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淄博师专办学理念传统研究

2016-02-15秦克铸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淄博255130

淄博师专论丛 2016年2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学校

秦克铸(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淄博 255130)



淄博师专办学理念传统研究

秦克铸(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淄博 255130)

将德育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立德树人”,是中国各类教育都要遵循的理念,是教师教育最重要的理念,是我们学校始终坚持的办学理念,也是我们学校的光荣传统。师范学校阶段,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将德育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立德树人”,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学校德育工作的经验在省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学校“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传统以及“三类课程有机结合”的德育工作思路在学校后来的工作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淄博师专;办学理念;立德树人;师范学校;德育

办好一所大学,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师资队伍固然重要,但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办学理念。办学理念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一种十分宝贵的办学资源。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有钱就可以买到,高层次的师资也可以用钱引进,惟独办学理念是用钱买不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所大学能不能办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一个好的办学理念。“理念”是一个既抽象又具体的概念。我们通常说的理念,是指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行动。就大教育而言,“理念”可以分为很多个层次。顾明远在《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中就将教育理念分为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教与学的理念三个层次。[1]笔者以为,在学校教育中,“理念”也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其中最高层次的理念是“办学理念”,处于学校教育理念体系的最顶端,在学校教育理念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其他层次的理念都是办学理念的深化、细化、延伸。在许多高校,办学理念常常被凝练为校训。我们学校的校训是“立德树人”。在笔者看来,始终将德育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立德树人”,就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传统。

一、将德育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立德树人”,是中国各类教育都要遵循的理念,是新时期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要求,是教师教育最重要的理念,是我们学校始终坚持的办学理念,也是我们学校的光荣传统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等品质的教育。德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称为“一要素说”。德育还有“两要素说”(认为德育包括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三要素说”(认为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四要素说”(认为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五要素说”(认为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要素说”即广义的德育概念。目前,教育部有关德育的文件大多采用广义的德育概念。[2]本文所说的德育,如不加特别说明,都是指广义的德育。

将德育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立德树人”,是我们国家各类教育都要遵循的理念,是新时期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这是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它规定了我们国家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它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各类教育都要遵循将德育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同志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上的讲话中提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4]习总书记提出的“好教师”四有标准中,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从根本上来说,都属于广义的“德育”范畴。所以,要培养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必须将德育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立德树人”,这是教师教育的规律决定的。

将德育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立德树人”,是教师教育最重要的理念。教师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母机,教师教育机构是培育教师的摇篮。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说德育是为学生塑造灵魂的工作,那么,教师教育机构的德育就是为塑造学生灵魂的人塑造灵魂,因此必须始终将德育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立德树人”。“立德树人”,首先是对教师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要求,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自己道德高尚,才能走得直、站得正、行得端,才能更好地为人师,才能成为被教育者学习的模范和榜样。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4]“立德树人”,还是对教师工作的要求。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习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上的讲话中说,“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一个优秀教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4]“立德树人”,还是对被教育者实施教育的要求,我们教育人,培养人,首先应当教会学生做人,这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规定的。

将德育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立德树人”,是我们学校始终坚持的办学理念,也是我们学校的光荣传统。我们学校的前身是师范学校,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后,仍然以培养培训小学幼儿教师为主。目前,我们的在校生中,培养小学幼儿教师的专业在校生比例占到95%以上,这些在校生未来要面对的是人格还没有完全形成的孩子,面对的是祖国的未来。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们的学生未来的教育对象正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教育活动必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一个教师可以工作30年,即使按目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计算,他的教育生涯对社会的影响也可以延续上百年。所以,我们学校历来是站在“为社会想百年”的高度来认识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承认,未来对小学幼儿教师的许多品质要求,都要靠德育来完成;他们参与竞争的意志、毅力、胆识、生存能力、适应能力等人格化素质的养成,都要靠德育来实现;他们能否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取决于他们在校期间所受到的德育熏陶。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是师范生个性发展的主导因素,它对师范生全面发展起着动力、保证和统帅作用,因而我们的德育对师范生的影响将伴随其一生。所以,我们学校始终站在“为学生想一生”的高度来认识德育“工作”,把德育当作学校教育的根本大事,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

一、师范学校阶段,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将德育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立德树人”,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学校德育工作的经验曾在省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一)清晰的学校德育工作思路

