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语用转向及体系建构
——2015年语文教育论著评析
2016-02-15荣维东
陈 茜 荣维东
语文教育的语用转向及体系建构
——2015年语文教育论著评析
陈茜荣维东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前国内的智能停车管理厂商已经有很多成熟的技术,能够帮助学校提高停车场的管理效率,学校可以引入找车位等APP,使车牌识别、智能倒闸和停车计费等共同提升停车场的管理水平。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在“真语文”的讨论中,一些研究者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探析,提出从语用学角度对语文教学进行定位,实现语文教育的语用学转向。以下选取三篇代表性论文,重点是从语文学科的历史追溯、语文教育的语用意涵与构建价值以及语文教育的语用体系建构方面进行评析,希望能呈现语文教学“语用学转向”的基本观点和思路。
一、语文教育的历史追溯及科学定位
【评议文章】李海林《现代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经义教育·语言专门化·语用》,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5期。
【原文摘要】白话文教学反“经义教育”,但不反“总体性教育”,从而在现代语文教育中为“经义教育”留下了后门。叶圣陶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既反“经义教育”,又反“总体性教育”,实现了语文教育的“语言专门化”。新的历史时期,在“语言专门化”的基础上,需要从“语言要素教学”向“语言功能教学”进化,实现现代语文教育的科学定位。
其次,研究通信网络的另一种有效工具就是仿真分析法。由于通信网络中固有的随机性和离散性,纯粹用数学方法已很难解决问题,所以仿真分析法就成为分析通信网络性能的有效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摄动分析法(Perturbation Analysis,PA)[5]。它既有理论计算,又有仿真试验,吸取了两者的优点,很容易对DEDS的统计性能进行优化分析。所以,PA方法是排队网理论和计算机仿真分析的创造性结合。
这里需明确的是:作为“语言文字运用”简称的“语用”概念与语用学中的“语用”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有区别,但它们的实质是一致的,这个实质即∶它们都是关于语言功能的揭示。章熊在“言语思维”和“言语技能”两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观点,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王尚文、洪镇涛则从语言心理学的角度别开一条道路,提出“语感教学论”,并开展了扎实的实践探索;李海林、李维鼎、余应源则从索绪尔关于“语言”与“言语”的辨析中找到一线理论生机,提出“言语教学论”,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思考。上述这些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语言学理论基础,这就是功能主义语言观。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关于语文教育定位问题,分歧多于共识。而现在“语用教育观”的提出,是历史进化观在语文教育上的具体体现,为现代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提供了难得的达成共识的机会,同时也是历史为现代语文教育给出的一个机遇。
【评议文章】荣维东,杜鹃《语文教育亟待语用转型与体系重建》,原载《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5期。
与上面评述的《现代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经义教育·语言专门化·语用》李海林所提出的“语用教育观”理论不同,曹明海将语用落到语文教育的实处,建立语文教育的语用生态追求,在语用活动中给学生揭示一种特定形态的生活样式和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深人语用活动去追踪个体鲜活的生活印迹,去体认个体独特的生活感悟。在语文教育和我们现实生活脱离的今天,建立语用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语文教育的语用生态追求,是语用教育在生活领域的具体投射,同时也是生活为语文教育所提供的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
李海林从三个方面细谈了古代传统教育的历史残留:一、“经义教育”训诲教育和“总体性教育”内容泛化;二、白话文教学只反“经义”不反“总体性”;三、传统语文教育在现代语文教育身上留下了“义理”教育的痕迹。站在语文教育的历史角度来审视我国历史中语文课程的内容状况,可以知道“经义教育”与“一身而数任”是古代语文教育的两个最明显的特点。古代的语文教育,无论是识字教学还是“国学”常识教学,无论是读书作文,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常常是扭合在一起的。在我国的语文教育历史发展当中,传统语文教学向现代语文教学发展的困境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即从文言文教学转变成白话文教学。但从语文教育的历史发展来看,必须明确的一点是“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是现代语文教育最主要的标志,是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也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校园内,也可能存在车辆超速的问题,对于存在问题的车辆,就可以利用智能警告系统对其行文进行警告,从而对车辆进行及时的处理。如果出现没能及时处理的情况,就可以给指定人员发送声音、邮件和短信,通告交通管理人员及时进行防范,避免引发事故[5]。该技术还可以和地图结合起来,通过记录车辆所经过的摄像头,从而对车辆进行定位,并且能够在地图上还原车辆行驶的轨迹,并对车辆的位置进行查询,保证交通管理的精度。
