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视阈下工匠精神的培育

2016-02-15李国兰

职教通讯 2016年22期
关键词:学徒工匠培育

李国兰,高 军

现代学徒制视阈下工匠精神的培育

李国兰,高军

工匠精神内涵是职业素养,表现在从业人员对品质的追求。在经济转型中,国家为了培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开始了现代学徒制的试点。追踪溯源,工匠精神和现代学徒制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现代学徒制中规范的制度、“双师型”教师的影响、校企文化的融合的有效方式来塑造工匠精神,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促进中国经济转型。

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制度规范;校企文化融合;培育;现代学徒制

2015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录片《大国工匠》,彰显了八位出色的工匠在其岗位所坚守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开始被人们关注。2016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再次被热议。工匠精神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存在着重要的意义,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需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支撑,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内容里少不了工匠精神的培育。怎样培养工匠精神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联系非常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之一,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而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有赖于职业教育。且职业教育中基于校企合作、学做一体的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最初体现在拥有高超技艺的古代工匠身上,工匠对技艺的卓越追求,对最终的产品负有最终的责任和全部的热情。[1]传统工匠持有对非凡手艺的追求,对自己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力求生产行业艺术品。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下,技术生成和技术操作的方式发生了转变,同时,技术主体的身份、地位和职业角色方式发生了转化。[2]由此造成技术和艺术的融合,艺术产品逐渐转变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大批量产品,随之而来的是产品生成中对工人拥有的工匠精神价值标准的转变。在当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是工匠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持有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的职业素养,其职业素养表现为工匠生产产品时的态度、极度重视产品的细节、不断追求产品的完美,生产高品质的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现代制造业中工匠精神的价值表现在工匠对其产品品质的保证。工匠精神在产品中表现的是其品质。[3]日本“秋山木工”的创办人秋山利辉认为,一流的产品前提是一流的品质,而一流的品质就是工匠精神。[4]

二、工匠精神和现代学徒制的联系

工匠精神在古代工匠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三百六十行中,行行都有手艺精湛的工匠。而这些工匠的培养多数是通过学徒制,学徒制中伴随着工匠精神的培育。秋山利辉指出,学徒制是培育一流人才的摇篮,学徒在这个摇篮里提升心性,在这个摇篮里培育一流人才必备的工匠精神。[4]秋山利辉指,学徒制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摇篮的原由是现代学徒制和工匠精神二者是相互联系的,现代学徒制和培育工匠精神的教学方式都是一致的,为两者保驾护航的外在制度是一致的,在工业革命下两者同时受到挑战,并且两者在当代的价值是一致的。因此,现代学徒制和工匠精神的联系致使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内涵建设,充分培育经济发展所需的工匠精神。

(一)两者教学方式一致

两者都是在情景化场所里,采用的是师傅教授技能和感染工匠精神的教学方式。从古至今,传统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的变迁,采用的都是在工作场所中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同样,工匠精神的培育也是采用师傅教授徒弟教学方式,在学徒的工作和学习时间里,端正学徒的职业态度和塑造学徒的职业素养。在传统学徒制中,学徒与师傅同吃同住,学徒与师傅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工作坊中师傅传授技能,生活中学徒受到师傅生活作风的影响。在谋生主导的师徒结构中,师徒关系的伦理性远远超越师徒间的经济交换性。[5]在伦理影响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在师傅“心传体知”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的。[6]在现代学徒制中,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同样采用的是“双师型”教师教授技能和感染工匠精神的教学方式。如德国双元制,学徒的一半时间在学校,一半时间在企业的实训场所进行学习。在采用“双师型”教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和师傅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传授职业技能,教师和师傅承担学徒伦理道德方面社会化的责任,在伦理道德方面起到教化作用,培养学徒的职业素养,塑造学徒的工匠精神。