笔者曾经历了我们学校德育工作最辉煌的时期。1990年12月,原国家教委颁发《中等师范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等师范学校学生行为规范(试行)》等两个文件(教师[1990]004号)。全国各师范学校迅速反应,在学习两个文件基础上,分别制定了自己的《中等师范学校学生一日常规》《中等师范学校学生守则》。1992年暑假,笔者刚走上教务处副主任岗位。开学后不久,为落实《中等师范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关于“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最基本途径”的要求,学校党委委托笔者主持编写了《淄博师范学校各科教学德育渗透纲要》,初稿成型后很快印发全校,并通过教学规范监督检查落实情况。1993年10月,笔者参加“全国中等师范学校深化改革全面提高质量座谈会”返校后,再次召集学校各科教学负责人,借鉴《朝阳师范学校各科教学德育渗透纲要》,对《淄博师范学校各科教学德育渗透纲要》初稿进行了修订。这个文件对各科教学落实《中等师范学校德育大纲(试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93年11月,全国中师政治课教学大纲研讨会在我们学校召开。当时笔者刚刚参加全国中师地理教学大纲研讨会(贵州)归来,便按照学校党委的要求参与了整个活动的设计与准备。我们借鉴贵州全国中师地理教学大纲研讨会的经验,突出展示我们学校政治课教学和德育工作的特色,研讨会获得极大成功。研讨会期间,我们邀请与会代表观摩了学校第7届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反响强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制度创立于1987年,由时任学校党委书记张秀清同志发起,从此每年一届,从未间断,到1993年11月,正好是第7届。参加研讨会的人教社杨启楠教授,观摩了学校第7届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之后,高度评价说,“这是一个创举”,“坚持多年而不间断更是难能可贵”,他号召全国中师都要向淄博师范学校学习。

1996年,全市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召开,笔者临危受命撰写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的合格小学教师》的会议交流材料,对学校“抓德育根本,让中师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中师生牢固的专业思想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进行了系统总结。该会议交流材料顺利通过送审,学校主要领导在会上作了交流。

1997年,笔者被任命为校长助理兼教务主任,在做好教务处工作的同时,开始分管学校的德育、政教、宣传、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为了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创建了礼仪学校,组织编写了礼仪教材,聘请了礼仪教师,礼仪训练从此步入正轨。为了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笔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联系上了淄川婚纱影楼经理民革人士孙兆斌先生。听了笔者动情的介绍,孙兆斌先生主动提出拿出5000元人民币资助学生。学校以这5000元为基础建立了“未来园丁助学基金”,该基金迄今还在发挥作用。

全省中师教育现代化建设现场会(1998年11月)召开前夕,学校党委决定开辟“德育工作展室”等六大展室。笔者当时分管学校德育工作,便按照学校要求系统梳理了我们学校过去的德育工作经验,形成了“4321”的中师德育工作思路。经过笔者系统整理的“4321”德育工作思路,内容包括“四个三、两个点、一个本”。“四个三”是: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校为主导;教师教学(责任区)、学生管理(责任区)、行政服务(责任区)三区共育,齐抓共管;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三类课程,有机结合;学生道德发展水平低、中、高三个层次,因材施教。“两个点”是指三类课程的两个结合点,即实践活动、人文环境。“一个本”是指学校所有教育活动都以“育人为本”。[5]

“4321”德育工作思路,很好地解决了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四个严重脱节:过分强调学校的作用,忽视家庭、社会的育人功能,造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校其他教职工的育人职责,造成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脱节;过分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忽视环境、活动的育人功能,造成学生知、行的脱节;过分强调灌输的作用,忽视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造成教育方法与教育对象实际的脱节。在笔者看来,上述四个严重脱节是学校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所以,解决了以上四个严重脱节,也就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5]

根据上述德育工作思路设计的学校“德育工作展室”,在全省中师教育现代化现场会、全国中师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得到普遍认可,吸引了不少单位来参观学习。特别是整个德育工作思路用框架式结构标出,置于展室的最突出位置,面、线、点之间的联系与关系,一目了然,引起与会代表极大兴趣。笔者据此撰写的论文《构建学校德育“4321”系统工程》,在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九九年会暨第三届研讨会上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九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优秀成果奖。应该说,其中的许多观点迄今还有影响。

