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旅行
——我的送教故事
2016-02-15尤立增
尤立增
灵魂的旅行
——我的送教故事
尤立增
尤立增,特级教师,现任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北省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评委会委员,河北省特级教师 “送教下乡”讲师团成员。曾获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全国师德标兵”、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全国十佳教改新星”、 “全国中语首届学术领军人物”、 “全国文学教育名师”, “河北省劳动模范”、 “河北省首批学科名师”、 “河北省教书育人楷模”、 “河北省首届教育追梦人”等荣誉称号。2013年入选教育部 “国培计划”名师库,2015年被评为教育部 “万人计划”全国教学名师。执教公开课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四次。先后有二百余篇论文在 《语文教学通讯》 《中学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教育期刊发表,主编教学用书三十余种;出版 《尤立增讲语文》 《高中经典篇目同课异构与点评》 《高中作文教与学》等学术专著。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多项。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执教公开课或作学术报告一百余场。曾多次在全国语文教学课堂大赛中担任评委。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以 “转化教学论”为依托,创造性地提出了 “‘学情核心’阅读教学法”。
送教年份:
七次: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5年。
送教感受:
送教下乡,对我而言是一次次灵魂的旅行。我收获了认同,收获了友情,收获了自我提升。许多事情如镜中花,水中月,无法挽留,只可感知。这份温暖的记忆,就是永远不抛弃历程,永远不疏离自己;这些灵魂的旅程,就是重整一个被时间摇晃得破碎的梦,让心在沉默中找到永恒的方向。
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
2008年9月初,接到了河北省继续教育中心何建军老师的电话,希望我参加河北省特级教师送教下乡讲师团,前往秦皇岛、唐山的五个县市送教讲学。不久,便接到了书面通知,于是,做好准备,前往报到,可是心里却充满了疑惑、欣喜、期待……
疑惑:送教下乡是一项什么活动?面对完全陌生的学生,遇到突发问题怎么办?听课老师会认同我的课和讲座吗?
欣喜:所有送教者都是特级教师,自己被选中、被认可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期待:能与这么多名师在一起参加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机会。结识新朋友,使自己的生命变得丰盈,不亦乐乎?内心的期待可想而知。
报到后,第一次见到了田主任、胡主任,还有何建军老师、秦璞老师、小祁老师,见到了师训处的各位领导。送教期间,我也充分感受到了继教中心几位老师的勤勉、务实、细心,感受到了他们善于感染他人、善于影响他人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了他们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的热心,感受到了他们与送教各县市的沟通、协调的能力。
在送教下乡准备会上,省继教中心的领导介绍了我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的基本情况,曾经参加过送教活动的老师介绍了经验。我的内心豁然开朗:送教下乡,就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将教学探讨的重心下移,面向基层,到课堂上、师生中,为一线教师做出教学示范,解决教师课改中的困惑……
于是,从那一次开始,我七次参加送教下乡活动,不断学习着,不断进步着。每年的九十月份,我都带着一份神圣、一份感动期待着一个又一个的精彩……
从今提笔求精细,羞再随心索陋词
一次,到某地送教,询问了当地的教学进度,他们嘱咐我选择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文章上一节公开课。我提前做了准备,准备执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到了以后才得知,当地的一位青年教师也准备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让当地领导很为难。晚上吃饭时,当地语文教研员问我能否换一节课,因为那位青年教师精心准备了很长时间。我说可以,但是讲哪一篇文章呢?当地的一位语文教师开玩笑说: “这个单元有一篇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许多老师不知如何入手,您能不能给做个示范?”教研员赶紧打断了那位老师的话: “这篇 《讲话》不好讲!”我稍作思忖,说: “就讲这一篇吧!”当时大家也以为我随便说说,并没有在意。
吃过饭后,我说: “给我找点备课的资料吧!”那位老师说: “我刚才开玩笑,你也别在意。”我说: “我没有开玩笑,就讲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我从他们的眼睛里读出了疑虑,我说: “放心吧,不会讲砸的!”我知道大部分老师讲这篇文章只是让学生读一读,理一理文章的思路,有的老师干脆跳过不讲。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篇有较强政治色彩的文章,可挖掘的文学因素并不多,学生不感兴趣,老师也不愿讲。可是我却觉得这是一篇优秀的演讲稿,如果教学重点确定好了,切入点找准了,一定能上一节“精致”的课。
我把自己关在屋里,反复阅读,进入情境,想了几个思路,感觉缺乏新意,放弃了。忽然,教学参考书上的关于本文的语言特点的一段文字触动了我的灵感:本文是一篇演讲,演讲当然需要 “语言得体”。 “语言得体”几个字,让我豁然开朗,突破口找到了!我又上网查找,我惊奇地看到作者的另外一篇文章 《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两篇讲话稿,都是在大学的讲话,具有可比性,“比较阅读”,我差点叫出声来。 “比较阅读——语言得体”,终于理出一个头绪!于是,我打印出 《在北师大的讲话》,告诉他们给学生印发下去。
第二天上课,我首先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把学生带入北大,让他们对北大悠久光荣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产生憧憬和向往,一开始学生就被 “抓住”,为整堂课的 “精致”奠定了基础。然后我又抓住这篇文章的文体——讲话稿的特点,将两篇文章作对比阅读。先让学生找出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学生很快找到。
有位学生说: “我觉得两篇文章差不多,思路结构基本相同。”
我说: “这位同学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们的文体相同,都是讲话稿,所以思路结构相同,但又不完全正确,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座的各位都能成为领袖的秘书了。我再问同学们的是: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而后由一位代表发言,大家找出了许多不同:讲话的背景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要表达的目的不同,所以提出的要求不同,感情态度不同,语言风格也有所不同。
