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访谈中的元语用意识探析
2016-02-15张芸菲
张芸菲
(枣庄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山东枣庄 277160)
政治访谈中的元语用意识探析
张芸菲
(枣庄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山东枣庄 277160)
元语用意识是交际者不断进行语言选择时自我意识的反应,并且这种意识会通过对语言的指导与调控,在语言层面留下语言标示。因为政治访谈具有模糊性、回避性和政治敏感性,所以本文选择在此语境下探讨元语用意识是如何指导和调控语言结构,并帮助访问者和被访问者实现各自特殊的交际目的。
元语用意识;政治访谈;语言标示
一、引言
“由于我们大脑和世界两方面的动态特征,每一个语言符号都具有潜在的模糊性。”[1](P135)造成语言模糊性的原因有二:一种是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即语义模糊;另一种是交际者使用的语言手段,有意使语言变得模糊从而达到交际目的,即语用模糊。本文中的元语用意识 (metapragmatic awareness) 则属于语用模糊的范畴,是动态的大脑有意识的指导和调控语言选择的过程。
Hymes[2]提出了“言语事件”这一概念,认为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交际者会使用不同的交际方式。因此要分析元语用意识,就要在特定的文体下具体分析。而政治访谈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环境,有着信息交换和广告的共时性,也就决定着交际中双方会有高度的元语用意识进行合适的语言选择。因此,本文以政治访谈为依托,分析交际者在操纵语言时是如何通过较高的元语用意识在语言层面留下痕迹的,并进而揭示元语用意识所产生的语用效应。
二、元语用意识
语言使用者在作出语言选择时,总会或多或少的根据交际场景和交际目的作出不同的语言选择,即使所要表达的语义内容是相似的。这种有意识的选择会反映在所有的语言选择过程中,是语言使用者自我意识的反映,属于意识的范畴,又由于发生在语言选择之前,却也会存在于语言使用层面,因此Verschueren[3]称之为“元语用意识”。元语用意识的强弱程度会指导和调控语言选择,因此留下的语言痕迹的明显程度也不同。当交际者有着特殊的交际目的时,他在语言选择时会有较高程度的元语用意识,此时语言层面将会有明显的语言痕迹,反之亦然。这种语言痕迹也被称为语言标示,会体现在在语音、词汇、句子和文本等语言的各个层面。
三、政治访谈中的元语用意识
(一)政治访谈中元语用意识研究的必要性
访谈是当今社会传播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像政治家、演员、运动员等有声望的人都希望可以通过访谈节目把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传播给大众,因此访谈被认为是一种制度化的“人际互动” (human interaction)[4](P273), 目的是让采访者通过提问的形式尽可能的从被采访者那里得到有价值的信息。而政治访谈,作为访谈的一种特殊形式,当然也包含访谈的诸多特点,例如公众的背景环境,话轮替换的交流方式,特定的交际目的等。但在政治访谈中,因为被采访者的特殊身份,交际者谈论的话题通常是关于国内外政事、军事、选举等政治敏感话题,Clayman[5](P48~75)因此表明政治访谈越来越趋向于广告形式。在政治访谈中,采访者通常会提出具有挑战性和敏感的问题,而被采访者需要仔细斟酌话语,才可以在公众面前既能合适的回答问题也可以保留良好的自身形象。
Thomas[6]曾提出政治家实现交际目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语言变得具有模糊性和回避性。在政治访谈中,政治家会遇到有挑战性的和敏感的政治话题,为了不使公众失望,他们会使用一些更加合适的和灵活性的表达方式来达到交际目的。因此,交际双方在斟酌用语时,会有较高程度的元语用意识来指导和调控,虽然语义内容大致相似,但却属于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语言标示—政治访谈中元语用意识的“语言痕迹”
政治访谈的播出形式通常是广播或者电视,被采访者则是具有一定身份的政治家,因此有着一定程度的严肃性;除此以外,政治访谈是以话轮替换的模式进行,因此元语用意识将不会在语音及文本层面上体现。下文将会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来分析元语用意识的“语言痕迹”。
本文选取了CNN的“Larry King Live”和“Piers Morgan Tonight”两个政治访谈节目的8次访谈记录,被访问者涉及到前任或现任总统、副总统、首相和国务卿。
1.语言标示在词汇层面
“人类选择性/主观性看世界的心理机制也扮演了同谋的角色,使得词义比所谓的古典范畴要丰富得多。每一词义都构成了典型和边缘之间的连续体,每一词义都在范畴边界处产生了含混或模糊”[1](P138~139),正是由于这种含混或模糊,使得说话者可以在表达同一语义内容的时候,运用较高的元语用意识进行合适词汇选择,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在政治访谈中,作者通过语料分析,这种词汇运用手段主要体现在上义词、不定代词和模糊限制语这三个方面。
A.上义词
交际者在明却知道下义词 (hyponym)的情况下, 而故意使用上义词 (superordinate), 此时上义词的使用就是交际者在较高的元语用意识的调控下,为实现某种交际目的,而故意使词义变得模糊的手段。在政治访谈中,交际者趋向于有意的使用上义词代替明确的下义词,来保留一些不想让听众知道的信息,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下文例子中,分析的词汇或句子均加粗。)