(二)鲜明的德育工作特色

学校围绕新时期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新途径、新方法,形成了“三类课程有机结合”“开放性的实践教育”“三代师表一起抓”等学校德育工作特色。

“三类课程有机结合,整体提高德育实效”是学校德育“4321”系统工程的核心部分。[6]三类课程,是指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学科课程是学校传统的课程主体,包括必修课、选修课,曾长期独占学校,其基本实施形式是课堂教学,传统上被认为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实际上,学科课程在德育领域的作用,更多的是在学生道德认知领域,更多的局限于“授之以知、明之以理”。过分地夸大它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将它在道德认知领域的主渠道作用扩大到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领域,必然导致知行不一、德育低效现象。活动课程,主要包括课外活动、劳动实践、教育实践、社会实践(如参观、考察、三下乡)等,其德育价值在于它的活动性、主体性、实践性。通过活动与实践,可以“激之以情、导之以行、励之以志”,同时,在实践中学习也是学生获得道德认知的重要渠道。研究表明,认知转化为行为、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以实践为中介。所以,离开了活动课程中的实践,仅凭“课堂教学主渠道”是无法承担起德育这一重任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活动课程在德育方面有着与学科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领域,它实际上至少在部分地起着主渠道的作用。潜在课程,主要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它符合个性品德和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特殊规律,它无所不包,全方位地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之中,渗入学生的心灵,具有潜在性、累积性、迟效性、稳定性、持久性等特点,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起着“陶冶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原省高校工委田建国先生的“泡菜水理论”,实际上就是讲潜在课程的作用。在德育实践中,坚持三类课程有机结合,就可以建成由各条德育途径共同组成的“德育立交桥”。

三类课程有机结合,离不开两个结合点,即实践活动、人文环境。在德育领域,实践活动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可以说整个德育过程本身就是实践活动过程。对学科课程而言,实践活动既是学生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必不可少的中介,又是学生获得道德认知的重要途径;对活动课程而言,实践活动既是其重要特点,又是其主要组织形式;对潜在课程而言,实践活动更是其实现德育价值的桥梁,创造美是实践活动,感受美是实践活动,受教育的过程更是实践活动。所以,实践活动是三类课程的结合点、交叉点,实现三类课程的有机结合必须在实践活动上做文章。光说不练,光说不做,“关起门来读圣贤书”,只会培养“伪君子”,培养不出道德高尚的人才。过去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师德高尚、职业认同度高,与师范学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无关系。我们说德育过程本身是实践活动,是因为德育目标是实践的,德育实践活动既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唯一基础,也是检验学生品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德育途径和方法的实质也都是德育实践活动。这就是说,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必须确立德育实践活动观是德育首要的基本观点,不仅要将一切德育活动都朝向学生实践,而且要以实践而不是认知作为学生品德形成的根本基础和评价学生品德高低的根本标准,这是解决德育低效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类课程的教学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环境,学校建设、改造和使用这些物质环境进行教学是一种实践活动,其德育价值如前所述。这里强调的是三类课程的教学还在共同创造着另一种环境——人文环境,它是在三类课程的教学中创造的,又反过来影响、改造着三类课程的教学,影响着三类课程教学的效果,因而它理所当然地又成为三类课程的另一个结合点、交叉点。人文环境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校园文化(如园景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展室文化)、人际关系(如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校园风尚(如班风、校风、学风、教风),是潜在课程中最富有德育价值的部分。一所学校干群关系融洽、师生关系和谐平等民主、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同事之间以诚相待,这对师生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很难设想,在一所校园环境脏乱差、人际关系紧张、校园风尚败坏的学校会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人才。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广受欢迎,与他们上学期间所处的人文环境(校园文化、人际关系、校园风尚)影响有极大关系。

笔者分管德育之前,学校“开放性的实践教育”已经开展多年,首倡者应该是原学校党委书记张秀清,她的名言是“推倒学校四面墙,迎来社会八面风”,这也是淄博师范学校前任校长张福信的口头禅。笔者推测,“开放性的实践教育”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受文革后期“开门办学”教育思想的影响。改革开放后,教育界对文革后期国务院科教文组与国家财政部在全国大中小学推行“开门办学”颇有微词,甚至横加批判,认为开门办学“打乱了学校的教学计划,搞乱了学校的正常秩序”。但历经几十年沉淀,反思今天的大中小学教育,我们应该承认,在大中小学实行“开门办学”、增加社会实践,还是有它的科学性、合理性、必要性,至少在德育领域是这样。实际上,现在国家倡导的“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有“开门办学”教育思想的影子在里面。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开门办学”是文革当中提倡的就坚决否定。

