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蕴理于趣,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2016-02-15孙伟鹰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螺帽情趣探究性

◆孙伟鹰

(浙江省长兴县煤山镇白岘中心小学)

蕴理于趣,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孙伟鹰

(浙江省长兴县煤山镇白岘中心小学)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如何有效兼顾探究活动中的“趣”和“理”,提高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是当前小科学教学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基于对科学探究本质的认识,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力求将探究材料的结构性、探究思维的灵活性、探究资源的开放性与探究活动中的“趣”“理”达到适度统一,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 探究性学习 有效性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学会探究和提高实证意识在活动中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在“趣”“理”二者之间寻找平衡,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体现科学探究的价值。

一、探究材料的结构性与情趣性的统一

在“观察更多物体的沉与浮”教学中,教师精心准备了大量既有结构又有情趣性的材料,引导学生利用材料积极地开展探究。这里的材料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选择会“猜错”的材料。在泡沫块、橡皮、西红柿、铁螺帽、大头针、纽扣、蜡烛等材料中,除了泡沫块和铁螺帽学生的意见比较统一之外,其他的材料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都有可能猜错,或者会有两种不同意见。学生猜错了,说明他们原有的认知跟事实之间有矛盾,矛盾越激烈,越能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泡沫是大的,浮;铁螺帽是小的,沉。西红柿是重的,浮了;大头针是轻的,却沉了。在矛盾冲突中,学生的认知会不断深入,思维会更加精细。二是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泡沫块、橡皮、西红柿、铁螺帽、大头针、纽扣、蜡烛等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但其中每个材料都赋予了它的意义:泡沫块、西红柿、蜡烛是大材料的代表,但有的会沉,有的却浮;大头针、铁螺帽、橡皮、纽扣都是小的代表,却也未见都是沉。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西红柿、蜡烛、铁螺帽都是重的,却又的沉有的浮……当材料展现的现象与学生原先的猜测产生了矛盾,学生的认知也在矛盾中经历了否定的发展过程。只要教师精心处理,这些材料就变成了具有“结构化”的学习材料。

也有些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为了体现学生科学学习的自主性,大胆地放开手脚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探究,学生把铅笔盒里的东西都倒进了水里,一节课看似热热闹闹,但由于探究材料缺乏结构,学生的实际收获并不大。我们要求科学课中材料的选择要具有结构性和情趣性,结构性体现科学探究的“理”,情趣性体现学生活动的“趣”,只有材料的结构性与情趣性达到和谐统一,才能真正引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内驱力。

二、探究思维的灵活性和情趣性的统一

科学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能从实际出发,随机应变,能根据问题的具体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而不是墨守成规,它是科学思维创新的必要条件。

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课堂上所需要的探究材料往往都是教师给学生预备好的。即使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到底要准备什么,也往往是由教师事先安排的,一件不多,一件也不少。实验中也是一样,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往往由教师在实验前作好指导,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步将实验进行到底。这样一来,效率虽高,但长期以往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肯定是不利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除了学到科学知识外,剩下的全部是“按部就班”了,这样的孩子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因此,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必做到面面俱到,应多给学生经历一些“风口浪尖”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学会随机应变,完成科学探究。

在一次《奇妙的指纹》观摩课时,教师上课忘了带印泥,学生就无法用印泥去取指纹了。于是,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问学生能否用身边的材料将自己的指纹取下来,没想到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身边的文具,有的甚至用讲台上的粉笔、地上的灰尘纷纷成功地取下了自己的指纹。这原本是科学课堂上的一次“危机”,然而没想到却成了课堂的一大亮点。虽然指印的效果不如印泥来得清晰、漂亮,但是在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意识和感觉到了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情趣,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极度亢奋中生成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探究资源的开放性与情趣性的统一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让他们置身自然,研究自然,较之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更加广阔,手、口也更加自由了,他们就会感到自主、轻松、愉快。”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所以,科学教师要真正树立起开放的教学观念。

在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生动、自然、贴切的探究活动可以孩子对认知对象的认同感,给科学教学内容赋予生命的意义,从而促进孩子们将自己的经验与认知对象发生互动,使“同化和顺应”过程得以顺利进行。从课程观的演变过程看,如果片面地强调科学观察的“理”,就会使我们的教学陷入“以知识为中心”的弊端中去;如果片面强调学生活动的“趣”,又会使我们的教学陷入“以学生为中心”的弊端中去。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一定要做到“趣”“理”统一,“形”“神”兼备,让学生的科学探究真正地“丰满”起来。

[1]郝京华.科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方红,常利梅.科学教学实施指南(小学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俞伯军.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宋汉阁.小学科学课教学摘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螺帽情趣探究性
出走的螺帽
出走的螺帽
螺帽出走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诗词要有情趣
历史开放探究性试题的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