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2016-02-15李太航
娄 刚,陈 磊,李太航
(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娄刚,陈磊,李太航
(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就推动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这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契机。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含义与特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围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多元化考核方式改革、强化突出道德教育的作用展开论述。
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时指出: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职业教育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在教育部推动下,由以应用技术大学类型为办学定位的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联盟成立两年多来,已吸引100多所高校正式加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就推动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开启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崭新篇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契机。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含义与特征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6届大会教育委员会通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包括通常所理解的学术教育,还包括高级职业或专业教育;高等教育分为不可直接获得高级研究资格和可获得高级研究资格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细分为5、6、7三级:5级(短线高等教育)课程基于实用和特定职业,培训学生进入劳务市场;6级(学士或等同水平)课程一般以理论为基础,但可包括实践成分,接触最新的研究和/或最好的专业实践,目的是给参加者提供中间层面的学术/或专业知识、技艺和能力;7级(硕士或等同水平)课程以理论为基础,但可包括实践成分,接触最新研究和/或最好的专业实践,目的是给参加者提供高级的学术/或专业知识、技艺和能力。第二阶段列为第八级(博士或等同水平),学术领域和专业领域都有博士课程。6―8级教育明确了教育课程的学术定向和专业定向,6级和7级高等教育课程突出强调了实践成分和能力,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高等教育路径图可以看出5、6、7级课程平行存在且高等教育各等级和类型相互衔接和转换都一目了然,形成了高等教育“立交桥”和生态化发展的新态势,这表明世界各国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具有共性。[1]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办学目标以服务地方发展、促进就业创业为导向;(2)办学模式以坚持产教融合、校企结合为路子;(3)教育体系以体现多样化、差异化需求和终身教育为理念;(4)专业结构以突出服务和地方为特色;(5)教师队伍以加强双师型建设为重点;(6)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根本。
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让青年人有更好的未来,使高校毕业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职责。大多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都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格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扎根于地方,办学土地是地方划拨,办学经费是地方财政拨付,可以说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使命和担当,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在地方站稳脚跟,获得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赞誉,也只能靠自身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和贡献。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必然聚焦到更好地服务青年就业上,必然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
社会现实情况表明,现在的用人单位在看中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课成绩优秀大学生的同时,也愈来愈关注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体现对理论知识是否熟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从对应用型人才整体素质的要求来看,除了基本的技能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必须具备的,大众化教育时代下的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而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思政课更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人才质量的衡量和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更加突出,它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有力手段,是促进学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方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这对于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响应教育部号召,一批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思政课教学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严重不足,亟需加强。并不只是专业课教师需要“双师型”,思政课同样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应用技术型综合大学发展要求,“双师型”教师应占全体教师数量的50%,而笔者所在的遵义师范学院还不到20%,“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亟需加强。(2)思政课教学方式和方法亟需改革。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也永无止境。思政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还囿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有限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还很薄弱,不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多途径获取知识的渴望。(3)思政课考核方式亟需改革。传统的考试成绩+作业成绩+考勤成绩+社会调研报告成绩=期末考核总成绩的考核方式已不适应应用型学校转型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亟需构建立体的、全方位的考核考评体系。(4)现今社会,思想道德领域问题多发频发,亟需强化思想道德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方位、立体的,面对思想道德领域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高校思政课不能泛泛空谈,必须切中要害,以问题为导向,增强针对性,加强时效性。(5)明确学校发展定位,亟需建立服务社会、协同发展的研究格局。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职能,也是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科研,但科研不能局限于纯理论,要结合实际,特别是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建立科研团队,注重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思政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和重要保证。思政课“双师型”教师是指思政课教师既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胜任课堂教学,又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开展实践调查、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实习等。高校思政课不是束之高阁的空洞的说教,而是与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就业等息息相关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走出去”,通过设立思政课“双师型”教师培养专项基金,鼓励思政课教师走进企业行业接受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具体从事企业行业思政、人力资源管理,指导学生实习与创新创业,在实践中充分掌握行业企业对员工思想政治素质的胜任标准和对人才基本素养的需求及趋势,构筑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行业师资发展的互动平台。要鼓励思政课教师通过培训和自学考取各级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和任职资格证书,一专多能,以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思想政治保证。
要大力引进或聘用具有行业资质和教学能力的政工、管理人员作为思政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补充,通过开设流动讲座或专题讲座,与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和政工部门合作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共同培养学生。学校要建立思政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激励机制,对具有“双师型”教师资质和能力的教师在聘用、职务晋升、待遇分配等方面给予倾斜。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应用技术型师资培训,定期举办应用技能大赛,营造教师“自觉学技能、主动传技能”的良好氛围。要制定思政课教师校企交流和“双师型”教师绩效考核标准,努力营造思政课“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由注重知识与理论培养向注重应用能力培养转变,由崇尚基础理论研究向注重应用研究和创新转变。着眼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积极推进创新课堂建设,倡导特色化教学模式和个性化教学风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与方法要联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突出应用性;以地方行业产业以及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地方性。综合运用启发式、案例式、参与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课程内容的体系性和开放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起来。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方式,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社会责任。要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
