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医药医技医术传承发扬研究

2016-02-15王章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17期

王章



藏医药医技医术传承发扬研究

王章

【摘要】藏医药学起源于西藏,博采祖国中医学、古印度医学等传统医学之长,逐渐形成具有完整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传统医学体系。

【关键词】藏医药;医技医术;传承发扬

藏医药学起源于西藏,是藏族人民在高海拔、空气稀薄、缺氧的自然环境中,通过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1],在朴素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哲学理论指导下,博采祖国中医学、古印度医学等医学之长,逐渐形成具有完整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传统医学体系,是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3]。笔者从事藏医药工作30余年,对藏医药医技医术传承发扬有一些浅见,总结如下。

1 医德医风是一位医者的根本

藏医药学作为传统医学与中医、印度医学和西方传统医学并称为世界四大传统医学。无论是现代医学还是传统医学,医德医风是每一种医药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一个医者最基本的要求和道德底线。希腊医学的《希波克拉底誓言》、阿拉伯医学的《祷文》、中医的《大医精诚》等都在医德医风上对一个医者的医疗行为作了祥尽而精辟的论述,是对医者的基本要求。宇妥·元丹贡布所著的《四部医典》中,医生的道德规范以“金七条”的形式被提出。“金七条”要求医者必须有很高的悟性和德行,对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医生在诊治疾病过程中的行为准则、医生必需具备的医疗水平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医生本身的修为进行了规范。

一位好医生,除了精通医典还要有同情心、利他心、慈悲心。良好的医德医风就是医者同情心、利他心、慈悲心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病人看成自己的亲人看待,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

2  藏医精髓:“五元学说、三因平衡”

不论藏医理论如何精深博大却始终贯穿着五元学说与三因平衡。藏医认为世界万物皆有同元之源,我们生存的物质世界成源于“五元”,即土、水、火、风、空。五元学说是藏医药学物质理论体系的纲要。“土”元有土的属性,具有坚固和成形的功能;“水”元有水的属性,具有滋养、润下、聚拢的功能;“火”元有火的属性,有保持体温,促进成熟的功能;“风”元有气的属性,具有保证机体运动、输送七精华三秽物的功能;“空”元有空的属性,机体的存在、增长需要有空间。五元贯穿于自然与个体,也贯穿于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等的生理、病理、康复的全过程,也贯穿于藏医学体系的药物学中[4-5]。

藏医三因指“隆、赤巴、培根”。三因学说的产生标志着藏医的认识深入。藏医理论中根据机体的机能现象将人体归为三大系统。“隆”由呼吸、运动、血液循环、食物吸收、五官感觉,排泄等组成。“赤巴”由机体产热、消化、气色等组成。“培根”是由骨骼连接,味觉感知,胃肠蠕动等组成。这种建立在机体上的三大系统观念是唯物论思想积累在藏医学中的具体反映。

在诊治慢性咽炎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慢性咽炎主要是由于“培察”引起的一种慢性寒热交杂疾病,表现为咳嗽、咽部不适、恶心,如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局部轻度充血。很多医者以治疗局部不适为主,但我们在考虑局部问题的同时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分析“五元”与“三因”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的作用,有时候慢性胃部赤巴返流(相当于胆汁返流)会引起胃酸对咽部的反复刺激,继而引起咽部化学性炎症,而非细菌或病毒感染,最根本病因不除则可至反复发作,久治不愈。

人体在健康时,“隆”、“赤巴”、“培根”平衡,且“三因”温凉各异,各司其职,但三者之间并非孤立相悖,相互之间相生相克,相互依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三因”失衡躯体就则产生各种疾患。

当胃部赤巴平衡失调,在逆行的“气”的作用下返流,这时不能只治咽炎而要以整体为重,先治慢性赤巴返流,只有解决了胃部慢性赤巴返流才能达到最终的治疗目的。

“五元”与“三因”作为藏医理论核心,具有纲目的作用。一个藏医药临床工作者要牢牢掌握并灵活运用于医疗、教学、科研、制剂的全过程。要学会用整体观念、动态平衡的哲学方法去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最后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

3 药物治疗时准确把握药性药效寒凉

自古医药不分家,有医便有药,藏药与藏医的发展一直处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过程中。藏药学历史上有许多经典著述,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科研、医疗、制剂。

有文献可考,《月王药诊》是现存的藏药最早的经典著作,成书于公元八世纪,收载的药物植物、动物、矿物药700余种,对药物的“五元”与“三因”、性味、归属、作用、用法有祥细的记载。其中300多种药物为青藏高原特产,多数药物沿用至今。

《晶珠本草》是藏药物学大典,被誉为藏医药学中的《本草纲目》,该书收载的药物4 000余种,其中75%沿用至今,30%为藏医专用。

藏药学把药物归结为六味八性十七效二力。十七效生于药物六味,延于五元。其中咸、酸、甘三种依次变润;涩、苦、甘三种依次变凉等[6]。

药物不同的性味效力决定了它们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准确应用。平衡“五元”调和“三因”是治疗的根本,掌握药物本身的性味特性,效力寒凉才能灵活运用并准确施药,所谓千万种药物千万种功效。作为一个大成就的医者在掌握药物千万种功效时,要牢记针对不同疾病一定准确把握温凉二性,热者施凉药,寒者施温药[7-8]。

4  科研是藏医药后续发展的保障

阿坝州藏医医院、州藏医药研究所近年来一直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医药学的传承与发扬,先后承担并完成《四部医典对勘本》、《医学四续·达丹版》、《医学四续难点释义》的注释校勘,藏药佐太、寒水石和诃子的特色炮制技术研究,藏医治疗慢性胃溃疡的药效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藏药(蒸)浴治疗寒痹的应用推广等十二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承担并完成金针疗法治疗“头隆”、藏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研究、六味止痛胶囊研发等省级科研课题。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修正,人类会获得进步,并借此走向更优的文明。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藏医药学通过研究,传承与发扬藏医药学才会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 黄福开,王春雷. 藏医名老专家医技医术传承研究特点与方法[J].中国藏学,2010(4):123-127.

[2]俞佳,张艺,聂佳,等. 藏医药经典著作《晶珠本草》的学术特色探析[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112-115. [3] 达瓦次仁. 藏医药临床研究意义和思路[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5):1019-1022.

[4]尕藏多吉,泽让娜科. 略谈藏医药特点与继承性发展[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20(3):71-72.

[5]张艺,周林,德洛,等. 藏医药防治高原病的现代研究思路和方法[C]//2011全国藏医药学术研讨会. 2011全国藏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成都: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2011:407-412.

[6]张玫. 藏医药研究中信息化技术的针对性和适用性[J]. 科技资讯,2012(28):12.

[7]久卖多杰. 藏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展望与对策[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8(2):67-68.

[8]汤杏林. 藏医药文化传承的起源史痕迹及其人类学意义[C]//全国藏医药学术交流与适宜技术培训会. (五藏区会议)论文集.合作:中国民族医药学会,2012:1-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08(2016)17-0211-02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6.17.134

作者单位:四川省阿坝州藏医医院/州藏医药研究所,四川 马尔康624000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of Tibetan Medicine and Medical Skills

WANG Zhang Tibetan Medicine Hospital of Aba State in Sichuan/Tibetan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e, Maerkang Sichuan 624000, China

[Abstract]The Tibetan medicine originated in Tibet, absorb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cient India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gradually formed with completed theory and rich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he traditional system of medicine.

[Key words]Tibetan Medicine, Medical Practice, Inheri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