笔者接手德育工作后,对“开放性的实践教育”的特点和做法进行了梳理。笔者提出,“开放性的实践教育”是素质教育思想在实践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它融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充分体现了现代化的素质教育思想和开放性的办学意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德育工作方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性的实践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它的开放性体现在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它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共同生活,学会自己发展。这一方法体系,概括地说就是“一主二全三结合四学会”。“一主”,即以学生为主体,是理论基础;“二全”,即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是指导思想;“三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实现方式;“四学会”,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共同生活、学会自己发展,是教育目标。[7]

在“开放性的实践教育”中,学校提出要“让每一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经历一次终生难忘的实践活动”。那些年,我们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大型的实践活动。最有影响的是,1994年暑假,92级音乐班44名学生骑自行车六天行程700公里晋京演出,一路宣传严肃音乐,振兴高雅艺术,与中央乐团同台演出,登长城,看升旗,使同学们受到了一次终身难忘的教育。这次活动中,山东电视台跟踪拍摄的纪实专题片《四十四个音符》在全国引起了重大反响,并在全国和国际性纪实片评比中连获两个一等奖。笔者分管德育工作的三年中,曾连续带队到沂源县燕崖乡送文化下乡、到淄川峨庄农村送教,还带队去北京三师交流,到北京音乐厅演出,深入老区走访老革命,“开放性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团省委的多次表彰。

“开放性的实践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对学校的毕业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开放性的实践教育”被延伸到小学,在全市不少学校开花结果。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附属小学针对小学生实际,在“开放性的实践教育”思想指导下,创造性地在小学生中开展抗挫折教育,他们的经验被以整版篇幅在《中国教育报》头版介绍,山东电视台据此拍摄的四集电视片《给孩子一颗坚强的心》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电视卫视台及部分省市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附小的抗挫折教育是“开放性的实践教育”在小学的延伸,也是这一教育思想结出的丰硕成果。

师范学校阶段,我们学校“三代师表一齐抓”的经验曾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高度评价。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亦即师德教育,是师范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所谓“三代师表一起抓”是指:在德育工作中,充分发挥老教职工的师表作用,抓好中青年教职工的榜样模范作用,着力培育学生的师表意识。当时,学校以“老年党支部”、老教协为核心,组织退离休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离岗不离心,发挥余热,聘请他们担任各班的政治辅导员和特邀“讲师团”代表,用他们的切身经历和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对师范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以他们终身从教的事迹和良好的师表形象去感染、影响广大中青年教职工,教育广大的青年学生。老同志一方面用自己的从教经历教育引导在校生,另一方面对老同志自身也是一种砥砺,使他们不断提醒自己,要为在职的同志、为学生做出榜样,不能倚老卖老。中青年教职工,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中坚力量,学校注意发挥他们在青年学生中的榜样模范作用,通过在中青年教职工中树立典型、评选“师德标兵”,大力宣传他们严谨治学、严于自律、敬业爱岗、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事迹,为学生树立人格和道德上的学习榜样。那时候,教师有教师的榜样,干部有干部的榜样,工人有工人的榜样。这些模范榜样人物,每天都与学生生活在一起,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影响着在校生,也激励着自己不断前行。在青年学生中,学校着力强化他们的师表意识,加强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牢固的专业思想,使他们对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小学幼儿园教育工作产生高度的职业认同。为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学校按一年级“定向”、二年级“正向”、三年级“去向”、大专班“志向”的系列教育目标实施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管理。通过理论灌输、交流研讨、协商对话、启发引导、宣誓承诺、奖惩激励、树立榜样、躬身实践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校聘请知名校友为校外辅导员,定期为学生举行师德讲座;聘请学校有影响的老教师组成“讲师团”,分专题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聘请中层以上干部担任各班的政治辅导员,利用团日活动时间与学生交流思想,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邀请“优秀教师事迹报告团”到校演讲,请师范毕业的校友返校现身说法,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要求学校每位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接触小学生和幼儿,启发师范生的童心、爱心、责任心。通过这些措施,强化了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使师范生“乐于从教”“向往从教”,立志献身教育事业,使他们成为“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小学幼儿教师。为了总结学校师德教育的经验,笔者曾撰写了《用师德铸就一个闪光的教师群体》,[8]作为附录材料附在学校最有影响的德育论著《双主体合作德育论》后面,同时摘要发表在《德育信息》1999年第4期。