李海林认为,现代语文教育对“总体性教育”传统的保留带来的结果之一,是为经义教育留下了“后门”,留下了形式上的可能性。百余年来的语文教育,一直存在一个“课程性质”之争。这个所谓课程性质之争的实质就是为语文课寻找立足点。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一而再、再而三构成对语文课程定位冲击的,都来自经义教育传统。
两组均无眶内损伤、鼻腔大出血、脑脊液鼻漏及鼻中隔搧动、鼻中隔穿孔、外鼻下塌畸形等并发症,术后随访第二周发现对照组2例和观察组1例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经粘连分解、明胶海绵隔离创面后恢复正常。
2.从“语言专门化”,肯定叶圣陶为代表的学者对语文教育的推动及功绩
采用Minitab 17软件对数据统计分析,并对表2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拟合,得到多酚提取率与磷酸氢二钾、乙醇和超声时间的二次多项回归模型
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即从“反经义教育”到“语言专门化”。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历程上的第一个岔路口上舍弃了“总体性教育”,选择了“语言专门化”。
本文强调了这一过程是通过以叶圣陶为代表的整整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最终得以实现的。李海林总结出叶圣陶关于语文教育的论述,大致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正面阐释“语文教学之为何事”,一是批判语文教学的种种“旁鹜”。他认为,叶圣陶对语言文字教学与思想义理教学的关系的认识,应当提高到语文教育本质(是不是语文课)这样的高度来思考,因为叶老鲜明地肯定了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位置,并使之上升为一种语文教育思想确立下来,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下半个世纪的语文教育。就目前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发展来看,虽然经义教育传统对其课程性质的实质定位有着非常强烈的冲击,但目前现代教育总的发展趋势却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这就是由传统的义理本位教学向语言本位教学不断发展、推进和演变。
3.从现代语文教育的定位,提出“语用教育观”
那么,现代语文教育的价值的定位该落脚到何处,当下的语文教育又该作出怎样的选择呢?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李海林在文中明确提出了现代语文教育的定位,即:现代语文教育走到了21世纪,也正好走到了第二个岔路口,语文教育必须着眼于语言的功能重构语文教育的学科基础。这种从功能主义语言观出发的语文教育研究,为现代语文教育开辟了在“总体性教育”和“语言要素教学”之外的第三条道路,这就是“语言功能教学”。
基于此,用两节课时间结合本课内容实际案例与练习题,营造自主合作学习的氛围,面对面进行互动学习。课堂中,开展竞答、小组合作、知识比拼等活动,解决课前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的内化程度,适时给予激励与表扬,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李海林《现代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经义教育·语言专门化·语用》指出语文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需在“语言专门化”的基础上,从“语言要素教学”向“语言功能教学”进化,实现现代语文教育的科学定位,并探讨了语文教育语用学转向的历史背景、发展情况及发展趋势。
二、语文教育的本质意涵与建构价值
【评议文章】曹明海《语文教育的语用建构取向与生态追求》,原载《语文建设》,2015年第4期。
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语用教育,其语用的基本取向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用素养。需要指出的是,语用教育并非单纯强调语言使用的技术性,片面进行语言技巧训练,而是主张在语用教育中让学生品味、体悟汉语言的内蕴,吸取汉语言特有的文化营养,用汉语言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诗意性、审美性、象征性等丰厚内质,陶冶学生的情感与心灵,洗练学生的精神与人格。这就是说,语用教育注重的是语用训练与文化涵养的融合。我们切实把握语文教育的语用本真意涵、强调语用的建构取向和生态追求,有利于实现真语文语用教育的指归,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与上述文章以传统语文教育到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发展为主要脉络进行梳理,提出现在语文教育的语用定位不一样的是,曹明海的《语文教育的语用建构取向与生态追求》一文,文章更明确地提出,语文本质实际上就是语用教育。文章对当下语文教育的语用建设取向和生态追求的内容和价值进行了综合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明确语用的本真意涵
