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人心 为文之道
——考场作文写作刍议
2016-02-15江苏何世勇
江苏 何世勇
读懂人心 为文之道
——考场作文写作刍议
江苏 何世勇
与平时的自由写作相比,考场作文与其既有共性,但更有特殊性。要想走出考场作文的困境,必须理清考场作文的特殊性,并据此探寻突破考场作文的方法。本文提出,要走出考场作文的困境,道在人心,应努力读懂出者之心、写者之心和读者之心。
考场作文 困境 出者之心 读者之心写者之心
如何走出考场作文的困境,似是山重水复,道在哪里?道在人心。这里的“人心”指的是出者之心、写者之心和读者之心。要写好考场作文,读懂这三者之心至关重要。
(一)
与平时的自由写作不同,考场作文的写作是被动的,表现为别人出题你写作。考场作文容不得你自由发挥,你必须在出题人为你设定的语境和要求下写作。因此读懂出者(出题者)之心就显得尤为关键。
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坏劈柴人。有些学生写考场作文之所以会得低分,原因之一在于没有按照出题人的意图去写作,没有读懂出者之心。这似是众人皆知的道理,但事实却是,学生的写作实践与我们想象的理想状态相去甚远。
为什么?首先是意识上的问题。不少学生因没有充分认识考场作文的特性,从而导致缺乏读懂出者之心的强烈意识,看到题目,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匆忙下笔,结果难免会落得个扣题不新、不深、不紧甚至是偏题的“下场”。因此,唤醒这种意识可谓刻不容缓。
有了读懂出者之心的意识,还需要有读懂出者之心的能力。不单是狭义的命题作文,凡为考场作文皆有广义的题目,凡有题目皆出自人心。与单纯地从题目的组成要素、语法结构进行分析相比,“读懂出者之心”思考得更加深入,更具有“道”的引领作用。考场作文的题目千变万化,但出者之心则相对趋同。分析总结出题人的一般心理,读懂出者之心,将有助于我们提升审清题目进而写好考场作文的能力。
出者之心是什么?我的基本认识是:有创新更有继承、有空间更有限制。
所谓有创新,是指作为考场作文的出题人,肯定要保证所出作文题以前没有出现过。明白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克服盲目套作的心理,防止理解题目简单化。所谓更有继承,是指继承了以前的某个作文话题。一般而言,无论作文题怎么变,实际上大多暗含了曾经出现过的某个作文话题。明白了这一点,就是告诉我们不要一看到作文题总觉得是新的,我们要合理地“靠”到曾经的某个作文话题上去,这样写起来就会轻松很多。
所谓有空间,是指作为考场作文的出题人,必须要考虑让大多数写作者“有话可说”。这个写作空间有什么作用?作用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小的切入点去写。所谓更有限制,就是考场作文不可能是什么都可以写,出题人一定会在作文题中设置显性或隐性限制。因此在审题时一定要发现这种限制,如果没有发现,那么审题肯定存在问题。当然,这种限制有时需要写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出题人提供的空间进行自我设置,譬如上面所说的通过自我选择,设定一个小的切入点去写。
出者之心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深究。本文只是抛砖引玉,意在引起写作者重视出者之心这个问题。
(二)
与平时一人一题的写作不同,考场作文的写作是很多人同写一个题目。因此,考场作文的写者不是一个人,而是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很多同题写作的人。这个事实告诉我们读懂写者之心,既要读懂自己的心,也要读懂同题写作者之心。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其实,人最难或者说最易忽视的就是认识自己。很多同学在写考场作文,常处于一种“无我”的状态,不明白自己这个年龄应该写什么样的内容,表达什么样的观点,抒发什么样的情感。所写文章要么假大空,要么低幼化。认识自己,读懂自己的心理,所写文章才会“得体”。
认识自己还包括认识自己是在什么时空条件下写考场作文。我们知道,考场作文要求闭卷独立限时限卷完成,不允许查阅资料,不允许讨论,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每人只有一张答卷。因此,要想写好考场作文,其一,平时务必要整理记忆一定量的素材,且考前要做好复习工作;其二,平时的学习,不能过分依赖讨论,而应有意识地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其三,要把与作家式的自由写作区分开来,平时一定要进行一些限时作文练习,多训练自己快速构思行文的能力;其四,在考场作文中,边写边改或写不好重写是不现实的,因为答卷只有一张,因此,拿到作文题以后,应尽量先列列提纲打打腹稿,这样才可能推敲出比较好的立意和结构。