(二)两者的保障制度一致

学徒制的发展历程中存在外在制度的保障,同样,工匠精神的传承过程中也存在着外在制度的保障。中世纪时期,行会扮演了这一角色,工匠精神的传承和传统学徒制的发展都是由行会提供保障。行会与学徒签订学徒合约,与师傅签订教授合约,工匠的技能传授和道德伦理的教授同时进行,对学徒的人数的限制、年限的要求,学徒期满后的从业地位和晋升等方面都做出严格的要求。[7]学徒在规定的年限里学习合格技能和达到相关职业道德标准,由行会进行考核来确定学徒的出师和晋升。在一个人被承认拥有“熟练工人”的头衔时,他必须经过评估,看是否创造了杰出的产品。[8]通过考核评定确定工匠资格,不仅包括相关行业的操作技能,也包括对学徒相关行业的职业素养的考核,在此过程中确保学徒的质量。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统学徒制的发展离不开行会制度的实行。如今,现代学徒制是在国家主导下实施的。国家主导下进行资金的投入、法律法规的制定、资格框架的制定、课程标准的建立,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和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其中,法律是对现代学徒制和工匠精神最为有效的保障,如1562年,英国颁布的《工匠学徒法》,确立学徒的法律地位;1969年,德国颁布的《德国职业教育法》,确立德国的双元制。在这些法律的相关条款里,都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制定了相关标准和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国家制定的资格框架作用于学徒的学习和考核中,资格框架确立相关的学习内容和考核标准,资格框架中不仅包括学徒的相关技能的要求,同时,还规定学徒的相关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在资格考核内容里占有重要的一部分,确保学徒出师的质量,保证之后学徒工作的质量。如澳大利亚的国家资格框架建立,对学徒资格证书考核和相关职业素养标准做出了详细的要求。工匠精神的传承和现代学徒制的发展都是在外在制度保障下进行培育和实施的。

(三)两者均受到工业革命的冲击

从传统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技术发生巨大的变化,使得机器部分代替了人的劳动,传统学徒制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工业生产导致学徒制的学习年限和技能要求难以满足用工需求,企业用工标准转变使学徒制以师傅带徒弟的技能形成方式的逐渐被边缘化。[5]各国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先后建立大量的职业学校,学校职业教育的出现,代替师傅带徒弟的技能形成方式,使得传统学徒制下的工匠培育模式破裂。如今,在高新技术革命下各国进行工业转型,在新的工业革命浪潮下各国提出相应的战略。如德国提出工业4.0高科技战略计划,德国双元制基于工业4.0建设人才匹配计划,适应工业转型。又如英国为适应工业改革与发展,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为学徒制、高级学徒制和高等学徒制三个层次,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国家主导代替行会制定工匠培养标准和工匠资格的评定,在以培养大批量的流水线工人为目的的背景下,看重学徒的人力资本,从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徒的职业素养。由此在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对学徒的职业素养的忽视,在国家未建立合法合理的考核标准的发展历程中,学徒出师时缺乏相应的考核标准,学徒一度成为廉价的劳动力。此阶段对工匠精神的发展造成了冲击。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高技术产品的出现,如互联网产品的出现,高新技术带给人类不同的体验,但无论技术如何变化与发展,高科技技术怎样取代人类的劳动,人类是生产和使用产品的主体,始终要求生产消费品的工匠拥有细致、严谨、追求品质的职业素养,对培育与发展工匠精神提出了挑战。

(四)两者的当代价值一致

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战略,在经济转型的同时,要求人才转型,需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匹配。在此背景下,工匠精神和现代学徒制共同体现了其经济价值。培育学徒具有工匠精神,提高学徒的素养和质量,可以使学徒到企业工作时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塑造企业品牌。塑造企业品牌是制造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造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9]纲要提出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转型和发展,提出了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而满足这一要求的措施是国家加快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开始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实现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来满足经济转型中人才的需求,突显现代学徒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经济价值。