我接着追问: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这个问题已经触及了本文的关键——语言得体——这是高中语言训练的一个基本要求。
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明白了 “要根据说话目的、对象、场合的不同做到语言得体”道理。而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课堂语言训练,模拟场景把一个故事分别在课下讲给同学听和在办公室讲给老师听。这个训练与我的教学设计中本课的教学重点一致。
整堂课,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认真思索,丝毫没有产生厌倦情绪,反而兴趣盎然,感受了北大历史文化精神的底蕴,很好地领会了文章的特点。
下课了,听课老师掌声不断!
这次尝试带给我几点收获:这节课是阅读教学与语言交际两个教学重点有机结合的尝试;也是对我自己的突破,把一篇过去草草处理的文章,讲出了新意;也改变了过去的一些模糊认识,明白了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真正内涵;最重要的是,我认为上了一堂 “精致”的课。
一次无意的巧合,一句无意的玩笑成就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我想,语文教学是一块开挖不尽的宝藏,关键看看我们的老师是不是一个好的淘金者。
感谢这次送教活动,让我确定了自己的目标:追求 “精致”的课堂!
寥寥不见古颜色,澹月微云到本真
那一年,在某县送教,上课前,我早早地到了上课的教室,想试一试我执教的 《再别康桥》的课件。但真的不凑巧,停电了!本来,我准备了很漂亮的的课件,还有朋友在英国旅游时游览康河拍摄的视频,风光十分优美。
怎么办?一时间我有些发懵。
我的脑子急速转动着: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怎样将学生带入诗人营造的优美的氛围,怎样做到深度与广度并存,怎样让学生感受诗歌之美从而喜欢诗歌,怎样唤醒学生的真情,完成心灵的洗涤,课件是必需的吗,文字之美如何体会,这些问题在我脑海盘旋很久。经过深入的思考,我下定了决心:上一节语文课!上一节纯正的语文课!上一节纯正的诗歌鉴赏课!
于是,我舍弃了漂亮的课件,舍弃了精心剪辑的视频,在脑海中重新构建课堂。
“老师没有配音乐,但我希望每一位同学的耳畔回旋着音乐的旋律;老师也没有做课件,没有为大家准备漂亮的图片,但同学们的眼前应该浮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课堂上我对学生提出的这一要求,就是我思考的结果,就是我改变的立足点!
“同学们结合预习时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妨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一种怎样的感觉,并把这种感觉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句表达出来。”我继续鼓励学生。
这堂课我安排了三个环节:初读,赏读,美读。如何使过渡与衔接自然流畅,如风行水上,月华无痕,教师的点拨与引导格外重要,我力求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使课堂异彩纷呈,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了诗歌带给人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享受。从课堂生成看,只能说基本达到要求。
以前也听过其他老师讲授 《再别康桥》,在整体感知环节,大多数执教者都停留在听录音或学生齐读阶段,而我却鼓励学生自告奋勇地读出自己内心的 《再别康桥》,这一过程也并不是单纯的读课文,而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完成三点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初步地传情达意。在此环节中,老师在学生读完后的点评显得尤为重要,需句句切中学生的优缺点,在读的实践中使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感悟。示范朗读环节不仅仅是教师在读,我认为更深刻的含义是挑战自我。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中,“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但是这种手段经常由于执教者对自己朗读水平的不自信,或怕示范不好,弄巧成拙而放弃使用。殊不知,教师有感情地示范朗读,对学生也是一种引导和激励。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就是一种美的感染与熏陶,让学生抑扬顿挫的声调中感受诗歌的情感。
我示范朗读,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听觉、视觉,正是有了这种氛围创设的良好基础,所以在我提出了用一个比喻句来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时,同学们跃跃欲试,每个孩子的答案都是那么的美,而这 “美”字正是诗人徐志摩人生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我提出了 “你认为哪一节写得最精彩”这一问题。我力求突破传统课堂按部就班的教学流程,尊重学生的发现的权利,于是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重读诗歌并进行了热烈而精彩的讨论分析。现在的中学生,看问题角度广,观念新,而且敢于发表自己内心的想法,许多教师不敢轻易地放开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尤其是在有听课老师的情况下,更是怕学生的回答让自己无言以对,下不来台。而我认为,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要让自己的角色由传授者从容地转换到了聆听者,但同时,又是一名引导者。学生的每次发言,每一种观点在我的点评引导下变得水到渠成,放得开又收得回。在这一环节中,我紧紧抓住了语言这一核心,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陶醉于诗歌意境中,让让学生去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意象,鉴赏修辞手法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理清诗人的情感脉络,这样做的效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更深了。
最后环节,我让学生根据自己鉴赏的收获,美读诗歌。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就有了内在驱动力,我看到了学生脸上呈现出的对读的渴望,这种主动的读让学生们对诗中蕴含的情感体会的更加深刻。
“诗能养人”,在这节课结束前我说出了这样的话。我很欣赏这句话,它时时让我感动;我想通过这堂课,学生对这句话的内涵会产生最深切的体会。
下课了,一位老师问我: “尤老师,你读得很好,和您的声音特点有关,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读呢?”
