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明永乐迁都原因

2016-02-15潘玮钰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33期
关键词:太祖朱棣永乐

◆潘玮钰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浅谈明永乐迁都原因

◆潘玮钰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明朝创立初期,太祖出于内外因两个角度,将国都定在南京。明成祖继位后,立即采取移民、挖河、建宫等举措,不久便将明国都由南京迁往北京。迁都原因中北京优越的各方面条件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而根本上则是由朱棣的性格决定的。

迁都 北京 明永乐帝

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都城的位置一直是一个关乎国家的宗庙社稷的大事。明成祖朱棣时期将国都从物产丰饶、民生富庶的南京迁到从未被任何一个汉家大一统的王朝当过首都,却被许多北方游牧民族所倚重的幽燕之地——北京,几百年来引来的争论之声不断。那究竟朱棣为何要迁都北京?迁都之路是否一帆风顺?本文将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初,“明太祖分期淮右,首定金陵”。当时的人给太祖上书,说到南京的地形,认为金陵自古以来是虎踞龙盘之地,是出帝王的所在,而且江南地区在宋代完成经济重心转移后经济实力大大超越了北方,所以在此定都就有了良好的后方基础,可谓进可攻,退可守,这是太祖定都与此的重要原因。

此外,朱元璋本人是个沉着稳重的人,1358年,太祖问计于学士朱升,言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决策深受太祖赏识,终其一生也确实在践行,在《明太祖实录》中他本人也认为,虽然一个国家的规模大很重要,但是支撑一个国家的根本也并非不重要。于外而言,洪武五年,史书中不乏记载徐达等主要将领与蒙古作战的事迹,虽然其中不乏胜仗,但也有很多败仗,事实摆在面前。在这种情况下太祖也只能定都于此。于内而言,就像成祖将北京视为老家一样,南京对于太祖来说也是龙兴之地,随他打天下的老部下也多为江淮人士,舍不得离开故土也是一方面原因。所以,直到洪武十一年,才正式地把南京作为新王朝——明朝的首都。

靖难之役后,永乐元年,成祖以北平为北京,后又改北平为顺天府,与当时太祖改集庆为应天府遥相呼应。为了迁都北京,成祖从继位起便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移民”。这一举措的动因在于成祖明白,只有人多的地方才会富裕。《明史》中的记载不乏让罪犯去北京发展农业。随后的永乐二年,又将山西的百姓一万户左右发配到了北京,这样就充实了北京地区人口,其中还有很多富户,居住在北京,一方面,是让他们带动北京地区的经济;另一方面,则是看住这些富户,不至使其动乱。

其次,是开挖河道。其用意在于解决因政治经济中心不统一而带来的南北转运问题,在元代就存在这一问题,也与建造新宫有关,需要从南方转运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明代对于运河的开凿不得不提到两个人,即宋礼和陈瑄。宋礼主要功绩就是重开了会通河。何为“会通”?也就是大致在今天的山东济宁到聊城一带。史载洪武二十四年,在原武一带的河水决堤,使会通河淤积,这也就对南北转运问题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当然对于首都在南京的太祖一朝来说可能还能将就,可当成祖迁都之后,这事就必须要提到日程上来了,得想办法疏通河道才能保持帝都的粮食安全,于是,成祖命宋礼去治理会通河,他采取了当地精通于运河之事的老者白英的意见对河流,将汶水余水拦引到南旺,注入济州河,至永乐十三年通北京漕运,会通河开了之后,海运和陆运的麻烦自然减少了许多。而陈瑄的贡献则较为多面,他同样也是听取了当地老人的意见,引湖水入淮。所以,后人有评论称,治理河道的功绩在山东一带最多的是宋礼,而在江淮一带则是陈瑄。

建造宫殿亦是迁都必不可少的举措。自永乐五年始,兴建北京宫殿。至永乐十四年,复与群臣讨论兴修宫殿之事,实录载群臣皆附之。永乐十八年,新殿即将建成,然正当成祖处于迁都之后的兴头上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迁都仅百天之后,奉天、华盖、谨身三个宫殿发生了一场大型火灾,官吏以此事批评皇帝,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萧仪,后被杀,算是结束了这一事件。