同时,工匠精神和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学徒实现自我价值,达到自我成功的目的。日本富地诚哉·仓内史郎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必须是经济的,同时,也是文化的,而且是社会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二是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三是帮助个人完全成功。[10]在实现职业教育目的的发展道路中出现许多问题,如培养的学生数量和质量上的失衡,现代学徒制被引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来改善人才培养质量,转变经济发展人才结构,提供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和条件,使学徒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学生不仅仅习得技能,而且,能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习得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提供学徒未来工作必要的精神内涵,促使学徒实现自身的成功。

三、现代学徒制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方式

培养时代需要的工匠精神,培养职业教育中学生必需的工匠精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吸收传统学徒制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破除传统学徒制雇佣制度和人身关系的弊端,具有时代特点的现代学徒制,是教学手段也是伦理担当,为培养工匠精神提供了沃土。现代学徒制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工匠精神在规范的制度下传承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的制度是不存在的,没有制度秩序和制度规则或制度规范的文化也是不存在的。[11]在拥有规范制度的条件下,精神传承才具备必要的条件。在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背景下,提供学徒学习技能的保障机制,同时,也是为培养学徒工匠精神提供保障机制。

国家资格框架的建立,是现代学徒制中的重要内容。如澳大利亚在推行现代学徒制时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国家资格框架的实施下,学徒进入到现代学徒制中学习时,要求在规定的年限内学习相关技能,并参加技能考核和职业素养考核,通过考核才能获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和学历文凭,才能在相关领域从事工作。在考核中,职业素养的达标是通过考核的必要条件,如果学徒在学习过程中,未能同时掌握该行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那么就无法获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和学历文凭,就无法在该行业从业。在国家资格框架的实行下,学徒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变得同等重要,工匠精神的培育得到充分的重视,培育工匠精神的力度和范围更加扩大,培育的效果也更加显著。

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体系,是现代学徒制的特点。现代学徒制凸显传统学徒制的优点,实施情景化教学管理。统一的课程教学下,分配学徒学习时间和场所是学校一半,企业一半,通过情景化和学做一体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养。在德国,学徒有大约百分之五六十的时间在企业提供的实际生产岗位和培训场所进行实践技能的实训,而有百分之四五十的时间在学校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徒在相关行业充分进行技能学习和素养熏陶。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体系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场所,不仅仅是教室,还包括实训场所,使得工匠精神的培育更加具体化。

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是现代学徒制的基础。现代学徒制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实施,使得现代学徒制合理化合法化,现代学徒制相关的主体和客体接受并有效的遵守和实施,使得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效果更佳。相应的法律法规包括《职业教育法》《劳动法》《学徒制培训条例》等。《职业教育法》和《劳动法》确保学徒学习、实习、工作中签订的合同合法化,确定学徒在学校和企业中的身份,确保学徒学习和工作的环境。《学徒制培训条例》规定学徒在企业实习阶段的相关薪资待遇,使得学徒在企业的雇佣制度中保证学徒的自身利益,从而使学徒拥有稳定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学徒技能的习得和精神内涵的提升在法律层面上得到保障,学徒享有更多的权利和自主权,更大程度的促进自我发展。

(二)工匠精神在教师的影响下塑造

有的技能可以在反复训练后获得,而有的技能则需要特殊的环境造就。只有在与职业活动关系紧密的群体中对其作出有效规定的情况下,在职业活动中才会认识到自己的功能,了解到自己所具有的需要和每一次的变化状态。[12]在职业群体中,个人的行为容易受到他人和群体的影响。

工匠精神需要在一定的群体中培育,通过群体来传播职业道德和职业标准,使得个体在群体中遵从职业道德和职业标准。在学徒受到的群体效应里,现代学徒制中的教师(既包括职业学校教师又包括企业师傅)将发挥重大作用。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下,学徒在课堂上受到教师的影响,实训场所里受到师傅的熏陶,师傅和教师的人格魅力将时刻影响着学徒的日常行为,教师与学徒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情感交流,学徒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将渗透着工匠精神。由此,培养工匠精神的培育难度系数减小,同时,能更好达到培养学徒工匠精神的预期目标。