我说: “哪怕教师的普通话不太标准,哪怕朗读技巧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传情达意的准确到位以及针对性,要比放录音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我和这位老师建立了联系,这几年来,我们还常常就朗读教学进行交流。
送教,让我结识太多追求语文梦想的老师,提升着自我,也延续着友情。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014年,去石家庄的某县送教,其中一项安排是 “同课异构”,也就是我和当地的一位老师执教同一节课 《虞美人》。
一提起 “同课异构”,我们马上想到的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老师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构建课堂,以呈现不同的教学形态的教学研究活动。其实, “同课异构”的内涵要更为宽泛一些,例如,同一教师,面对同一文本,面对不同的学生,如何根据学情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使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收益,也是 “同课异构”的重要类型。
所以,这种教学研究形式,我并没有过分在意。但是,到第二天讲课时,我才发现,县里讲课的老师,竟然是我大学的同班同学——齐文俊。说实话,我们两人当时都惊呆了!毕业20多年了,没有见过面的同班同学,竟要同台PK!一时间,我压力山大!还是老同学劝我: “当老师的,总归要上课,天天上课,我都不怕,你怕什么?”
是呀,我怕什么?怕讲不好让同学笑话?怕讲不好让听课老师瞧不起?好像都没有。稳定了情绪,我先听老同学的课。
她讲得真好!女性所特有的温婉与 《虞美人》的意境何其相似,她对文本的挖掘何其深刻,她拓展的相关内容何其丰富。比如,她在讲到 “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比喻的妙处的时候,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选择 ‘一江春水’做喻体”,然后层层剥茧分析。这个喻体,我平时关注的是 “春水”,言李煜内心愁苦之浓重;而她却抓住 “江”做文章, “江”是长江,而李煜的故都金陵就在长江沿岸,诗人选择这个喻体包含了浓郁的 “故国之思”。这样分析让我感叹,也让我敬佩。
既然是 “同课异构”,其核心在于一个“异”字,而呈现 “异”的关键就是学情。上这节课时,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古典诗歌,对常识性的内容早已了解。这首词比较好理解,学生存在的鉴赏障碍不多。再结合我的同学上课时学生的反应,我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形成了真实的判断。于是,我调整了我原有的准备,以鉴赏这首词为例子,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我确定了挖掘诗词的内蕴、拓宽诗词的鉴赏空间的教学重点,确定了 “营造氛围,加强诵读,以赏促读,以读代赏,自主发现,交流讨论”的教学方法。
课堂上,我强调的第一个方面就是用一个知识的 “点”,带出一个文化的 “面”。我曾经深入思考过:在教学中要做有心人,不要只是就事论事、孤立片面地去讲解知识。如果语文课只是堆砌一些知识点,会使课堂变得单薄、僵死,也会失去很多以点带面的机会。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一个知识的 “点”,带出一个文化的 “面”。
当学生提出 “东风”的问题时,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我抓住这个点,进行拓展, “东风”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在不同的诗句中含义不同。学生想到了陆游的 《钗头凤》、朱熹的 《春日》、李商隐的《无题》、李白的 《落日忆山中》。结合 《虞美人》这首词,学生理解到 “东风”就是春风。这些关于 “东风”的诗句荟萃在一起,把学生原本零散的知识连成了面,对 “东风”这一意象的理解也更深刻全面了。
在讲到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个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时,我首先让学生分析一下这一句的妙处, “一江春水”,写出了愁绪之多、之汹涌、之澎湃。其次,我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还有哪些把愁绪比作流水的诗句?”学生找出了刘禹锡、秦观、李白、严维的诗句。我对这些诗句进行了比较分析:愁绪内涵因人、因事不同,但感觉却极其相似;而李煜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 “一江春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样,学生不仅仅是了解一个普通的比喻句,而且能理解到: “以水喻愁”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成为我们这个民族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这一点也许从纵深角度没有达到我同学讲解的深度,但我突出了 “宽度”,让学生的思维尽力拓展。我想,这就突出了教学之“异”。
