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艺术中公共空间的解读

2016-02-15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空间社会性

陈 炯



公共艺术中公共空间的解读

陈 炯

摘要:公共空间作为公共艺术结果的存在载体,对其多维度研判是研究公共艺术必修课之一。从对公共空间哲学意义的演进过程、不同历史时期存在型态以及物理性公共空间的解读有助于深刻理解其价值与意义。这种理解可以成为评价公共艺术优劣、甚至存在的一种标准。艺术家的个人创作很难界定艺术水准的好坏,而公共艺术则不同,其创作前提条件越多,则评价标准则越多。其动机是为“公共”、且大量使用各种公共资源,在创作、制作中更要慎重为之,那么在标准的建立上,作为公共资源的公共空间成为重要考量。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空间;哲学意义;物理空间;社会性

公共艺术是城市创新、城市文化的重要手段与形式。在营造美丽城市和挖掘自身文化特征的同时,也成为了人与社会、人与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凝聚纽带。公共空间作为公共艺术存在载体,对其研究与解读是公共艺术创作的先导工作。

一、哲学解读

(1)观念演进

东西方两个文明源头——中国与古希腊,均积累了关于空间的丰富理论。在我国最早提到时间和空间概念的是《管子》,其《宙合》篇中的“宙”即为时间、“合”即为空间。古希腊哲学家对于空间的认识是从“虚空”开始,认为“虚空”是存在的,为物质提供存存在的场所。牛顿在此基础上提出绝对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客观存在而独立于任何外界事物。笛卡尔则开启了空间的“主体——身体”的理解,重视主体或身体在空间中的感知与认识。以休谟、洛克为代表的哲学家承继了笛卡尔心灵比身体更为重要的观点,对感觉、知觉的重视在空间的思考上提供新的路径。康德进而认为空间不再是独立于人类认识之外客观对象,而应当作我们认识之中的感性直观形式。

然而在20世纪之前,空间并没有得到人文科学的广泛重视,时间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空间的社会学意义一直以来遭受到漠视和贬损,甚至马克思认为,空间作为生产场所、市场等物理环境出场,仅仅看到其自然属性——固定的、非辩证的、不动的,相反,时间则代表生命和辩证。20世纪以降,西方哲学家、思想家和社会学家开始关注空间的社会性:社会组织是空间组织的模型与翻版;社会的空间和空间的秩序、社会行动与空间特质等互为影响与作用的关系;社会与历史与空间互为解读的关系[1]。福柯认为空间是权力、知识等话语转化为实际权力的关键因素。空间形式总是社会形式,空间性就像时间性的向度一样,对社会理论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2)场所精神

18世纪以前,西方建筑文献中鲜见“空间”(space)这个词。中西方传统建筑中没有空间概念,“空间”的本质是场所,体现着人与自然、社会等复杂多重的场所关系,古希腊的雅典卫城和我国传统城市空间格局均能反映出这一特征,但被遮蔽不被视觉所见。

“建筑”与“空间”的结合是19世纪以后的事情。德国的哲学家、美学家和艺术评论家使用“空间”一词来讨论和评价建筑,“空间”由此与建筑相结合,并在20世纪的建筑舞台上成为主角。现代主义的建筑师都主张运用长、宽、高来理解和设计建筑空间,本质与物理空间一致。但是,现代建筑空间被理解为背景化的、量化的、几何实体化的客观存在,抽象掉了社会和人的生活情感,导致技术理性压倒价值理性,建筑与人的关系被异化。海德格尔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仅仅取建造的营建、制造之意来思考建筑,把建造作为手段来思考建筑的本质,而建造即栖居乃是人的生存方式这一重要的思想却被遮蔽和遗忘。唯科学和唯技术的实证主义立场,造成了从科学与技术的空间概念出发,仅考虑建筑空间营造。如此空间概念的建造必然导致丧失掉地点和场所,即丧失掉天、地、人、神的汇集,丧失掉人类栖居的场所精神。

