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百所数字校园的建设特质与发展趋势分析*
2016-02-15胡卫星
胡卫星,徐 多,王 宁
(1.渤海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锦州121013;2.辽宁省电教馆师资培训处,辽宁 沈阳110034)
辽宁省百所数字校园的建设特质与发展趋势分析*
胡卫星1,徐 多1,王 宁2
(1.渤海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锦州121013;2.辽宁省电教馆师资培训处,辽宁 沈阳110034)
自辽宁省2012年实施百所数字校园建设项目以来,各示范学校将先进教育理念与现有信息技术相融合:一方面,通过构建出各具特色的校园数字环境,增强了互联网技术等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在技术支持下也积极构建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将学生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发展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要求已基本达成,为省未来数字化校园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字校园;教育云;特质
为全面贯彻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提出的有关“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精神和要求,引导和规范基础教育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辽宁省教育厅和省电教馆开展了 “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项目”。经过近三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各示范校建设形成一系列的宝贵经验和成果。笔者有幸作为一名专家参与到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来,并深刻感受到了这些年来辽宁省数字校园建设项目飞速发展给基础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现就建设过程中各示范学校的成功特质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总结分析,以求能够探索出当前辽宁省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的新模式,为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一、百所数字校园的典型建设特质
1.示范校的校长具有卓越的信息化领导力
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校长的作用至关重要。校长作为中小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带头人、组织者和践行者,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应积极主动加强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能够准确理解和遵循国家及省里教育信息化的方针政策,并制定出符合各校特色的规章制度;能够积极把握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善于引领教育理念变革;能够积极采用技术来促进教学模式创新和管理方式转变,保障学校信息化资源充足,让全校师生都能拥有良好的信息化工作和学习环境。这次省里的百所示范校校长都在教育信息化推进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领导力,尤其体现在规划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和评价推动能力三个大的方面。同时,各校也都能成立以校长为核心的专门化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小组,并且制定和实行了与信息化建设应用相关的系列化规章制度。
2.相对完善的信息化校园基础设施
《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中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覆盖需要达到的目标。在这些目标的指导下,各示范学校都积极参与到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中。通过近三年各方的相互配合,百所示范校都已形成相对完善的校园网络基础建设,部分学校实现了千兆网的宽带接入标准,配置的光纤主干线能够连接各教学楼、行政楼和实验楼,以及每个教室、办公室和功能教室,甚至学生生活区都实现了互联网络的接入,基本上实现了“三通两平台”的框架搭建与初步应用。一方面面向学生,各示范校都有着各自的独立使用空间,能够保障学生随时随地地使用网络;另一方面也面向教师,各示范校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数字化办公和网络教研等活动,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师日常工作的深度融合。各示范校基本都配备了以电子交互白板为主体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期实现更加清晰的教学内容呈现、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应用、更加积极的学生学习兴趣生成和更为密切的师生互动交流。
3.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发展培训
各示范校都有教师信息化培训的整体规划,分别采用了直接上机培训、网络直播培训和外出交流访学、巡回指导和个别化辅导等形式,根据各学段及各学科的教学特点,对教师展开分层次、分内容和分形式的信息化培训。各示范校提出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三条基本原则:第一,设备会用,熟练操作;第二,资源会查,有效利用;第三,平台会上,服务教学。经过系统培训,基本上各示范校每个年级每个学科都有一名对数字化技术较为精通的教师作为带头人,指导其他教师的应用,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操作或实践问题,从而促进全体教师数字化应用水平整体持续不断地提高。2015年,省教育厅又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完成了100名县区级管理者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约6万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测评工作,为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4.积极的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应用尝试
数字校园的建设是为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保障的,如何应用相应的资源和平台来促进基础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是建设的基点。尤其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是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或关键点之所在。为此,各示范校都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应用视为重中之重,大力开展面向学生、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模式研究和教学改革实验,积极倡导利用网络平台和各种数字化资源来进行“教学内容+移动终端+网络平台”的碎片化学习,尝试技术工具手段的课内外应用,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丰富化、学习过程的便捷化和学习效果的高效化。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应用尝试绝不是一场运动式改革,而是一次专业技术支撑下的深度融合改革。
5.注重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和生成性
资源的完备程度已经成为制约当前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各示范校一方面通过加入国家或市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方式来建设和使用学习资源,另一方面也积极鼓励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录制或开发制作自己的学科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以便共享使用。同时,各示范校也都非常关注校本资源的建设,鼓励教师尝试使用全程录播系统,将教学过程全景录制下来放到特定的服务平台上,以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学生进行辅助学习。尤其是2015年,根据省教育厅继续巩固教学点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的要求,各示范校的部分骨干教师将参加到为全省教学点录制视频课程的活动当中。
6.注重家校沟通的顺畅性和参与性
家校之间的相对分离,家长与学校间的沟通不畅,一直都是一个阻碍教育公平化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各示范校都在家校信息化沟通交流方面做了积极的建设,都在自己的校园网络平台或社交平台中单独建设了家校沟通渠道:一方面通过便捷的专属客户端程序(如家校通)来实现学校、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和互动;另一方面也都积极使用QQ、微信等社交软件作为教师和家长交互沟通工具,将学生的学习状态或信息实时发布到家长的移动终端,让家长也都能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发展和教育管理之中。部分示范校还开设了专门的定期家长培训讲座和亲子互动活动,这类家校之间的协同合作,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家长教师之间的交流,还能促进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及其它教学因素之间的互动。
二、百所数字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
1.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变,智慧校园得到广泛重视和建设