(三)创造性的德育科学研究

1998年初,学校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批准为“九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实验学校,承担了子课题《中师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研究》的任务。接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批准通知后,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负责人的子课题组,笔者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分管领导,理所当然地成了子课题组的召集人。子课题组前后召开学术研讨会议30余次,联系学校“开放性的实践教育”经验,在“三类课程有机结合”的思路基础上,将中师德育途径体系归纳为三大类:“一般性德育实践活动途径体系”,包括德育课、其它各科教学、班级管理,实际上就是三类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加班级管理,其主要任务是授之以知、晓之以理;“特殊性德育实践活动途径体系”,包括常规活动(升旗、军训、入学教育、校会、班会等)、党团活动(团日教育、主题教育、专题教育、团校活动、业余党校等)、特色活动(礼仪教育活动、文艺晚餐、周末大舞台、专业特色活动、联谊共建活动、手拉手一助一活动、红领巾文化艺术节、成人仪式等)、课外活动(校内外结合的大型讲座活动、报告会活动、大型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考察、科技文化下乡、见实习等),实际上就是三类课程中的活动课程,其主要任务是激之以情、砺之以志、导之以行;“潜在性德育实践活动途径体系”,包括物质环境(校园基本设施建设及绿化、美化、净化)、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教室文化、餐厅文化、宿舍文化、礼仪文化)、人际关系(干群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校园风尚(学校精神、校训、校风、学风、教风、集体舆论),实际上就是三类课程中的潜在课程,其主要作用在于陶冶熏陶、潜移默化。按照“三类课程有机结合”“三个层次因材施教”的思路,根据课程类别、学生认知层次,一一对应地将“中师德育方法体系”归纳为“一般性德育实践活动方法”“特殊性德育实践活动方法”“潜在性德育实践活动方法”三大类。[5]子课题研究报告的编写框架就是根据这样的思路形成的。课题研究的成果是专著,原名《师范德育新论——双主体合作模式探索》,1999年10月赴北京交付开明出版社。出版前,笔者提议并经课题主持人同意,定名为《双主体合作德育论》。

《双主体合作德育论》的理论贡献,在于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德育主渠道”的理论基础。认为,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即所谓“双主体”,双主体运行的方式是合作,德育途径和方法是双主体之间合作的途径和方法;德育目标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德育过程本身是实践活动,德育实践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唯一基础,德育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品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德育是双主体合作共同完成德育任务的实践活动过程;德育不同于智育,智育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求知,主要是传授知识兼培养能力,解决的是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德育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解决的不仅是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辨证统一的过程,只有知识传授,而不能落实到行动上的做法不是完整的德育。从这样的观点出发,便派生出另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即: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认知教育的主渠道,而不是全部德育的主渠道,要想巩固课堂教学的德育成果,必须通过实践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学生品德知识向品德能力转化必须通过实践,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也必须通过实践。学校的德育任务单纯通过课堂教学是不能完成的,因而课堂教学不能作为德育总过程的主渠道,要完成德育任务需要多种渠道并行,并且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课堂教学只能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认知教育的主渠道。对整个德育工作来讲,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育与管理、理论与实践等工作结合起来,才能完成既定的德育目标。这一理论贡献,得到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专家的高度肯定,在德育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999年1月,原学校党委书记张秀清携子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参加了中央教科所德育中心召开的学术年会,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引起了与会领导专家的高度重视,学校一跃成为“中师德育途径与方法研究”的牵头学校。《德育信息》《德育报》等对我们学校的德育研究成果特别是在理论上取得的重大突破进行了宣传、报道。“九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主持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中心主任詹万生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详见詹万生教授为《双主体合作德育论》写的序言,这也是他写的鉴定意见)。笔者据此撰写的论文后来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山东教育科研》2000年第11期发表,并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四)富有成效的德育读本实验

