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爱上”通识教育课

2016-02-15陕西李静

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通识大学专业

陕西 李静

让学生“爱上”通识教育课

陕西 李静

近年来,大学通识教育已在我国各大高校受到高度重视,通识教育已成为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大学校园里的许多学生往往只重视专业教育,似乎感受不到通识教育对自身的发展有多么地重要。本文针对大学生对通识教育不够重视的现象进行思索,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通识教育 大学教育

通识教育,用英文单词可以表示为General Education,通俗来说,就是普遍应当接受的教育。1958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共同必修科目主要以国文、英文、历史、国父思想等课程为主。自1984年8月我国各大学全面实施通识教育课程选修制度后,各大学院校陆续实施通识教育。

一、对通识教育的认识

通识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自由文化精神理解的教育,它所提倡的自由、独立、追求卓越等精神正是大学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点。通识教育最根本的理念,应是通识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通识思维能力即想得更深入、看得更宽阔、判断得更正确的能力。简言之,通识思维能力应包括思考力、感受力、理解力、分析力、想象力、创造力、判断力、洞察力等的综合能力的养成,而这种能力的养成又来自将不同知识贯通的训练。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多元化与多样化可想而知。

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通识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在于赓续中等教育的教学基础,特别是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另一方面则是持续强化高等院校学生未来进入社会能独立自主、卓然自立的预备教育。

二、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为“知识经济”的世纪,也是“全球化”与“科技化”的世纪,这是重视知识与创新的时代,同时也是全球竞争与并存、高度科技发展与人性伦理对立失调的时代,大学的通识教育将更见其重要性。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主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行人格和公民教育,让学生清楚自己的社会使命。大学教育本质上是知识分子的社会再生产,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勇于社会担当。

第二,拓展知识视界与见识,让学生具备不断学习的智慧。在当代社会,知识呈爆炸式增长。一方面,知识的高度分化造成了学科的文化断裂,而知识创新又需要学科的高度综合。因而拓宽知识视野,融合学科文化,发展批判性思维,成为大学生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决定着其未来成就的高度。另一方面,知识半衰期缩短,知识折旧加快,个人职业转换次数增多,学会认知,学会判别和选择、整合和应用知识变得比获得知识本身更重要。推行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形成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知识观,弥补应试教育造成的知识结构缺陷和能力缺陷,使学生学会学习,奠定长远发展的基础。

第三,涵养人文情怀与气质,让学生懂得思考而富于大爱。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的理性,而且要有文化的自觉,不仅要有国际的视野,而且要包容文化多样性,善于与不同的人沟通。通识教育正是为这些素质的养成提供土壤。

三、大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

目前,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们,常常对通识教育有着这样那样的看法。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识教育是浪费时间、学不到知识的教育。学生们常常认为,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是为了凑学分而开设的几门课程;认为通识教育并不重要,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其实,这些都是对通识教育的误解。殊不知通识教育关系着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也关系着学生气质与校园文化的提升;更关系着国家社会理性、成熟公民的培养。

新踏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经常会提出一个疑问,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似乎没什么联系,可不可以不学习通识教育?如果学习了通识教育,就会减少专业教育的学时,这样会不会妨碍专业教育?其实,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通识教育不以实际的功用与技能为目标,然而通识教育可以为专业教育提供更为宽广的视角,提供价值与文化的引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是绝对的分开,专业教育中也可以负载通识的意蕴。大学教育虽然重视专业教育,可以培养出专业人才,但大学教育毕竟不等同于专业教育,大学教育比专业教育有着更丰富的教育理念。大学教育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注重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成熟公民。

四、如何让学生“爱上”通识教育课

(1)让学生正确认识通识教育

莘莘学子刚刚踏入高校校园时,对高校的学习计划并不十分了解,此时的学生对专业教育的计划可能略知一二,但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却十分模糊。这时,我们应该积极引导,让学生们对通识教育有正确的认识,让学生们重视通识教育。

(2)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同一专业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科书,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际严重割裂;课程结构上必修课多、选修课少,专业课多、基础课少,分析课多、综合课少,课程体系缺乏通识性、科学性和前沿性。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整齐划一,缺乏独立个性,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因此,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安排好课程衔接,合理搭配开设课程,建构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

(3)教育形式灵活多样

目前,我们可以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两大类:核心课程模式和非核心课程模式。核心课程模式的基本思想是,选取那些必不可少的、最精粹的通识教育内容,用结构化模块和限制性选修的方式,来保证通识教育的系统性和有效性。这类课程,因为内容精粹,通常学生自己无法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因此需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进行,由教师引导进行学习。

非核心课程模式则非常多样,有的采取不同学科领域交叉选修,有的采取共同科目与通识教育并存,部分必修,部分为开放选修,也有的采取阶段性分布选修,等等。这类课程设置的自由度较大,实施有弹性,因此可以根据教学计划,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例如课堂教育、网络在线教育、讲座教育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把学生校园生活统摄起来,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将通识教育的一些要素贯穿在其中,即采用所谓隐性课程的方式来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学院生活,通过积极的引导、自主的参与和相互的启迪,得到人格的、精神的、价值的文化熏陶。

(4)改善课堂教学方法

通识教育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表明“教师平庸的、学究式的、术语化的、过时的、毫无吸引力的教学是学生对通识教育不感兴趣和没有热情的主要原因”。因此,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吸引学生的有效手段。通识教育中,我们应该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不能千篇一律地将传统的授课方式应用在每一门课程上。例如,对于体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我们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授课,根据知识点内容为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从而掌握知识的应用,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又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自主探索性较强的课程,我们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转变角色,成为“老师”,教师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学习环节,学生课前通过查找资料,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成为师生共同讨论和交流的场所,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

五、总结

教育是一国的立国之本,而通识教育又是教育的基础,是前提。大学生作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为了培养其成为一个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通识教育势在必行。希望大家积极思索,不断对通识教育进行创新与改革,让我们的大学生们真正“爱上”通识教育课!

[1] 庞海芍.通识教育课程问题与对策[J]. 理论前沿,2011年05期.

[2] 刘铁芳. 大学通识教育的意蕴及其可能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07期.

[3] 蒋红斌,梁婷. 通识精神的彰显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J]. 高等教育 ,2012年01期.

[4] 刘学东.新思维,新课程——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改革[J]. 课程与教学 (2014年05期),2014年05期.

[5] 李楠,周建华. 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比较与启示[J]. 人才与教育 ,2011年14期.

[6] 常甜,马早明.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模式及哲学基础探析[J]. 课程与教学,2014年06期.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李静(1979-),女,籍贯湖南,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讲师,多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通识大学专业
“留白”是个大学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通识少年“种”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