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016-02-15王艳娟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课文阅读教学过程

◆王艳娟

(吉林省公主岭市实验小学)

教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王艳娟

(吉林省公主岭市实验小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必备之路。在阅读教学中,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现实问题。学生的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的着眼点。切实有效地实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手段。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兴趣教学 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它不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要发展智力,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目前,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贯彻落实,阅读教学改革也生机勃勃。但是,我们仍经常看到,课上要么教师从头串讲到尾,要么被个别能力强的学生占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长期处于被动、陪衬的局面,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信心,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意识,他们习惯于听他人发言,习惯于教师“一口一口地喂馍”,学习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主动创造的火花逐渐熄灭。阅读教学,这一本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却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兴趣。究其原因,阅读教学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轻视学生学的活动过程,由此导致学生读书、思考、讨论、质疑问难的机会与时间减少,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参与意识不强。一句话,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被真正确立。因此,要想在阅读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就要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教师真正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1.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就要进一步明确: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完成特殊的认知过程。换句话说,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服务。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及个性差异,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真正树立了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树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在备课中才能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在课堂上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使阅读教学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师只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习惯、情感等才能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

2.解放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只有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才能旺盛,思维才会活跃、流畅。这样,学生的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3.让学生自主阅读

在操作上,教师要力求做到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做是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阅读教学的认知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也会随时参与并不断变化。积极的情感会对学习起到推动的作用,而消极的情感会对学习起到抑制作用。要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当中来,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许多学生上课不说、不读、不问,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心理障碍:怕读得不好、说得不好,同学看不起,老师指责批评。因此,我在教学中,总是教育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个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见,而这些意见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同学可能想错了、说错了,但是,他们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上要送给学生激励的话语,特别是后进生,不仅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还肯定他们发言、朗读中的点滴优点及进步。由于这些做法,许多学生逐渐消除了心理障碍,就连原来总是不发言的同学也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朗读了。

二、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1.以演助读

教师要善于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充当角色,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让学生表演课本剧,通过扮演文中的角色,将自己对文中的人物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们兴致就会很高,表演各有特色,而且学生单纯,模仿文中的角色声情并茂;观看的同学,不断地提出修改意见。通过这样演一演改一改,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另外,像一些较抽象性的课文,教师也可以创造性的挖掘出文本中比较适合表演的部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兴致勃勃,可以玩得不亦乐乎,同时对课文也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2.以画促思

形象思维是少年儿童的主要思维形式,学生们很喜欢通过绘画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将语言还原成画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是再创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孩子们观察插图,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绘画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了学生,使阅读教学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课堂,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

3.创造讨论的机会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的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堵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习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当学生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并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以便修正事先不确切、不完善的认识,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教学中适时地组织学生开讨论会,学生不但提高了阅读能力,而且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三、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保持参与学习的强烈欲望

课堂上,学生最有效的直接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激励性评价。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赞许的微笑,哪怕是学生非常微弱的思维火花,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是否合理、准确或富有艺术性,将会直接影响他下一次参与的欲望。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知识、经验和优点不同,教育教学内容、手段不同,要使赞赏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灵活掌握表扬方法,使之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对老师的一句赞赏的话是非常在意的,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去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简短的一句话很可能就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原动力。

借助于上述方法,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课堂教学就能显得活跃而有序,定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课文阅读教学过程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背课文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