配合德育课题研究,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中心组织专家编写了系列《德育》读本。学校多人担任了中师《德育》读本的总主编、分册主编,笔者全程参与了中职《德育》读本的修订,并担任了中师《德育》读本第一册的主编。《德育》读本出版后,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读本的实验。

在《德育》读本实验动员会上,笔者代表学校对读本实验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精研读本,制订计划;二是认真备课,明确目标;三是狠抓落实,保证效果;四是注意总结,做好记录;五是坚持研讨,共享经验。按照读本实验计划,1998年9月开始《德育》系列读本第一轮第一阶段的实验,1999年1月第一阶段实验结束,进行实验中期总结;1999年3月开始第二阶段实验,1999年7月结束第一轮实验;1999年9月,子课题研究结题,第二轮实验开始。

1999年11月,全国中师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分两段,第一段为教育部师范司召集的全国中师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第二段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中心召集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九九年会暨第三届研讨会)在我们学校召开,学校子课题组的研究专著《双主体合作德育论》和《中师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研究报告》,被评为优秀成果特等奖和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校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中心总课题组评为全国“先进实验学校”,学校送审成果83项,获奖37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1项,活动课音像奖12项。学校录制的德育活动课录相带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供不应求,虽连夜加录,仍两次脱销;会议期间,代表们现场观摩了我们学校蒲淑萍、段素芬、穆红霞、林利静四位教师执教的德育活动课,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反响极佳。

在《德育》读本实验中,我们有四点体会:一是《德育》读本的实验,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规范化、更加有章可循了;二是《德育》读本的实验,要与其它德育活动统筹兼顾,既不能以读本实验取代日常德育工作,也不能因日常德育工作冲击忽视读本实验;三是德育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它具有“不可重复性”;四是德育活动课贵在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读本的实验,使学校的德育活动课逐渐由经验型转向理论型、从随意性转向计划性、从盲目性转向科学性、从零散性转向系统性,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德育活动课为什么会受到如此欢迎?笔者认为,一是因为德育活动课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突出学生主体的指导思想;二是因为德育活动课加强了实践环节,增强了开放意识,尽量淡化了知识要求,避免了空洞说教;三是因为教师在设计德育活动方案时,总是力求深入学生思想实际,力求触及学生的思想灵魂,以学生上完课后是否受到教育作为一堂好课的标准,以能否解决学生思想实际问题为根本宗旨;四是因为德育活动课没有经过任何预演和排练,课上师生都是真情实感,所以特别感人;五是因为德育活动课的针对性强,所以实效性也强。

由于学校在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中所做出的突出成绩,学校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中心总课题组2004年年会上获得总课题组“百所德育科研名校”提名奖,学校子课题组负责人张秀清、长期在总课题组访学、帮助工作的梁周清同志被总课题组提名表彰为全国试验学校“百名德育科研专家”。

子课题研究与实验期间,学校子课题组全程参加了总课题组的学术研讨活动,笔者多次代表子课题组参加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介绍《德育》读本实验的经验与体会,以及子课题研究的思路、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1999年4月,笔者代表学校、代表子课题组参加了中央教科所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九五国家级重点课题中职组实验研究工作会议,受总课题组委托牵头召集了“途径与方法子课题组”的研讨活动,代表学校在会上交流了子课题研究的成果,代表学校宣读了承办总课题组九九年会暨第三届研讨会的申请。笔者体会,参与全国德育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凝聚了学校的人心,促进了学校的工作,锻炼了学校的队伍,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学校科研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是学校办学史上的重大突破。

(五)走向全国的德育工作经验

在全国中师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按照学校“4321”德育工作思路布置的“德育工作展室”得到了与会领导与专家的充分肯定。笔者执笔撰写的全国中师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主体材料《突出德育位置,探索德育规律,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新型园丁》由淄博市教育局主办的《教育周刊》全文刊载,发给了每位与会代表,文中《三类课程有机结合,整体提高德育实效》的内容被《师范教育》杂志选用,以学校的名义刊登在该刊《师范教育》2000年第1期。

