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浅议

2016-02-15葛苏杭

中学语文 2016年13期
关键词:格斯北平文本

葛苏杭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浅议

葛苏杭

一、语文教学实践的问题

1.有价值的问题,即学生利用自己原来已有知识,对该问题进行思考、比较,继而能够解决的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以及对语文的认知,这些都影响教学效果。上课前,教师应该深入学生中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教师预设问题,只有基于学情,才有价值,才有效果。

2.分层次的问题,就是根据文本特点,学生个体差异,学习进程,而设计问题。这类“问题”有层次性,能够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1)依据文本结构的层递性设计问题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内核,与文本产生共鸣。而文本的结构是突破文本的重要抓手,前苏联尤·洛特曼在《文本和类型学课题》中说:“就文本的定义来说,内部结构是文本自身所固有的。”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作者刻画人物,往往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阅读《老人与海》,设计问题:结合有关情节,简述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师生研究,学生能够回答出问题。老人的硬汉形象主要通过捕大马林鱼、与鲨鱼的搏斗显示出来。在这过程中强弱对比明显:大马林鱼强壮有力、鲨鱼凶狠成群,而老人年老体弱、孤单一人。面对这样的强敌,展开激烈交锋,老人能在最后打退一切进攻者,这种威力不能不让人赞叹。在强弱对比中,能够强化矛盾冲突,更鲜明地突出老人坚强的性格。

(2)依据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设计问题

学生个体各不相同,是有差异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生个体差异,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问题的预设要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这一组预设的问题就必须有层次性。一般地,我们把这一组问题分为三个层次:A级问题,学生通过自学查资料等手段就能解决。B级问题,学生通过小组间或小组内讨论就能解决的问题。C级问题,师生合作,才能解决。这三个层次的问题,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如《项脊轩志》一课预设的问题:A级,熟读课文,用一副对联概括本文内容。B级,《项脊轩志》中作者写道:“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其中“喜”和“悲”的内涵是什么?并谈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C级,前人评价《项脊轩志》,这样写道:“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话,却自风韵疏谈。”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学生拿到学案,面对这几个问题,一下子兴奋起来,通过思考,讨论,大部分同学都能完成,少数同学在最后一个问题上有些困难,在教师的点拔下,顺利解决了问题。

(3)依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渐进问题

学生学习是循序渐进的,由无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多,由肤浅到深刻。所以课堂教学设置的问题,要有渐进性。如教《品质》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格斯拉的身份是什么?我与格斯拉的交往,特别是请他做靴子,由此我认识到格斯拉是怎样的一个人?②结合格斯拉形象的特点,说说作者要表达哪些情感?③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白描和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这一组问题就符合学生学习进程的要求。

3.支架问题,体现本节课主体价值

一节语文课,要上出最大效果,必须要有支架问题,从而体现本节课的主体价值。否则,教师教学思路不清,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一节课下来师生不知所以然,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者说“当局者竟会这样凶残”,“流言家竟至如此下劣”,“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其实这几句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是文本之核心所在,学生在谈的过程中要深挖文本,体悟文本的本义,鲁迅先生的情感,学生自己的感悟,他人对本文的看法。从而使本节课的主题得以充分体现。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善于取舍教学内容,抓重点,清思路。设置支架问题,拎起整个课堂教学。当然,要掌握好“度”,既突出主体,又有整体性。

二、学生生成的问题

在心灵深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开拓者,能够发现未知事物,进而研究它,最终收获一种成功的喜悦。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在受教时,能够提出问题,发现不同,这种探求知识的主动行为,则意味着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开始释放。关键是如何将学生的思维打开,将其导向深入,诱发他们把问题说到点子上,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准确表述出来。但是,也不是放任学生,否则,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

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假设推断问题,就是凭自己主观想象,脱离文本的假问题。二是选择淘汰问题,即选择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文本内容,对于文本内容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而提出的问题。三是接受待提高问题,即学生能整体把握文本,但是对文本核心价值,心中有数又说不准,说不全,而提出的问题。这三种情况的问题,教师要区别对待,引领学生对所有问题进行筛选、整合。如教老舍《想北平》,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师生选择、提炼出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结尾“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中“不再说了吧”是真的吗?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由。该问题很有探究的价值和必要。结合语境,上下勾连,不难发现作者留白的高妙之处。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于无穷。”接着可引导学生,上溯文本,找出因由。①我是一个贫寒的人,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②“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像爱母亲那样。③本文写于1936年,当时日本加紧对华侵略,并签订“何梅协定”。北平危急,华北危急。作者将失去“我的北平”。至此,作者家国情怀,忧患意识,身世遭遇等等,如泉水涌出。“不再说了吧”,是怕说不好,说不深,说不透。而不是不想说。我们发现:对问题的提炼,是一个思维再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最大程度的锻炼。

“问题”如何解决呢?重要的方法,就是“对话。”

[作者通联:江苏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格斯北平文本
北平的秋
易格斯(上海)拖链系统有限公司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遥想右北平(散文)
易格斯(上海)拖链系统有限公司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