保证学徒出师时具备从业的能力和素养,首要保证的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者教师的质量,教师是培育具有工匠精神学徒的源头。德国双元制培育出合格工匠的优势在于其教师队伍标准的严格化和标准化。在德国,想要成为职业学校教师,根据各州的《教师教育法》,需要进入大学学习相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内容和掌握相关专业操作能力,完成毕业论文,然后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通过之后到相关职业学校进行为期18~24个月的实习,最后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通过之后才有资格受聘担任职业学校教师。两次国家考试包括笔试、口试和论文,相关委员会在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进行细致和严格的认定,充分具备了职业学校的教师能力和素养后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同样,想要成为企业的培训师傅,根据《企业培训师资格条例》、不同职业领域的师傅考试规章和条例,需要完成双元制职业培训,通过行会组织的技术工考试,然后进入企业工作3~5年,之后参加企业考评,通过企业考评才能进入到专门的师傅学校进行专业培训和教育学基础培训,之后参加师傅考试,通过了师傅考试才能获得企业培训师傅的资格,才能开始培训学徒的相关技能和职业素养。现代学徒制中的教师是在规范和严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是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其培育的学徒也将具有工匠精神。保证了工匠精神的传承者,那么,培育学徒的工匠精神将得到保障。

(三)工匠精神在校企文化的融合中培育

现代学徒制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实施的,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彼此交融,在人才培养的这条道路上融入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包含着对工匠精神的诉求,校园文化中同样包含着工匠精神的价值表现。

在文化渗透的过程中,个体对文化的认同,致使其规划自己的行为,模塑自己的思想体系。[13]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学校拥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其中,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集体舆论、心理氛围和非文明规范的行为准则,也包括工匠精神的内涵。学徒身处校园文化中,学徒的学习和生活中时刻受到校园文化的感染,随时随地塑造着学徒的精神素养,促使学徒建立包含着工匠精神内涵的思想体系。让学徒具备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为未来从业做准备。

企业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包括各种行为准则、价值观、企业的群体意识、员工素养等,企业精神文化中包含着工匠精神的内涵。学徒在实训阶段进入到企业学习,进入到工作场所学习技能,充分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了解所从事的工作属性,感受和学习企业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在企业师傅的感染和工作环境的影响下,使得学徒对企业员工的身份产生认同,从而认同企业文化的内涵,认同精神文化中工匠精神,最终规范个人的行为。现代学徒制下校企文化的融合,保证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在各个阶段充分塑造学生工匠精神,保证学徒进入到企业后更好的承接从学徒到员工的角色,符合企业的用工标准,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并且促进学徒更好实现自我价值。

现代学徒制和工匠精神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培养合格的工匠是需要现代学徒制和工匠精神的结合,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外在机制,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精神内涵。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契机下传承工匠精神,通过现代学徒制度有效的培养工匠精神,塑造个人发展需要的工匠精神,塑造职业教育需要的工匠精神,塑造中国经济转型需要的工匠精神。

[1]刘晓.技皮·术骨·匠心——漫谈“工匠精神”和职业教育[J].江苏教育,2015(11):20-22.

[2]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J].史林,2005(4):57-66.

[3]付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51.

[4]秋山利辉.匠人精神[M].陈晓丽,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2-10.

[5]王星.技能形成的社会建构:中国工厂师徒制变迁历程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72,67.

[6]薛栋.论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7]细谷俊夫.技术教育概论[M].肇永和,王立清,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20-23.

[8]巴格莱.教育与新人[M].袁桂林,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2.

[9]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30.

[10]富地诚哉·仓内史郎.职业教育[M].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教育研究室,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4-29.

[11]曾小华.文化·制度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230.

[12]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7.

[13]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89.

[责任编辑金莲顺]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研究基地专项课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野中的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G15ZXY21)

李国兰,女,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研究所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高军,男,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与管理。

G710

A

1674-7747(2016)22-0048-05

猜你喜欢

学徒工匠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魔术师的学徒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冯鑫:一个乐视学徒的生死困局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工匠赞
现代学徒式教育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