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三种境界的分析与实践*
2016-02-15冉茂清
冉茂清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三种境界的分析与实践*
冉茂清
通过特征分析、学科分析、优势分析3个角度,分析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3种培养:信息技术打破了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科教学的创新氛围、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科教学的自由发挥。提出了教学做研模仿型教学模式、项目驱动主动型教学模式、学导结合自由型教学模式3种实践教学应用模式。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融合;境界;分析
一、信息技术打破了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
自从信息技术引入教育系统以后,信息技术就打破了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然而一些教育工作者原来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软硬件,所以无从下手,容易产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此乃第一境界。
1.特征分析
(1)信息技术处于工具地位。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道路上,教育部、政府的政策文件下,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被动接受信息技术,于是开始建设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等硬件设备。开始被动的学习Microsoft office,Flash,Photoshop,Premiere pro,Nero等软件。信息技术此时只是具体的服务于教学任务,还没有成为学科教学的自觉需要,是为了迎合教育信息化改革,信息技术只处于工具的地位。
(2)信息技术处于边缘状态。学科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偶尔当成教学的一种门面的装饰或者点缀,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彼此边缘的状态比较明显。
(3)教学模式处于封闭状态。教学课件、文稿、动画、视频、音频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参与并没有真正改变传统的知识教学导向,以黑板、粉笔、教材、教参为代表的讲授式教学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依然封闭在教材、教参、教室,简单、孤立的课件内,隔离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之外。学生的学习作业以及评价机制都没有本质的改变。
(4)师生处于被动状态。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学科教学,但是信息技术的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学习方式,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接受,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与学习。教师还处于摸索和观摩状态,学生还处于被动地看、听的阶段,缺少实际操作和互动的机会,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还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2.学科分析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简单融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工具,结合教材、教参编写演示文稿、静态演示课件,能够清晰地演示教学内容,呈现直观的知识内容;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工具演示一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了解、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课程的重点难点,能够拓宽学生的固定思维,帮助学生脱离厌学的枯燥学习氛围。
3.优势分析
(1)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图、文、声并茂,有活动影像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增强了师生的感悟。通过教师备课,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学生观看课件,借助课件的力量,让师生真正感受知识立体化的魅力。
(3)丰富了教学内容。通过生动的视频、课件、图片,通过计算机、投影机投放到显示屏上,既学到了应该掌握的知识,深刻理解重难点知识,又扩充了教材、教参以外的知识。
二、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科教学的创新氛围
经历了第一境界,教师渐渐淡忘了接受新事物的迷茫和恐惧感,反而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软件,那种动态的效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教育工作者在追逐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求之不得之后形容消瘦而却继续追逐无怨无悔。此乃第二境界。
1.特征分析
(1)信息资源得以整合应用。通过对设备的使用,软件的学习,不再是单纯、静态、偶尔的使用课件、图片、文稿、视频、音乐。而是上网收集更多的资料,各种资源可以整合利用。
(2)信息技术处于依赖状态。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教参,而是通过信息技术一切可以利用到的都将加以利用,使得课堂由原来的死气沉沉变成好奇、主动、创新的教学模式。
(3)师生角色得以改变。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教书匠,而是开始成为学生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成为主导者、创新者。教师帮助学生获取、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如何进一步创新的能力。
2.学科分析
通过师生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各学科深度融合,制作高质量,高水平的动态多媒体立体化课件、视频、图片;教育工作者也乐于参研学科教学了,学生也乐于线上线下学习了和课内课外学习。
3.优势分析
(1)拓宽了信息资源渠道。当课堂讲解提出一个生疏的知识,教师上课前没有精心准备,这样师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搜索,输入关键词,找到相关答案,让学生乐在其中。
(2)线上线下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上课可以录制视频,建立网站,实现资源共享,当学生在上课中走神或者一时没有消化的知识,可以通过下课后重新回放上课时的教学视频,反反复复的播放,直到理解掌握。
(3)增加沟通的机会与渠道。教师上课时间毕竟有限,可以通过网络QQ、微信、E-mail向教师提出问题,这样既不受时间、空间、成本的限制,又能快速、高效的学知识。
三、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科教学的自由发挥
经历了第二阶段的无怨无悔的追逐,在足够的积累后,量变成为质变,不经意间已实现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的自由发挥。此乃第三境界。
1.特征分析
(1)优课教学。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下,实现多途径的教学传播。
(2)合作教学。在有问题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远程互联网实现合作教学
(3)自主探索。知识在于创新,实现了信息技术自由,时间、空间、成本的自由,那么就可以开始走上自由探索的路线,走上教育信息化的改革的前列。
2.学科分析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各个环节有效地深度融合;实现开发学科教学软件、视频、图片、教材;实现游刃有余地互联网遨游搜索资源,融合资源,随时随地为己使用。
3.优势分析
(1)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原创性。丰富了教学资源,利用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校校通服务平台,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
(2)借助微课融合,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导。通过网络观课、自主学习、预习检查、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研究解决、巩固练习、小结提升。
(3)实现网络研修。通过案例与视频上传,教师观看,教师探讨,发表评论。
四、应用实践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3种境界的分析,总结出以下3种可以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
1.教学做研模仿型教学模式
这是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传授、现场观摩、现场技能训练、总结巩固为一体的被动式模仿型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采取教、学、做、研有机统一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厌倦式被动学习方式脱离出来,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研,从而获得知识、获得能力、获得快乐。可以从课前备课、教学场所、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能力、教学资源利用、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切实有效的实施。
2.项目驱动主动型教学模式
这是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通过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进行创设情境、再确定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通过项目驱动教学,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型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主动学习能力。
3.学导结合自由型教学模式
这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学、自练的一种方法。它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各自的智能,从而达到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渗入教师的正确引导,使教学双方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这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能生搬硬套,而应根据学科教学任务、课程性质、学习对象和学生自学能力等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但重点在于教师的引导、辅导、督导;学生学会、会学;以及导学有机结合的分寸把握。通过提示、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小结各环节的程序环环相扣。做到先学后导,问题先行;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导结合,符合认知;以导利学,学导相长;及时评价,开发智能。实现自主性,创新性、发挥性的教育教学模式。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3个境界的分析和3种实践方法的应用,让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尝试应用,并不断地迎难而上,不断探索、研究,优化整合,更好地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优势,真正落实信息化教育,让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加辉煌。
[1] 教育部关于印发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的通知[EB/OL].[2015-12-29].http://www.moe.edu. cn/srcsite/A16/s3342/201601/t20160120_228489. html.
[2] 周学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1):136-137.
[3] 李彦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之我见[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2):33,38.
[4] 王俊卿.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43-45.
[5] 刘井冈.对信息技术融合学科教学两种境界的三维分析[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10(10):110-111,114.
冉茂清,硕士,中教二级。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教育局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培训中心,625000
雅安市雨城区普教科研资助金(编号:2015CA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