3.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于地方,培养的本科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了解地方是热爱地方、服务地方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政课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也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经济社会资源,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拿笔者所在的遵义市来讲,遵义市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国家园林域市、国家卫生城市,境内气候宜人,旅游景观富集,拥有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景区、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四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在讲授“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章节时,可以依托以上资源,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教学实践基地”。遵义市民族风情浓郁,有仡佬、苗、土家、布依、彝、侗、回等36个少数民族,贵州省聚集了全国96.43%仡佬族人口,贵州聚居地主要为遵义市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2014年,遵义市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结合遵义市民族资源和取得的成就,可以依托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教学基地”。遵义物华天宝,素有“黔北粮仓”之称,是全国著名的名酒名烟名茶基地,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在全国都很有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视察访问过的枫香镇花茂村更是引得摹名而来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凸显了遵义市新农村建设的崭新成就。依托遵义枫香镇土坝-花茂-苟坝、三岔镇罗衙-台湾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带,桐梓县娄山关镇杉坪村,湄潭县兴隆镇田家沟、湄江镇核桃坝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立“新农村建设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遵义市是贵州省第二大工业城市,有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13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区;19个重点园区已全部纳入贵州省“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园区起步区规划面积达122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803亿元。结合思政课有关工业化建设的理论,依托遵义市工业资源,建立“新型工业化教学实践基地”。遵义又称红城,红色资源丰富,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大捷”、“突破乌江”等都发生在遵义,依托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遵义市博物馆等,可以建立“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实践基地”。[3]
4.思政课多元化考核方式改革
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要适应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新需要,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全方位、全覆盖、立体化的考核体系(本文所指考核单指学生综合成绩考核)。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部分地方院校,既有高校的一般共性,也有着自身鲜明的个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和谐统一。传统的思政课考核仅限于笔试成绩、考勤、作业等,没有涵盖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领域,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符合应用型发展的要求。建立多元化的思政课考核方式,建议笔试成绩按50%、考勤按10%、作业按5%计入期末总成绩外,还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参加课余活动的表现。学生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思政课的成效,学生参加课余活动的表现也应纳入思政课考核体系。课余活动包括班级活动、院系活动、党团活动等,具体的考核方式是由班级辅导员或班主任提供学生参加课余活动的表现,由任课教师按10%计入学生本学期思政课总成绩。(2)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社会是个大舞台,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领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高校要利用寒暑假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助学、科技发明与创造等社会实践活动,这部分成绩按10%计入期末总成绩。(3)学生实习表现。实习是学生学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仿真的工作环境和场所。与课余活动、社会实践相比,实习更能综合表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现实中,一些学生搞假实习,通过托关系、找门路开证明、盖章企图蒙混过关。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坚决制止。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跟随学生到实习一线去,深入工厂、企业、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实习场所,与学生同吃同住,督促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亲自考核学生在实习中的种种表现,这部分按15%的比例计入思政总成绩。
5.强化突出道德教育的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树人为本、德育为先。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当今社会,法治建设如火如荼,法律规范体系渐趋完备,法治监督体系更加严密,但一些诸如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教育医疗领域等出现的一些道德滑坡现象让人痛心。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论文剽窃、校园暴力、不按时还贷、挥霍浪费、不遵守规则等一些失范行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依法治国必须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结合实际,强化突出道德教育的作用。在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要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特别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就业与职业道德教育,激发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在生活中,身体力行,自觉提高道德实践能力,不断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4]
[1]高琳琳.教育的国际标准分类及对我国的启示[J].学理论,2011,(20):208-210.
[2]百度百科.应用型本科[EB/OL].(2014-04-16)[2015-08-20].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96lo6SrnlLJ-wR7W2bk0roQ3luEyaaQtXXoYqz6GQT2q3qLfol6Qi4aiz30-v_CIH7Ij-12H39gtoWKawZ6mXK
[3]娄刚.依托地方资源,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基地建设——以遵义师范学院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3):65-66.
[4]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94.
(责任编辑:魏登云)
A Thought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the Context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LOU Gang,CHEN Lei,LI Tai-hang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On the Guidelines of Leading Some LocalColleges to Transformto Applied Onesco-issu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Ministry of Finance puts forwards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 on how to transform some local colleges to applied ones,providing new thinking and chances for teaching reform abou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finition and features of applied universities,the significance ofreinforc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and the existent problems;and then explores the following topics,such as training of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ethod,the basis of practical teaching,ways of assessment and highlighting the role of moral education.
applied type;talent training;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teaching reform
G641;G420
A
1009-3583(2016)-0122-04
2015-11-16
2015年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15ZC026)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遵义师范学院2015年教研项目(15-18)的阶段性成果
娄刚,男,山东曲阜人,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