课堂上,我强调的第二个方面让学生亲近文本:鉴赏诗歌要以情贯穿,以读贯穿,以学生的自我发现贯穿。感情是诗歌的生命,所以我在教学中首先 “以情渲染”,把学生带进了作者所处的那个历史时代,让学生走近李煜,贴近他的心灵,聆听他的悲苦。学生能设身处地地去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对诗歌的理解自然深刻而全面。
课堂上,我把 “发现”的权利还给学生。要使学生 “会学” “会阅读”,自我习得很重要。只有学生学会 “发现”,主动去发现语言中的神妙之处并自觉地吸收,才能算 “会鉴赏”。当学生发现并体会了一处比喻的妙处时,当学生提出一颇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当学生就某一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时,当学生大胆质疑老师的观点时,作为教师,应该感到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这样的课堂曾让我们多么神往!千万不要低估学生 “发现”的能力,很多时候,“你给他一个机会,他会还你一个奇迹!”这不正是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所在吗?
这次送教,偶遇老同学,同台上课,各展风采,成为我记忆中的亮点。更重要的是,我重新对 “同课异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用这种方式组织我校的教研活动;我带领我的徒弟们完成了 《高中经典篇目同课异构与点评》一书,于2018年9月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
从这个角度讲,我感谢送教下乡活动,让我拓宽了研究领域,并取得了新的成绩。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昔时
每一次送教活动,仿佛是一次灵魂的旅行。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场景,已成为永恒的记忆,丰富着我生命的每一个细节。
感谢给予我们长姐般关怀的胡秀丽主任。每一次交谈,都让我这个师弟茅塞顿开;每一次鼓励,都让我感受到巨大的力量。她让我们明白:成长真是场温柔的倒叙,我们站在某个街道的拐角,转身回眸,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我们终于敢一个人穿行黑暗,每每走着黑夜的路,我们都会放声歌唱那些送教时的美好时光,我们终于能正视成长、成熟与成功。或许,仍旧会痛,会有挫败,但我们很快乐。
感谢用极快的语速展示自己温文尔雅的何建军老师。每一次送教,他都精心安排时间、线路,安排所有团员的衣食住行;是他,克服了生活中的困难,陪我们走了一个又一个的县;是他,不惧自己劳损的腰肌,为我们一次又一次搬运行李。于是,我们才有勇气得以完成和继续完成我们一直想做的事情。停留怎能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感谢用爽朗的笑声带给我们温暖的秦璞老师。每一次送教,她都展示着 “大姐”一样的气度与风采。团员生病,她送上了 “药”,团员有困难,她悉心解决。她让我们送教的老师明白:春花、夏云、秋月、冬雪,无论是事还是情,经过时间的过滤,总会有最真、最善、最美的东西沉淀下来。她的笑声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记忆。
感谢所有送教的兄弟姐妹,感谢所有县市的领导和听课的师生。佛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世的一次擦肩而过;前世五百次的擦肩而过,换来今世的一次相遇;前世五百次的相遇,换来今世的一次相识;前世五百次的相识,换来今世的一次相知。我们相信一种叫“缘”的东西,是在双唇与声音之间的某些事物,是痛苦和遗忘的某些事物。如同网无法网住水一样,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如此清晰!
感谢一路的美景和笑声。行进途中,我感觉到自己是一夜扁舟,颠簸在我最初的遐思中。路途上弥漫的是纯净的怀旧气息,空中飘浮的是游移的诗片,它们像许多蜻蜓在绿色的水面上飞翔。同行者一群志同道合者,有人说每一个的生命都是一个宇宙,哪怕一株草,一棵树,一只小飞虫。我体味出了话中深刻的禅意,这是生命的沉重积淀,还是洞彻灵魂的理性判断?但弥漫在车厢内的温暖萦绕心头,久挥不去!
感谢送教下乡活动,让我们的生命变得丰盈!有一种心情,只能从毫无杂念的向往中产生;有一种感动,只有从最纯粹的岁月走过才能拥有;有一种默契,只有经历岁月的磨合才显出其珍贵的本色。
我们不知道我们年老时是否也能如此回忆,时光静好,岁月安然,在某个冬日温暖的午后,坐在阳光里,细数送教之历程,或浓烈,或平淡,或坎坷,或坦然……
也许那时的我们,温暖仍会包围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