2000年2月,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发表,我们学校被作为德育工作的典型推到全省、全国,学校德育工作的经验特别是“4321”德育工作思路和“一主二全三结合四学会”的开放性实践教育,也伴随学校主要领导参加各级党委、政府召开的会议从淄博市宣讲到全国,为学校赢得了省委省政府表彰的“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表彰的“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之后,根据“4321”系统工程和三类课程有机结合的德育工作思路撰写的文章、经验介绍,陆续在各级媒体发表。2000年4月,笔者撰写的《改革课程设置,构建“4321”系统工程》在《淄博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刊登,学校的《构建“4321”工程,塑造新一代园丁》在《山东教育报》发表。2000年12月,学校的《强化德育科研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在《师范教育》2000年第12期刊登。2001年3月,笔者与李厚祜同志根据“三类课程有机结合”思路撰写的《落实三进精神,培养四有园丁》在《淄博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经济社会发展》2001年第3期发表。2003年,《构建学校德育“4321”系统工程》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教育探索》2003年第4期。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在分管德育、政教、宣传、学生工作的同时还分管行政后勤工作。在此期间,笔者在指导总务处做好基建、维修、社会化服务改革的同时,借市教委“校园形象工程建设”的东风,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对校园环境绿化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改造,开放式的校园绿化环境初步形成,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誉为学校建校史上的“第二次校改”,学校被评为省级花园式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根据“三类课程有机结合”的理念,笔者代表学校在“全市校园形象工程建设现场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学校把校舍改造、物质环境建设、校园环境绿化作为学校潜在课程来建设,把向来被教师、学生看不起的行政后勤服务人员作为潜在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教学者来看待,把学校总务后勤人员的日常职务行为提高到育人的高度,很好地阐释了‘师范无小事,事事为教育’‘师范无常物,物物见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师范无闲人,人人在育人’”。笔者的介绍,得到了市教育局领导和各学校与会领导的高度认可,认为是学校总务后勤工作理论上的重要突破。笔者根据会议发言材料撰写的论文,《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搞好校园环境绿化》发表在《淄博论坛》2000年第2期,《绿化是一门课程》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3期,《通过校园绿化对学生实施美育的尝试》在国家级重要报纸《中国教育资讯报》刊登。

三、学校始终将德育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立德树人”,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有用人才,赢得了社会的赞誉。“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传统以及“三类课程有机结合”的德育工作思路在学校后来的工作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师范学校阶段,学校坚定不移地将德育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立德树人”,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有用人才,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基层学校普遍认为,“师范的学生比师专的学生受欢迎”,“师范的学生下得来、留得住、教得好”。应该说,这是那个时期社会各界的共识。

1999年,为准备全国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学校进行过一次毕业生追踪调查。结果表明,在淄博市教委机关干部中,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占了48%;在淄博市市属学校校级领导中,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占了53.9%。在我们学校的毕业生中,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全国基础教育界有影响的教育专家、特级教师、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据不完全统计,淄博市70%以上的中小学校长、90%以上的幼儿园园长都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2009年8月,笔者曾作为评审专家参加了在日照举行的第二期齐鲁名师工程人选的评选。当时,小学段淄博市推荐了5人,4人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9]他们是刘延云、孟强、李淑华、常丽华,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评审开始,按要求各学段先审查材料拿下20%。笔者自动要求回避,结果拿下的1人是省特级教师,我们的4个校友则全部保留了下来。经过专家组审查材料,投票表决,我们的4个校友全部出线,而教育发达的济南、青岛等各只有2人出线,人口最多的临沂市也只有3人出线。专家组的评审专家认为,淄博小学段4人的推荐材料、事迹确实非常突出,尤其是我们学校87级的校友常丽华更是独树一帜、鹤立鸡群,被同时授予山东省教育创新人物奖。常丽华后来的发展非常好,现在中国基础教育界被称为“中国的雷夫”。笔者作为她在师范学校上学时的班主任深感自豪。2012年教师节,淄博市召开教育系统先锋模范人物代表座谈会,来自全市教育系统的18位先锋模范人物代表参加座谈,7位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学校、不同岗位的先锋模范人物分别作了发言。[10]笔者注意到,7位发言者中,5位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他们是:全国模范教师及优秀教师代表、学校77级校友朱建华,淄博市教书育人楷模代表、学校79级校友李蔚,山东省特级教师代表、学校81级校友李传英,省市创新人物代表、学校84级校友杨世臣,淄博市学科带头人代表、学校88级校友韩冰川。2014年教师节,淄博市受到人社部、教育部表彰的全国模范教师3人,2人是我们的校友,他们是95级校友翟萍、88级校友王凤,他们同时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在淄博市这两项荣誉都只有1人。[11]2014年9月10日教师节,淄博市实验幼儿园组织了“我的幼教三十年”教育楷模座谈会,山东省特级教师、淄博市第一届教书育人楷模王翠霞,全国优秀教师、淄博市第二届教书育人楷模付颖,分别讲述了自参加工作以来从青涩到成熟,从新手到专家的成长经历和职业感悟,与大家一起畅谈教育梦想,分享收获甘饴。笔者作为她们的老师应邀出席座谈会。2015年元旦前,淄博市名校长述职答辩,笔者作为答辩专家出席述职答辩会议。让笔者感到骄傲的是,这次参加答辩的各学段“淄博名校长”共29人,而其中约一半是我们的校友,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自不必说,就是在高中、初中的“淄博名校长”中,我们的校友也显得十分突出。应该承认,他们是我们学校“立德树人”办学理念结出的硕果。