然而,考场作文写得好不好,得分的高与低,不只取决于你文章本身的质量,更是一个比较的问题,是在同题写作者中进行比较而做出的一个评判。因此,写考场作文不仅要读懂自己的心理,更要读懂同题写作者的心理,以求“脱颖而出”。这即如《孙子·谋攻篇》中所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如何读懂同题写作者的心理,通行的办法就是要以已推人。在考场作文中,自己第一反应想到的立意、素材、结构甚至是语言的组织等等,通常就是同题写作者的想法。在考场作文的写作中,我们要力求避开这些内容,或者是对这些内容进行加工——换个角度或递进一层。只有这样,才会胜人一筹,脱颖而出。
与其说读懂同题写作者的心理是一个能力问题,不如说同样是一个意识上的问题。有些学生之所以写不好考场作文,主要在于心中无同题写作的人。
(三)
凡为写作,心中自有一个读者。只不过平时自由写作时,这个心中的读者可能是自己,文章写得好不好一般不依赖于别人的评价。然而,考场作文的写作却不同,它主要是供阅卷者——与“作者”相对的“读者”——进行阅读,它必须接受“读者”的评判。我们甚至可以说,考场作文一半是写出来的,而另一半则是改出来的。
反观学生的写作实践,我们很遗憾地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缺乏对读者心理的探究,或者说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有效引导,于是在写考场作文时常自顾自地写作,那么导致作文出现低分也就不足为怪了。
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读者之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思考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考场作文的读者是哪一类人,二是这一类人又是在什么情境下读你的文章。
稍加考量,我们不难发现,考场作文的读者一般都是语文老师,作为语文老师,大都对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熟悉,因此,你如能巧用语文教材,则会激起他们的共鸣;作为语文老师,大都读过比较多的考场作文,因此,你若能突破考场作文的一般写法不落窠臼,便会赢得他们的好感;作为语文老师,大都对文史哲相对熟悉,而对数理化比较陌生,因此,你应避开数理化的思维和有关术语,尽量涉及一些文史哲,多一点文学的气息、历史的厚重以及哲学的深邃,才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可。
那么,考场作文的读者又是在什么情境下读你的文章的呢?
笔者曾参加过高考作文的阅卷工作,我发现,在每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里,每位老师要批阅400份左右的作文,这样的工作量不可谓不大,这样的工作不可谓不辛苦。因此,你要想在考场作文中得高分,就应“体谅”读者的辛苦,把卷面尽量写得整洁一点,把层次尽量写得清晰一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给读者一个好的印象,而印象正是一个不可低估的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你的考场作文得分。
在阅卷进度与阅卷质量的双重压力下,很多老师容易打保险分,即中档分。因此,要想在考场作文的写作中脱颖而出,更需有亮点意识。要尽量有不同凡响的立意,要有“亏你想得出来”的构思,要尽可能呈现比较好的语言素养,表达首先一定要准确,如果可以还应力求生动形象。
8小时内要批阅400份左右的作文,那也就意味着批阅一篇作文的用时不会太长,通常在一分钟以内。因此,你的作文亮点还必须醒目化,要让读者能在一分钟以内捕捉到你的亮点,为此,你的考场作文就应“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开头结尾要尽量精彩,点题句、主旨句、表起承转合句等关键句应尽量独立成段,语意应尽量鲜明,不要故弄玄虚玩深沉。
读懂人心,为文之道,这里所说的“道”是类似于“形而上”的“道”,其作用主要是一种意识的唤醒。当然,为防止这个“道”变成“空手道”,本文也提供了一些“形而下”的“术”作为支撑。这就是本文的写作初衷,供读者参考,但愿有所裨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