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泥塑教学之微探
2016-02-15江苏李丽华
江苏 李丽华
幼儿泥塑教学之微探
江苏 李丽华
幼儿泥塑在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中已经固定,其作品特征与幼儿的塑形能力、趋同能力与添加能力存在密切关系,需要教师在幼儿泥塑教学的内容选择、游戏贯穿、实施指导与评价鼓励四个方面用心设计。
幼儿泥塑 能力 教学
爱玩泥巴是孩子的天性,在幼儿园开展一定的泥塑教学有利于幼儿的动手能力的发展与创造力的提升。目前,几乎所有幼儿园在课程设置上或多或少安排了泥塑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果。幼儿泥塑所呈现的主要特征:与游戏成分相结合,内容多变,表现不充分,物体之间及物体各部分的大小不相应等。幼儿泥塑所呈现的特征与幼儿的三种能力发展密切相关:
塑形能力——锻炼与成长
塑形能力是泥塑的基础,其发展需要教师考虑幼儿在泥塑活动中的特点与能力,带领幼儿逐步掌握泥塑的基本形状与手法技巧。一部分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已具有某些塑造技能,不过也仅停留在手中揉搓泥土,并对这些动作感到愉快,一般还不能按规定制作出成型作品。教师要引导幼儿更明确地向一定方向操作,结合在形状上幼儿所熟悉的相类似事物的基础上教他们塑出更为明晰的形状,例如球体、圆柱体等。如此,可积累一些泥塑的基本形体的塑造技能,获得简单的塑形能力。
趋同能力——认识与发现
除了手上泥塑技能的提升与熟练之外,教师在平时还需引导幼儿简单地去观察周围事物。无意注意在幼儿阶段占据重要位置,往往在游戏中能够主动敏捷地关注事物的形状。基于这点认识,教师可将有意注意设置转化为无意注意渗透,在与幼儿的游戏中使幼儿注意到所观察物体的外形,并将这种观察能力培养为一种擅于发现的能力,获得对所观察物体表象更为清晰的意识。掌握把所塑形状与真实物体联系起来的熟练技能,是进入有目的有意识添加与表达的基础。在自己所塑的形状中,幼儿开始捉摸到它与熟悉物体的相似性。比如泥塑圆球像苹果、皮球;泥塑饼状像饼干、太阳等。教师需要及时指导幼儿找到与物体的相似点,并让儿童复习捏塑那些与物体相似的形状,使之上升为熟练的技巧——趋同能力。幼儿趋同能力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为其知觉的发展。为了丰富并加深幼儿对于周围事物的印象,系统地发展幼儿的塑形能力与趋同能力,教师要引导幼儿通过多种途径以简单方式表现他们熟悉与感兴趣的事物,例如在绘画中表达所观察到的事物能够帮助幼儿提升对外界事物的形状趋同的认知能力。
添加能力——创造与表达
对于基本形的捏制与相似性的发现是幼儿泥塑的基础技能,在幼儿泥塑的教学中需要提升第三种技能——添加能力。能够在偶然捏塑出的形状中,按照它们与事物的相似点而添加内容。这种添加能力在幼儿的想象、区分、表达能力的发展中担任重要角色。幼儿对待周围事物已经具有初步的自我判断意识,教师需要进一步培养幼儿与某一物体或事物的特殊情感与可贵体验,来形成或强化幼儿的某种意识。例如在泥塑气球的制作中,幼儿会回忆起曾经牵引着的气球的漂亮图案与愉快经历,他们会自发地想用图或线对气球进行装饰。
幼儿泥塑的过程锻炼了手指的塑形能力,提升趋同能力与添加能力,这是认知的发展,更是快乐生活的情感体验与主动创造。教师在幼儿泥塑教学中的创设情境、抛出问题、提供意见、发表评价等都可视为幼儿区分、表达、想象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并在一定程度上以泥塑的添加能力的提升为外显。这三种能力在幼儿泥塑的过程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教师作为该催化剂的始作俑者,需要在泥塑教学的内容选择、游戏贯穿、实施指导与评价鼓励四个方面用心设计。
一、幼儿泥塑教学的内容选择——因幼施教
