或是否能参加转段测评,转段测评合格后,方可升入本科阶段继续学习。高职阶段培养中,要保证90%以上的学生能升入本科继续学习。[5]

四、“联盟统筹、协同发展”,实现高职本科专业共建共享

(一)形成“三送四统一”的高职本科专业建设共享机制

对接产业,与企业共建高职、本科订单班,形成高职、本科衔接互补的专业体系。高职学院、本科学校和联合企业形成专业建设共同体,有效加强试点专业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高职、本科专业整体优化升级。

健全高职本科人才需求与毕业生跟踪调研机制,健全高职、本科衔接专业建设机制,形成送本科教师进高职课堂、送教学资源给高职学生分享、送招生就业信息进高职校园;统一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统一制订专业建设规划,统一建立专业学习与管理信息平台,统一制订学分制管理制度的“三送四统一”的高职本科合作院校共享机制。

(二)建立高职本科衔接的教师团队共建共享机制

建立高职本科教师相互兼职、跟班学习、互聘互派制度,实现本科每年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试点高职学校担任教学任务和进行业务指导,高职学院每年安排教师到本科学校进行跟班学习的常态沟通形式。开展区院校企四方参与的定期研讨活动,研讨主题包括衔接专业建设、课程改革、行业技术动态、教学管理等。

共同实施高职本科教师工程实施能力提高的计划,每年教师团队中的高职本科教师到企业实践一个月、参与一项工程项目、结对一位企业技术骨干、引入一项真实的课程项目。实现双师素质0%以上。建立高职、本科教师系统培养、分层培养的培训体系。强化专业教师大团队建设,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三)建设功能互补的共享型实训基地

进一步完善校内外专项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技能掌握等级序列和复杂程度要求,高职配置基础设备,建成实训中心、一体化教室等;本科配置高技术设备,建成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实训室、校中厂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完成高级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学习。

通过合作企业为共建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共建“厂中校”实训场地,确保每一个“厂中校”工位数满足综合实训要求。本科学校协助试点高职学院新建实训场,同时,高职学院、本科学校与合作企业重点建设衔接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场地,确保核心衔接课程每一个教学项目、每一个教学任务有技术先进、真实的教学载体。[6]

(四)基于人才成长规律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共同开展高职本科衔接教育教学研究。召开本科教师与高职学院教师组成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努力联合申报“基于学生成长体系的高职本科衔接数字化资源建设研究”和“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本科课程衔接研究”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基于课程建设和学院网络学习平台,高职学院、本科学校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完成精品共享课的建设;以高职学院、本科学校骨干教师牵头,企业名师参与共同建设衔接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综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越来越快,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与本科之间的衔接成为影响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值得广大业内人士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陈辉.“3+4”中职和普通本科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科技视界,2016(4):220-221.

[2]何静.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课程衔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93-96.

[3]檀祝平,杨劲松.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试点问题的再思考[J].职教论坛,2014(4):33-36.

[4]孙杏林.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衔接试点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4(9):88-92.

[5]潘勇.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研究述评[J].当代职业教育,2013(12):4-6.

[6]施俊,袁德正.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衔接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4(32):43-45.

[责任编辑李漪]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立项课题“高职四年制应用技术本科学历教育研究”(项目编号:XJK015QZY003)

作者简介:郭稳涛,男,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肖志芳,女,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17-0032-03

猜你喜欢

顶岗学院职业
初等教育学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学院掠影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在顶岗实习中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