(1) King: Do you personally, Mr. President, like having foreign troops on your soil?
Karzai: Well, foreign troops as foreign troops as a force of occupation, as a force that comes to dictate to us, as a force that comes to go around our country without the will of Afghan people, of course not, never. But a coalition of the Afgha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Afgha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wards a noble objective of security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and rebuilding and security for Afghanistan, that is something we welcome, and we have accepted the pres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Afghanistan in that name and in that spirit.
(http://transcripts.cnn.com/TRANSCRIPTS/1010/11/lkl.01.html)
在这段对话中,“foreign troops” 和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都属于上义词。二者在此语境下都指NATO(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特指美国政府。King作为美国人,也是访谈节目的主持人用“foreign troops” 而不是American government 隐晦的把这种军事侵略转移到了北约组织上,维护了美国政府的面子。Karzai作为阿富汗总统,想要强调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派遣军队驻扎阿富汗的目的是为了保卫阿富汗领土安全和重建家园的,并不是军事侵略,而是国际援助。通过使用 “international community”,他不仅为北约树立了积极的政治形象,也维护的本国的领土完整。
B.不定代词
不定代词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会有明确的指代。在政治访谈中,当热门话题被谈及时,通常会有面子威胁行为,所以对于交际者来说,在较高程度的元语用意识的调控下,使用不定代词来代替特定的人名,可以对不同的听众产生不同言外之力,因此话语变得模模糊糊,面子也得以保留。
(2) King: What, Mr. Prime Minster, is the -how would you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ou and President Medvedev? There are some who say the statement goes that you are Batman and he’s Robin.
(http://transcripts.cnn.com/TRANSCRIPTS/1012/01/lkl.01.html)
(3) King: Are you angry at British Petroleum?
Obama: You know, I am furious at this entire situation, because this is an example of where somebody didn’t think through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actions.
(http://transcripts.cnn.com/TRANSCRIPTS/1001/03/lkl.01.html)
在例子2中,King使用 “some” 而不是某个人名,目的是让普京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评论这件事情上,而不是关注谁说了这句话;同时用 “some” 也保留了此人的消极面子。在例子3中,奥巴马用 “somebody” 代替BP(英国石油公司),因为他想中和对于BP的批评。作为美国总统,他应当充分考虑两国的形象和同盟关系,间接的指出实施者,保留的对方的面子。
C.模糊限制语
Lakoff[7](P458~508)把模糊限制语定义为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当交际者知道某一事物是无法明确判断和定义时,大脑中会出现较高的元语用意识,他们会把这种词汇添加物放到句子中,这样就不会因为妄下断论或未来的不可知而威胁到自己的面子。
模糊限制语一般分为变动型的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的模糊限制语,前者如“几乎”、“有点儿 ”、“可能”等,这类模糊限制语主要就话题的真实程度和涉及范围对话题内容做出修正;后者则不影响话题的内容,说话人主要是通过它们就话题内容做主观的测度或提出客观的依据等,如“据新闻报导”、“我猜想”等[8](P88)。无论哪一类模糊限制语,它们都有增强意义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反映出较高的元语用意识。
(4) Joe Biden: He is a new guy. He ran on two things. One, that we are not handling the economy well and health care. And so I think that’s part of the shtick.