在泥塑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最初是择取那些在形状上对幼儿来说比较熟悉与容易表现的东西,多数利用手掌来制作的没有肢体的形体,例如香肠、面包、葡萄、小球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幼儿可以掌握初步的用手掌搓和揉的泥塑塑造方法。之后,教师引导幼儿学习用手指进行简单塑造,这依赖于腕关节与指关节的精细配合。四岁之后的幼儿,可以要求用手指、手腕、手掌共同参与塑造。例如制作碗时,学习“捏”与“挖”的技能,要求幼儿先用手掌将粘土搓成球状,再用右手大拇指在球上压一个坑,最后以拇指与另外四指的配合来捏制碗的边缘。教师选择的泥塑教学对象的部件应该由少至多,循序而来。例如幼儿已经学习了球体、长方体、圆柱的泥塑制作方法,但将人物的四肢与躯干进行组合制作还是不易,更不用提出手与足之类的组合要求。对于幼儿来说,塑造部件的进一步复杂就是增加手指的操作难度。
多个单一形体的结合可成某一物体,对低幼儿来说,泥塑动物或泥塑人物的四肢固定仍然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可以教低幼儿用从躯干上拉出四肢的方法来塑造形体。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泥塑技法,可以较为容易地塑出基本形体,将两个形体连接成动物或者人物及其他的躯体时,其速度与熟练程度已经有所提升,例如两个球体的娃娃、两个圆饼的夹心饼干、两个圆柱的飞机等。事实上,幼儿泥塑作品的两个形体一个比较复杂,另一个则相对简单得多。可见,幼儿对于两个形体的关注度是不同的,对他较为简单的形体关注度不及他认为复杂的形体投入得多。这份关注度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教师的言语引导或游戏设计中得到。
二、幼儿泥塑教学的游戏贯穿——天性使然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注重幼儿的游戏是学前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特征。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意即幼儿园所开展的活动在其本质上应具有游戏的性质。幼儿的天真与想象力易于将泥塑的过程转化为游戏的过程,这是幼儿灵动性与能动性使然,是自我意识的发展的必经阶段。例如,幼儿将泥板在桌子上移动,说船在航行;幼儿用手搓成泥条,邀请你吃面。事实上,这是幼儿利用已有的泥塑基本形来做的游戏,显然他已经在游戏之中。另一方面,幼儿也是以动作、言语去辅助还不能够用泥塑所表达出来的事物。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在泥塑过程的这种游戏倾向,来确认他们所获得的表象,指导其思想,以使其体验更为明晰与深刻。需要注意的是,幼儿在泥塑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与技能越多,则游戏成分对于幼儿来说其重要性就越小。在幼儿相对泥塑经验与技能不充分的前提下,游戏的设计与引导就显现出其重要性,好的游戏成分的设计也能够激发幼儿的泥塑操作的主动性。如果在泥塑操作过程中注入游戏成分,那么幼儿的想象力就会被激发,泥塑作品也会更为复杂与完善。泥塑材料的柔软性与弹性在幼儿游戏感知的双手按压下得到体现,易形成各样形体,并会唤起幼儿与他周围物体作对比的兴趣,告诉你,“这是公共汽车,那是小船”等。教师领会到这一点,教幼儿进行有故事情节的塑造,例如小兔子吃萝卜、小鸡吃虫、小猫吃鱼等,在幼儿泥塑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幼儿言语的扩散,支持游戏活动的注入。
三、幼儿泥塑教学的实施指导——身心兼顾
获得技术的一般程序包含着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1)认识阶段,即从示范或文字、语言的指导中了解某项技术的操作及方法;(2)协调阶段,即将示范、示意转化为实践操作,把文字、语言指令转化为具体行动;(3)自动化阶段,即经过协调阶段的练习,操作变得熟练、迅速,协调性和调整能力越来越强,使之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幼儿泥塑技能的获得也是经过认识、协调、自动化阶段,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设计泥塑课程的教学。