伴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各示范校都在积极开发各种智能化教学环境,探索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的新途径。各示范校正在实现从数字化向智慧化的方向转变,智慧校园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推广。智慧校园实质上是一个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泛在共生教育社区。具体来讲,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教学管理的服务系统、面向学生学习的服务系统、面向家校沟通的服务系统和面向教师教授的资源服务系统。建立和发展智慧校园是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未来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它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又将面临更多的挑战,迫切需要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完成系列化的变革,包括教育观念、应用方法、安全和隐私、数据保护、资源控制、信息共享、标准制定等。因此,智慧化教育中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正确地认识智慧校园的功能与意义,并积极开展相关的实践探索活动。
2.围绕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校本研究兴起并得到广泛实践
各示范校纷纷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的课题为统领,以教师个人的学科教学研究为把手,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以课例、案例为载体的校本研究活动。在这种校本研究活动中,引导教师从学科中心转向问题中心,将实践中的问题、体会和经验作为研究的主体内容,让教师用案例记录教学中的典型事例,积累自己独特的研究成果,叙述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所存在的多种可能取向,以及最终的解决方法。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积累对新课程理念落实的点点滴滴实践经验。
3.资源云得到广泛认可和普遍采用
各示范校都在云资源基础上创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资源平台。大量的教学资源和日常教学管理活动被输送到云终端,云平台的建设不仅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也为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种新型渠道。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云空间的支持下,不仅能够发挥更好的教育教学作用,也给学生以及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创新选择。资源云也可被应用到日常教学活动管理当中,云空间能储存学生的各种信息,会逐步成为伴随学生成长的一个记录空间,不仅能够实现学生不同阶段的信息互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提供学生信息的大数据挖掘,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和管理提供各种有益的决策参考。
4.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创新是应用发展的核心
随着数字化教学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日趋深入,以翻转课堂、微课、慕课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方法正在得到普及。各示范校都积极参与到网络课程的制作当中,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各示范校都加大了对创客创新教育的重视和开展。技术发展不断促使教学设施的更新和教学环境的完善。然而,技术再先进最终也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创新是信息化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借助于技术的完美支持服务,使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是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实施的核心。因此,一方面需要教师能够积极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流程变革,实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创新;另一方面也更需要学生能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具备在信息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5.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不断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能力是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动力和核心。各示范校都在不断地加强培训和应用研究的力度,进一步挖掘信息技术的文化功能,使其能够成为自身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还需要在继续完善省、市、区(县)和学校四级信息化培训体系的基础上,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一是一支精通信息化教学的管理队伍;二是一支信息化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三是一支稳定的技术支持服务队伍。为此,一方面可以积极鼓励一线教师开展校本课程行动研究;另一方面也要让教师能够学以致用,在项目案例解决和技术应用过程中体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课程上,而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中全方位地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6.学生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培养的重视
各示范校都意识到学生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都积极运筹力争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推动下,积极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开放性以及教学的交互性等特点,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供良好的机遇。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创新教育将成为未来数字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创新教育即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着重研究和解决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中同样也包含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于问题解决的项目学习模式将会被运用到更多的一线教学实践活动当中来。基于对现实生活问题的选择和把握,教师和学生可共同探讨和交流,鼓励学生采用独立或小组形式来确立问题、选择和实施问题解决方案,让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实践中找到知识的价值和问题解决的乐趣。
总之,通过近三年的数字校园专项建设,各示范校都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日趋完善;重视对教师信息化技能的培训发展;重视在课程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等。整体上,辽宁省数字校园建设已经由传统重视媒体环境建设的初期阶段,快速地转向重视人员培训和技术融合教学应用的中级阶段,甚至在一些优秀的示范校已经有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更高阶段出现。智慧化校园构建、大数据教育资源云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和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四者相结合的发展才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尽管各示范校的现有建设成果已经能够为其他学校的数字化发展做出榜样,并起到带头作用,但整体上省里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实现依然任重而道远。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 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 l.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 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 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 l.
[3]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3):22-27.
[4]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DB/OL].http://new.lnen. cn/zwgk/zw tz/280773.shtm l.
[5]孙祯祥,郭旭凌.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结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电化教育研究,2013(3):5-10.
[6]陈明选,徐旸.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61-65.
[7]张屹,马静思,周平红,范福兰,白清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培训建议 [J].中国电化教育, 2015(1):104-110.
[8]陈琳,陈耀华,乔灿,陆薇.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开局之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新发展——2014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解读[J].山西电教,2015(1):138-145.
[9]陈晓伟,胡菁.浅谈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1(6):142-144.
(编辑:王天鹏)
G434
:B
:1673-8454(2016)15-0071-04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四元交互作用机制下的动画多媒体学习研究”(项目编号:13YJC880028)和辽宁省高校青年教育科研骨干专项课题“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JGZXQDB039)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