学校“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传统以及“三类课程有机结合”的德育工作思路在学校后来的工作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1年12月,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下发征求意见。12月21日,淄博市教育局在我们学校就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与教师教育召开座谈会,淄博市各个学段的特级教师、齐鲁名师代表参加了会议,笔者代表学校在会上发言,提出了各专业标准都应将“师德为先”置于“学生为本”(或“幼儿为本”)之前等建议,市教育局、省教育厅汇总后上报到教育部。2012年1月9日,《山东教育报》全文刊登了笔者撰写的《对幼、小教师专业标准的意见与建议》,2012年2月教育部下发的正式文件接受了这些意见和建议。2012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下发。2012年7月,笔者应《淄博日报》之邀,撰写了学习贯彻落实教育部《若干意见》的文章《三类课程有机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刊登在7月17日七版头条。笔者提出,教育部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衡量我们学校小学、幼儿教师培养质量高低的标准;在我们学校,要全面提高育人的质量,必须坚持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三类课程有机结合,如此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2012年7月10日,《山东高等教育》杂志在淄博职业学院召开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座谈会,笔者应邀参加会议,并在会上发言。会后,笔者的发言被记者冠以《实施活动课程,推动实践育人》刊登在《山东高等教育》2012年第8期。

始终将德育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立德树人”,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传统,只要我们学校的办学定位没有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我们就应当坚定不移地将这一办学理念传统坚持下去。由于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小学幼儿教师,如能将这一办学理念传统凸显为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笔者相信,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张家生.德育的概念[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3]胡锦涛.十八大报告[DB/OL].新华网,2012-11-19.

[4]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DB/OL].中国新闻网,2014-09-10.

[5]张秀清.双主体合作德育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6]淄博师范学校. 三类课程有机结合,整体提高德育实效[J].师范教育,2000,(1).

[7]淄博师范学校.突出德育位置探索德育规律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新型园丁[N].教育周刊,1999-11-19(1).

[8]秦克铸.用师德铸就一个闪光的教师群体[J] .德育信息,1999,(4).

[9]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公布山东省第二期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名单的通知[DB/OL].青岛市教育局人事处,2009-08-28.

[10]我市召开教育系统先锋模范人物代表座谈会[DB/OL].淄博教育信息网,2012-09-04.

[11]我市一批优秀教师和集体获国家及省表彰[DB/OL].淄博教育信息网,2014-10-08.

(责任编辑:李志红)

Putting moral education at the top of all the work, adhering to “upho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re the important philosophy educations at different levels in China must follow, the most important philosophy of teacher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of schooling our college always sticks to, and also the glorious tradition of our college. At the stage of normal school, we fully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always place moral education at the top of all the work, stick to “upho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creatively carry out moral education. Our experience of moral education causes great repercussions in the province. Our schooling philosophy and tradition of “upho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moral education thoughts of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ree types of courses,"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later work of our school.

Zibo Normal College; philosophy of schooling; upho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normal school; moral education

2015-12-01

秦克铸(1960-),男,山东淄博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理教学、教师教育和学校管理研究。

注:本文为秦克铸同志2015年度调研课题“淄博师专办学传统研究”调研报告的第四部分。

校本研究

G471

A

(2016)02-0003-09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学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学校推介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