(http://transcripts.cnn.com/TRANSCRIPTS/1011/18/lkl.01.html)
(5) Joe Biden: We are about halfway there. We spent about half of that so far.
(http://transcripts.cnn.com/TRANSCRIPTS/1011/18/lkl.01.html)
“part of” 和 “about” 都属于变动型模糊限制语。Joe Biden话语的真正意图是批评参议员Scott Brown,因为Scott Brown曾扬言新政府在当前就业形式中毫无建树。但Joe Biden作为公众人物,没有直接在访谈中指责Scott Brown,而是添加了模糊限制语 “part of”,是为了弱化指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对受话者显示尊重。例子5中连续使用两个 “about”,因为Joe Biden并不确定工作已完成到何种程度,所以在量词 “half” 前添加模糊限制语,以防止被纠错。
(6) Morgan: If you were still the British prime minister, would you be having pretty firm words with the Germans and saying come on, it’s time to step up.
Blair: Well, I think everyone is having that dialogue. But I also understand the dilemma Angela Merkel had. I mean she’s someone I know well. She’s a—I think a great and formidable politician.
(http://transcripts.cnn.com/TRANSCRIPTS/1207/25/pmt.01.html)
例子6中 “I think” 属于缓和性模糊限制语,用来强调这仅仅是个人观点。被采访者Blair已不是英国首相,因此他没有权利去决定国家大事;他在表达观点时,多次用了模糊限制语,来尽可能的推卸对他所说话语的责任。
2.语言标示在句子层面
元语用意识也会出现在句子上,主要体现在在间接回答,否定结构和被动式三个层面上。
A. 间接回答
Sandra Harris[9]曾提出当与其他的问题回答者相比较时,政治家会使用较高比例的间接回答。在政治访谈中,被采访者为了既给出合适的回答又同时保留面子,通常会有意的使语言变得模糊,而在这过程中,会有较高的元语用意识的参与。
(7) King: No matter what a poll says?
Obama: You know what, the truth of the matter is, is that given everything we’ve gone through, my poll numbers are doing all right.
(http://transcripts.cnn.com/TRANSCRIPTS/1001/03/lkl.01.html)
(8) Morgan: Could you win with her do you think?
Rice: -- I have—no—I do international politics.
(http://transcripts.cnn.com/TRANSCRIPTS/1101/19/pmt.01.html)
例子7当时的背景是奥巴马的选票数比较低,而King则询问奥巴马是否因此而感到沮丧。奥巴马以间接的回答方式,既使答案显得得体,也不至于使自己太过尴尬。他的意思是尽管选票数不高,但他已尽力去服务美国大众了,人们总会看到的。
而在例子13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Rice刚开始想回答 “I have no idea”, 但随后换成了间接回答。Morgan问Rice如果她是副总统候选人,是否可以竞争过Sarah Palin。但这只是一个假设,作为公众人物,不管回答是与否都会伤及对方或自己的面子,因此Rice用间接回答的方式巧妙地避开了敏感问题。
B. 否定结构
当回答问题时,否定结构的使用可以表达不同的真值条件,比如例9,Morgan询问如果美国采取军事手段,他是否会支持。Netanyahu则用否定句表达好几层意思,即有可能支持,有可能中立,但不会反对。因为以色列的经济军事是由美国帮助的,所以他不会公开反对美国的决定,但侵害他国领土主权是国际社会不允许的,因此Netanyahu选择否定句的形式达到交际目的。
(9) Morgan: If America decided to take military action, would you support that?