三殿之灾,可以说是永乐迁都的第一场大风波,此后至明亡的两百多年之间对于迁都的争论就未停止过。客观条件中,传统认为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起了一定的作用。按照首都的标准,在农业经济层面层面,北京无明显优势,每年还需要大量的转运,在此建都可谓费人费财,史载北京地震之事亦有不少,至于民风淳朴实则是尚未完全开发,文化传播甚少的溢美之词。故在自然地理条件上的优越北京并不具有。

在军事上和历史上的优越性才是主要方面。想当年燕云十六州被割让,中原地区自此失去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屏障,此后汉族便不断地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历代的汉家皇帝都不敢忘记收复燕云。太祖晚年时曾说:“朕子,燕王在北平,北平中国之门户。”可见,北平在全中国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明王朝的北征也都是以北平为依托。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都曾把北京当过都城,如辽朝的南京,金代的中都,元朝的大都。也与长期以来华北地区民族融合情况不可分割,北方游牧民族的草原经济与中原汉族的农耕经济不断相互碰撞,处于农牧交错地带的幽燕之地——北京自然成为两股势力的政治集合点,定都北京是应时之举。但有时,军事上的优越反之来说也是一种劣势,当汉族政权强大的时候可以以北京为依托,对外开疆拓土,而当少数民族崛起的时候也会夺取北京作为反攻中原的基地。而具有的历史上的优势的城市除了北京之外,还有很多,故其并不具有唯一性。

主观方面,迁都北平主要是由成祖性格决定的。首先他好战,习惯于戎马生涯,一生致力于保卫河山之大任,在这样善战的性格下,纵然北京没被收复,成祖也会将首都迁于另一座北方城市来完成他的宏伟抱负。

除了善战以外,成祖更是一位高瞻远瞩的帝王。对于太祖分封诸王造成的弊端,成祖有其自己的认识,明代有个叫叶伯巨的,曾上书给太祖,提出了分封诸王的弊端,其所虑确实在后代得到了印证。而朱棣也恰恰看到了这一点,这是统治政权的根本性问题,因为抗元不力最多会失去疆土,但是诸王坐大地方,久而久之,则会像周朝一样失去天下。如果明内部的矛盾都无法调节,处于混乱的政权必不世而夭,靖难之役就是铁证。然而,鉴于北方边防确实需要巩固,又不愿意其子孙重蹈其篡位的不光彩事迹,且稍有不慎即有改朝换代的危险,故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即亲自坐镇北方,这样把扼天下之要害的地方交给自己亲自管理。

内在原因中还有一点是出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在永乐朝期间,礼部尚书李志刚等上书对皇帝,认为古来的帝王如果是布衣成为帝王,或者是由藩王成为皇帝的,几乎全都大大地提高自己发迹之地的地位,他们认为北平就是朱棣的龙兴之地,应该像他的父亲对南京的态度一样,将北平立为京师。其实,正如太祖定都南京一样,北京是朱棣的龙兴之地,他在这里经营了多年,根基在此,自然不愿意离开。

在永乐之子洪熙皇帝即位后,因其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厚,反对劳民伤财,决意将首都迁回南京,洪熙元年,他就想把都城迁回南京,并且下诏将北京各个部门重新称之为行在,将北京作为陪都,然此事随着仁宗皇帝的早逝与南京频繁的地震而被搁置,其后的子孙却没有承袭其反战的性格,至明英宗正统六年,被大火洗礼过的三个宫殿又重新的修盖好,英宗重新下诏定都于此,至此明代首都在未被动摇过。

综上所述,正是这些性格上的原因决定了成祖迁都北京,是成祖这种英明神武的性格,使汉家国土没有任蒙古人肆虐;是成祖居安思危的先见之明,使将来的守门之人没有重演“靖难之役;是成祖对于龙兴于此的眷恋,使朱家王朝缩减了变成南宋的可能,可见其主观的性格在迁都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1]明史(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明实录(标点本).台北:中央历史研究院,1962.

[3]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77.

猜你喜欢

太祖朱棣永乐
朱棣“魂牵”建文帝
彩色笔动起来
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古瓷鉴定技巧
婆婆纳
《永乐大典》所见明人佚集二种
曹植聪慧
『影帝』朱棣
杨永乐油画作品
朱棣压顶,解缙“三字拨千斤”
史上最有骨气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