幼儿可以通过系统的练习来提高手与脑,眼与手的协调力。在练习中,教师可以针对幼儿所塑形体提出相关问题,逐渐引导幼儿去观察、理解、发现、思考、比较的习惯,进而完善泥塑作品。当然,幼儿的观察、理解、发现、思考与比较的习惯也需要在其日常生活、学习等综合性活动中发展。教师在确定了幼儿在泥塑教学的对象后,在实际操作之前,需要在课外游戏活动或者午餐后的散步等时间创设条件让幼儿预先多次观察泥塑对象。在教师的引导下,注意观察对象的位置与方向,缩小观察范围,只看对象的基本部分与特征之处,获得对象形体的感知,这些都是为即将进行的泥塑活动做准备。为了维持幼儿观察对象的专注力,教师在吸引了幼儿的无意注意基础上,可通过有趣描述与生动解说来维持幼儿的有意注意力。教师的语言能够帮助幼儿形成对观察对象的简单分析能力,在描述或解说时需要从最本质形体特征来识别,精炼精确词语,并以生动趣味性方式展示。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对秩序敏感期,形成双重秩序感(外部秩序感与内部秩序感),“外部秩序感是指儿童对自己以及自身所处环境的关系的感知,内部秩序感则是指儿童对自己身体各个部分以及他们所处的相对位置的感知。”教师诱导幼儿自己说出他们所看见泥塑对象的形状或特征,可利用手臂的动作轨迹或者秩序排列演示来辅助记忆对象的形状特征,将幼儿内部秩序感与外部秩序感相结合,强化幼儿对泥塑对象形状特征的感知与记忆,这对于之后的泥塑操作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幼儿用自己的言语确认了小兔子的耳朵是长的之后,并用手指做出抚触兔子长耳朵的拉伸动作,他们就会在之后泥塑兔子的操作过程中追求长长的耳朵。必要时,需要做一些重复观察,以使幼儿加强对泥塑教学对象的形体与形体、形体与部分之间的认识,并识记于心。幼儿在具体泥塑操作之前,教师给他们看一些图片或者泥塑作品,并给他们现场演示泥塑技法动作,幼儿集体模仿动作、重复动作,教师检验动作的正确性。如此,幼儿掌握了基本的泥塑动作要领,会使幼儿泥塑操作活动更为容易,可保护幼儿泥塑的积极性。在后面的泥塑教学对象的选择上,通常选择与前面躯体相近的物体,并有新的成分添加,这样可以让幼儿复习旧的泥塑技能,并进一步发展一些新的泥塑技能。
四、幼儿泥塑教学的评价建议——情感建立
需要考虑的是,幼儿对于泥塑物体的各部分的表现能力相对有限,这与幼儿的心智与能力发展的阶段性有关。一方面,幼儿泥塑作品常常出现头部偏大四肢短小的现象,这是由于幼儿的观察力与专注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事物观察的专注力与持久力不足,往往完全专心于某一部分,不能考虑到这一部分与该物体其他部分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幼儿的手脑协调力还在进一步发展之中,眼睛的目测力与事实存在偏差,在泥塑的制作过程中表现为所捏制出的形状大小与期望有所出入,幼儿的手还不能够做到随心所欲去表现出物体复杂的部分。因此,即便做足了幼儿泥塑活动的环境塑造与知识预备,幼儿泥塑作品也是不能够做到表现的完善,所呈现的基本是物体的主要特征部位而已。过多或过高的要求不利于幼儿泥塑兴趣的培养,操作乐趣的体验,自信品质的养成。无论作为教育者还是观众,不可用成人艺术品程式化眼光去抹杀幼儿泥塑作品中的质朴与纯真。幼儿泥塑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适时的有针对性的鼓励,让幼儿感觉自己的作品被认可与喜爱,以激发其兴趣与持久力,并利于师生感情的建立。对于幼儿一些行为否定或提出建议时,教师需要注意其语气与表达,可以采用问题的引导,与幼儿的交流中提供意见参考等方式。
[1]刘焱.幼儿园游戏与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69.
[2]周稽裘.从理念到行为[M]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25.
[3]刘忠红.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少儿美术教育[M].邓州:河南出版社,2007:4,28.
[4]蒙台梭利.蒙台梭利的教育[M].成墨初,芮青蓝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7.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高等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