Netanyahu: Certainly wouldn’t be against it.
(http://transcripts.cnn.com/TRANSCRIPTS/1103/17/pmt.01.html)
C. 被动式
被动式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可以省略句子的施事者。在政治访谈中,交际者可以利用被动句,把观众的注意力放在句子本身的含义上,而不是谁做了这件事。比如例句10,根据具体的语境,可以得出实施者是美国政府。一方面,Ahmadinejad想批评美国政府对一些国家领土主权的侵犯;另一方面,作为伊朗总统,正在接受美国媒体的采访,他需要对美国政府和人民展示尊敬和友好的态度,因此被动式是一个绝好的方式让句子变得模模糊糊,产生不同的语用效应。
(10) Ahmadinejad: I like to ask you, if in a country someone’s rights are violated, they are oppressed, assuming that your assumption, your statement is correct, does that imply that they can go and occupy another land?
(http://transcripts.cnn.com/TRANSCRIPTS/1009/22/lkl.01.html)
四、元语用意识在政治访谈中的使用效应
元语用意识反映出交际者在作出语言选择时很强的交际意图,大多会在语言层面留下语言标示。从整体上来讲,这些语言标示一般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帮助确定语言形式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为听话人提供与当时的言语活动相关的一些反身信息[10]。元语用意识及其语言标示对语言使用过程中意义的生成与协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政治访谈中,交际双方为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并且这种受局限的交际环境,决定着采访者的任务是抛出话题,并从被采访者那里得到公众所想知道的信息;而被采访者的回答必须同时满足采访者和公众的需求。因此交际双方所产生的元语用意识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对于采访者来说,这种较高程度的元语用意识是为了控制话题走向及转移听众对其话语中敏感部分的注意力;而对于被采访者,这种元语用意识的产生是为了同时实现两个交际目标,即给予满意的答案和保持公众形象,因此,总结来说,这种元语用意识的产生在政治访谈中具有合适性、表面合作性和表面真实性的语用效应。
五、结语
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在交际者实现交际目标的过程中起着指导和调控作用,而且这种认知作用在语言结构层面都留下了明显的痕迹,这些语言痕迹则都属于元语用意识的语言标示。在政治访谈中,因为交际双方受到特定环境、身份等的影响,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在交流中,会产生较高程度的元语用意识,具体表现在词汇和和句子层面。但是元语用意识对语言的选择和调控并不是自发的或与生俱来的,是语言顺应的结果,是交际者顺应不同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的结果,因此对于日后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很有意义的。
[1]赵彦春. 认知词典学探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Hymes, D.. The Ethnography of Speaking. Ed. T. Gladwin & W. Sturtevant. N.p.: N.P., 1962.
[3]Versc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Esaiasson, P., & Moring, T.. Codes of Professionalism: Journalists versus Politicians in Finland and Sweden[J].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4,(9).
[5]Clayman, S. E.. News Interview Opening: Aspects of Sequential Organization[C]. Broadcast Talk. Ed. P. Scannell.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1.
[6]Thomas, Jenny.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95.
[7]Lakoff, G..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J].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1973,(2).
[8]何自然. 语用学探索[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
[9]Harris, Sandra. Evasive Action: How Politicians Respond to Questions in Political Interviews[C]. Broadcast Talk. Ed. P. Scannell.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1.
[10]吴亚欣. 语用含糊的元语用分析[J].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2,(1).
[责任编辑:吕 艳]
2016-09-11
2015年度枣庄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2015QN20)的阶段性成果。
张芸菲(1988-),女,山东枣庄人,枣庄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助教,硕士,主要从事语用学和话语分析研究。
H030
A
1004-7077(2016)06-00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