【原文摘要】我国语文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于其语言学基础已经极端滞后,这导致了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等层面的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语文教育的语言学基础应该从传统“语言学”向“语用学”转型。传统语言学与语用学在语言观、语言要素、哲学依据和教学策略等方面具有截然不同的内涵。当今中国语文教育要以学生的“语用交际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以“语用知识”开发为主体内容,以“语用策略教学”为基本途径,以此实现“语用型”语文课程体系的重建。
2.重新认识语用的建构价值
只需扫一扫二维码,将自己心爱的图片、文字传入系统,就可以定制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笔记本和纸质书籍。不必惊奇,操作真的就是如此简单,这是我们此行在江苏凤凰新华印务有限公司的亲眼所见。虽说提到“新华”二字,常常给人以老牌国企的印象,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却是砥砺奋进、创新发展、走在行业前沿的“新国企”姿态。
曹明海指出,语文教育的语用基本建构取向就是从其本质上透视,在语用的过程中,理解世界和理解自我,建构文本也建构自我。他分析:
第一,在语用中对语言意义世界的建构。这是生命个体以语言与语用的方式拥有世界的过程。
岭南建筑是岭南文化的现象和表征,也是岭南文化的典型载体。“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余荫山房外封闭、内开放的空间布局与疏密有致的植物景观配置高度凝练和浓缩了岭南建筑的审美特征,充分表现出岭南建筑“求真而传神,求实而写意”的艺术风格[16],体现了岭南人崇尚自然真趣的审美趣味。受到岭南地形和湿热多雨气候的影响,余荫山房以庭院为中心来进行空间围合,即可巧妙地解决炎热潮湿的岭南地区的通风、防晒等问题,又可争取园内景观最大化,在庭院中巧妙布置山、石、水池[17],点缀建筑小品,并与环绕的建筑一起共同形成“满院绿荫人迹少,半窗红日鸟声多”宁静而优美的环境。
曹明海主张,在我们在学习语言、掌握语用的过程中,要将语文教育放在生态学的背景下去思考和对待。但把握语言、学习语用,使之与生活世界和生态场域相融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他从以下几点作出了要求:一是语用的生态拓展,特别是语文“生态课堂”,与语用思维的发展紧密相关,而语用思维的发展源于语用活动,是一种语用经验的参与;二是语用的习得必须借助特定的生活情境和生态场域,特别是语用能力不是一种抽象的形式,它必须包含实质性的生活经验和语用体验;三是语用学习的途径不应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而应面向语用生活实际和生态场域,因为生活世界的变化、生态场域的拓展,对语用学习具有直接的影响。
也就是说,语文教育的语用本质并非止于知识和存在世界意义的建构,而是通过语用对当前事物意义的创意性占有,达成对主体自身的改造和转换,使其在自觉审视、反思、内化社会文化传统的过程中,实现个体心智和灵魂的完整性建构。曹明海独辟蹊径,将学生个体掌握语言、历练语用能力与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特质的内化相结合,以此来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促使学生在语用过程中领会母语蕴含的民族情致和民族精神,吸收民族文化营养和精华,同时去反思、去探究、去建构,使自身的个性、天赋、潜能得以显现。在这一点上,充分体现语文教育的语用建构性价值,是非常值得研究者们进一步探析和思考的。
3.建立语用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李海林首先就语文教育的发展历史层面进行了梳理,重点落脚在分析古代教育所呈现的历史特点与现代教育的形态有何区别,进一步探析语用学对现代语文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在语用中人对存在世界意义的建构。以人自身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需要为依据,语言同时又多方面地制约着人的存在,从另一个意义上也展示了语用对人的规定性。语言与语用对人的影响首先在于它以特定的方式参与了个体精神世界的建构。
由表5可得,区段Z8的可信度值最大,满足决策准则条件,则可判定故障最有可能发生在区段Z8,与实际情况相符,区段Z9的可信度值次之,作为故障发生区段的备选方案。
如何真正把语用活动当作人的一种生活样态,加强人与世界生态场域的联系,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使学生真正将其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手段和生活能力,还值得我们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落实和思考。
三、语文教育的语用型课程体系构建
1.从语文教育的历史发展,探析传统语文教育的历史特点及残留
对于高原反应急诊患儿护理,最重要的就是与患儿和家属之间的沟通,是反复强调的问题。患儿及家属感到被关怀,才能积极治疗。现将其具体的要求或执行过程描述如下。首先在语速上和语调上,要注意不要过快,要温和并清晰的表达。声音不宜过高,以免造成对患儿的影响,被误解为有针对性。语速过慢则可能显示出不负责任、厌倦的态度。在问诊过程中,要求语言内容和表达方式要根据患儿的不同进行调整,当然,笔者认为,医院应实施人性化的护理模式,治疗患儿家属也应理解护士,从双方共同良好的态度出发,获得优质的护理服务。护士人员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儿童,提高护理质量。
在曹明海看来,语文教育的语用转向,首先必须了解语用的本真意涵,并以语用的本体特质为转向的参考和依据。他明确指出语文教育中的语用,不仅是单纯的语用技巧学习和语言技术训练,在强调语用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注重品味语言,体味文字,即感悟、体验汉语言构成的意蕴内涵,使学生在语言运用的技能训练过程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洗练、精神的涵养。
