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体式与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
——李仁甫老师《沁园春·长沙》课例评析

2016-02-15童曼

中学语文 2016年28期
关键词:体式语体沁园春

童曼

诗歌体式与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
——李仁甫老师《沁园春·长沙》课例评析

童曼

王荣生教授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 “文本体式”概念。他指出,“阅读是对具体的有某种特殊体式的文本的阅读,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文体教学。”文体是文章的构成体制、格式和样式,有着体式、语体和风格三个层面的内涵。语文教学涉及到的文本体式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文言文、戏剧等,仔细划分下来,分支精细众多。在诗歌教学中,文体是合理选择、创生诗歌阅读教学内容的重要维度;诗歌的体式特征、语体特征、抒情性特点等,对诗歌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观摩了特级教师李仁甫的《〈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见《中学语文》2016年第5期上旬刊),就像听了一首流畅、优美、浓烈的歌,行云流水般的教学令人心驰神往。从诗歌文体对教学内容选择的引导这一角度来看,该案例的教学内容确定可谓是恰如其分。

一、诗歌的体式对教学内容的引导

文体教学一是指导学生以合适的目的去看特定的文本,阅读散文就要按照散文的方式来进行;二是在特定体式的文体里,指导学生从重要的地方看出课文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具体来说,“体式”有两层含义,一层就是文本的类别,就是文本的体裁;第二层是单个文本的特定样式,也就是个体文本所具有的特殊的表现形态。所谓依据“体式”确定阅读教学内容,就是不仅要把握“这一类”课文的特征,还要深入领会“这一篇”课文的独特之处。

《沁园春·长沙》是苏教版必修1的起始篇目,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 “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因为是新诗单元,有很多老师把《沁园春·长沙》用新诗和现代诗的方法进行讲授,这就走进了误区。因为《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既不是新诗也不是现代诗。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单元提示语得到佐证。单元提示语有这样一句话:“这里选录毛泽东的一首词,正好可以与新诗进行比照。”我的解读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新诗”是在用白话写诗,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编者意图是“与新诗进行比照”,那它肯定不是新诗,否则,比较什么呢?总之,课标教材的单元提示可以让我们得出这个结论:《沁园春·长沙》不是新诗,而是一首词,教授这篇课文切忌把词当成新诗或现代诗来教。弄清楚了课文的体式,就有了教学内容的初步确定。

李老师这一点把握得特别好,他站在整个单元的目标上开门见山引入了这篇课文。没有辞藻华丽的导语,更没有影音绚丽的渲染,而是从课本的编写体例入手,让学生对现阶段学习任务和长远的学习目标有了总体把握。李老师以“吟诵青春”为线索,贯穿了整个课堂活动,在实现本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同时落实了单元教学目标,真可谓德泽心田且润物无声。

诗歌教学首要切入点是诵读,虽然学生可能还不能完全读懂诗的意思,但是可以在诵读中整体感知作者的情感。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想象思维,自由创设诗歌的整体意境。吟诵的重要性在《沁园春·长沙》中显而易见,李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吟诵,将学生一步步地引向作品深处。李老师对读的理解:“吟是有节奏地读出来,吟诵,就是我们不仅仅是有声音地朗读,还要有节奏地朗读”,“不过背诵和吟诵还不是一回事,吟诵要求有节奏、有声音地朗读出来”。知识点的辨析,提纲挈领,简明扼要,既起到了提醒作用,又为进入下一个环节做好了自然的过渡。

二、诗歌的语体对教学内容的制约

“语体”指语言运用的风格。诗歌语体属于文艺语体,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富有感染力的显著特征。诗歌的情感,既要吻合作者的内心感受,又要打动读者。因此,词人在填词时特别注重炼字,用韵律、意象等来增强诗歌语体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沁园春·长沙》一词不仅精神境界崇高博大,语言风格也是雄奇壮丽。这直观而富有张力的语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表达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整首词的语言形象、精练、可感,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最具特色的是《沁园春·长沙》中所运用的动词,灵活多变,生动准确。

词中一个“看”字统领全文,引出下文寒秋之景。选取“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霜天”“鹰”“鱼”等意象,从“远眺”“近观”“仰视”“俯瞰”四个角度描写景物,有远有近,动静结合,色彩明丽,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湘江秋色图。接着一“怅”一“问”,由景入情,转入到情感的抒发,表明了词人伟大的抱负。在处理这些动词时,如“看”引领出的“遍”“染”“争”等字用得生动传神,好在哪里?与一般的老师不同的是,李老师以一种简单形象自然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难点。李老师不是生硬地解剖深挖这些字,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边吟诵,边思考,边表演,从字面到字在语境中再到学生的亲身体验,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悟,感受词人炼字的效果。

《沁园春·长沙》节奏的划分,运用两字一停顿的规律。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节奏感强烈,读起来铿锵有力,显示出词人洒脱、豪迈的英雄气概。《沁园春·长沙》作为一首词,李仁甫老师在这堂课中指导学生吟诵时,如果能给学生划分节奏示范朗诵,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节奏音韵,朗读效果会更好。

三、诗歌的抒情性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抒发情感、直视生命意义是诗歌最本质的目的和功能特征,抒情性更是抒情诗歌的本质特征。一草一木总关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中的自然景物是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借助景物意象来抒发情感,创造诗词的境界。

《沁园春·长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整首词洋溢着激扬进取、豁达向上的情绪,感受的是词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表达的是词人勇当中流砥柱的决心和对革命前途的信心。因而,词人选取了能传达自身情感的意象。“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前途的美好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表明了词人经得起困难和考验,对解放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此外的“独立寒秋”“峥嵘岁月”“中流击水”画面都与词人所表达的革命壮志一致。全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词人对革命前途的乐观心态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可谓以景衬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一般老师解读下阕,常详细引证词人青少年时代在湖南的革命经历,甚至找很多资料介绍词的创作背景和毛泽东的生平,一首词学下来浸染的全是革命的血泪史,老师告诉学生要像毛泽东一样心怀天下,为革命奋斗终身。一堂语文课就这样上成了政治课,失去了“语文味”。然而,李老师引导学生赏析诗的下阕,仍旧采用“吟诵”的手法,让学生读他们喜欢的诗句。下阕的情感与年轻的孩子们的内心不谋而合,不难看出诗中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热情,对达官显贵的蔑视——尽管让学生们去读,去“吟诵青春”,这既扣住了本专题的主题,也扣住了往年高考的作文,更扣住了作者以及读者的情怀。下阕直白,但同样豪迈,蕴藉的结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言有尽而意无穷。每一次的深情吟咏,阐述喜欢的理由,春水无痕地完成了对诗句的理解,而在李老师的点拨下又浑然一体。

回顾这节课,没有作家生平、主要作品以及相关文体知识的介绍,甚至创作背景也只简单处理。这样的课堂,很少在学生看得懂的地方操心,利用更多时间的解决重难点,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教师可以安排多样形式的教学环节,课堂还会有更多精彩美妙的生成。李老师确定了正确合宜的教学内容,学生入情入境,实为一堂有“语文味”的课。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体式语体沁园春
对当代诗词体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沁园春·赞中原
六言绝句体式概说
绝句体式多变化
律诗篇法体式
沁园春
沁园春 ·春朝送暖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