我国语文教育中的语用观缺位和语用知识缺失,造成了现状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使得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无法在有效理论指导下进行。就传统语言学的语文教学来看,其突出的弊端是严重忽视了语文的应用实际,导致与学生生活和心灵世界完全脱离。
荣维东、杜鹃《语文教育亟待语用转型与体系重建》一文,提出了对我国语文教育体系重建的思考。作者在分析我国语文教育语言学知识的落后基础上,立足于语用学的国际化发展与革命性影响的宏观层面,指出语文教育必须实现由语言学向语用学的转变。作者重点剖析当下语文教育的语用转型并重建语用课程体系,通过分析国外教学理念和体制等,结合我国的语文教育现状,指出语用型课程体系必须从“三大要略”和“五个方面”来建构。作者提出了以下策略:
1.要以“语用交际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
作者从国际比较角度,分析是美、英、澳、德、日等国母语课程的共同理念、特征与趋势,指出世界语文教育目标已经由“语言知识技能”教学向复杂交际情境中的“语用交际能力”转变。作者分析,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虽然有“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之类的语言交际观念,但语文课程的主流思想和语文知识体系没有实现向语用语文教育和言语交际教学的转变,这导致了我国整个语文教育体系观念落后、知识陈旧、教学扭曲、评价失真。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根本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中的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加上五千年历史进程中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在广义上包括思想、文字、语言,狭义上包括古文、诗词、乐曲、国画、书法、武术、民俗、传统节日等。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范围。文化不仅体现在各种形式的民俗与经典中,也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思想与精神之中。
2.要以“语用知识”开发为主体内容
在开发内容上,作者引用了欧美等国家所实行的教育内容,谈到国外的语文课标、教材和教学呈现的积极开发的态势主要是源于他们广泛应用吸收语言学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口语交际、阅读与写作策略等。文中列举了欧美著名的“RAFT“读写策略,强调“作者、读者、形式、话题”等交际语境要素的相互作用,1999年美国教育部发布的报告所提到的有效作文命题四个要素之一是“避免让学生写给‘假’的读者,让学生有真正的机会与真实的读者交流”。作者认为“语用知识”的开发必须要树立学生极强的读者意识、交际意识、语用意识,让学生一下子进人到一个交际任务场景中去,这与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以单一的课本知识为主的理念有很大差别。
就上述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欧美语文课程内容的构建着重强调的是以学生主体为主,树立交际意识,与读者交流。语文课程知识来源不应局限于某一门单一的学科,作者在谈到我国“语用知识”的开发时,提到“语用学”“功能语言学”“篇章语言学”“写作学”“阅读学”“文艺学”“交际学”“传播学”等学科都可以为语文课程教学提供有效的内容。
3.要以“语用策略教学”为基本路径
作者认为,目前欧美读写听说语用策略和语用活动设计与开发已经蔚为大观,可供借鉴。文中明确指出语用学的语言教学需要从分析复杂的语境因素出发,将文本的听说读写活动与言语发出者、接受者、言语目的、语篇形式、言语功能效果结合起来,可以实现真实或拟真的语言教学。
当下的语文教育,若建立有效的语用型语文教学,必须基于一个真实语言环境和言语活动的科学高效“言语一语言一语用”的语用实践循环圈,需要语用型语文教学实践模式的探索,需要大量科学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的研究开发。
针对这一要求,作者通过教育目标、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考试评价五个方面,构建起“语用型”语文课程教学体系,并对其进行了简要阐述。作者认为:在教育目标方面,要求培养学生的语用交际能力∶简明、连贯、得体、艺术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包括语用人格、语用思维、语用交际、语用审美、语用文化等;在语文课程方面,提出语文是学习和掌握“语境与语篇”之间的互动生成规律的学科课程。说、写是在语境感知驱动下进行言语表达和交流,听、读则是对言语作品的语境进行猜测、还原与意义建构,都离不开必要的背景分析、语境分析、语境还原策略。在语文教材方面,要求编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的语用精品、范例和教学活动材料与程序,同时指出定篇选取语用文化经典,例文展示各类语篇读写策略,语文知识短文以语用知识为主,练习系统以语用活动为主;在语文教学方面,要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语用活动中获得语用知识、经验和智慧;考试评价方面,应以考查具体语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主,应基于真实的情境、科学规律,考查出学生的语用能力水平、言语智慧和语言文化素养。
[作者通联:西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