二、公共空间

(1)什么是公共空间

通过现场实验后所得数据处理结果与实际开挖后结果以及地质勘查结果对比,对TGP 206A地质超前预报的准确性及其可靠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公共空间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2],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本质特性:①可达性,公共空间是所有人能合法进入的区域,是陌生人碰面的地方;②异质性,公共空间强调被不同人使用和容纳不同的活动内容的特征,即多元的社会元素共存和交融;③开放性,开放性的特质鼓励与培养大众积极参与意识与集体感;④功能性,为大众提供了某种活动的物理空间;⑤场所感,好的环境品质和场所氛围可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吸引力,对于居民的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具有一种长效的影响力,场所氛围则能够增加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2)公共空间的演进历程

在古希腊,公共建筑的出现同城邦的兴起是密切相连的,它的重要性与私人空间的次要地位,是同城邦的根本特征相一致的。公共空间并不仅仅是政治民主性的表现,反过来它又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政治生活的民主性。然而这一时期公共空间的服务对象不是城市所有的人,奴隶被排除在外[3]。古罗马人不再像古希腊人崇尚和追求智慧,而是看重现实的快乐,这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得到充分体现,公共浴场、宫殿、斗兽场等世俗建筑成为城市中心,神坛建筑逐渐居于次要的位置。公共空间的促进公民交流、辩论、实现公平的社会性功能退化为仅满足感官的物质性功能。罗马帝国倒塌之后,教堂因宗教力量的崛起而占据城市的核心位置,与周边的广场共同构成了城市公共活动的中心[2]。中世纪晚期,商品经济逐步繁荣,资本主义逐步萌芽、成长。城市里公共空间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多功能性;公共空间转变为城市政治权力、经济活动、宗教活动和市民生活的中心。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获得了极大的权力和自由,出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吸引投资、为资本家积累资本的工具,公共性逐步衰退。

我国封建社会早期公共空间缺乏,公共活动处于被压制和散乱分布的状态,没有完整的公共空间体系。在封建社会中后期,带有商业功能的街道成为了城市主要公共空间和市民交流的主要场所。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大院制盛行,传统街道公共性的衰落,新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纪念广场和集会广场;二是交通广场。

公共空间在上世纪末西方与中国城市都受到大力开发建设。在西方国家,大量工业化时代的码头、厂房、矿场因产业转型而被改造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园或文化广场。在城市中心,“商业步行街”几乎成为城市更新的“标准选项”。大尺度复合化商业体是开发者所偏好的共有空间。在中国由于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在新城开发中巨型商业综合体应运而生,对此类公共空间的建设同样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开始进行大量的广场、公园、商业步行街的兴建。诸多中国城市中心商业街的建造规模和开发力度已超过了西方。新型公共空间开发运动证明,在现代城市中,营造城市公共空间核心地位,是这个时代应对诸多城市和社会问题的一剂良药。城市公共空间的存在意义正是在于它能够把不同种族、年龄、阶层和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通过交往为人们在复杂的城市生活中形成更广泛层次的社会关系及重塑个人身份提供可能。

(3)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公共空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城市而言,公共空间在城市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社会而言,公共空间为市民间的相互交往创造了条件,具有了社会整合的功能,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和谐社会建设等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个人而言,相对于第一生活空间(居住空间)和第二生活空间(工作空间)而言,公共空间是第三生活空间。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在第一生活空间和第二生活空间逗留的时间会减少,公共空间的重要性愈发显著[4]。因此,公共空间标志着一个城市的发达程度、文明程度和民主程度。

(4)公共空间的危机

当前我国城公共空间正受到各种挑战,产生了公共空间危机:①由于汽车、现代科技及互联网的发展,个人机动性增加,居家就能获取各种政治资讯和社会信息,实体公共空间的重要性似乎已逐渐减弱。北京大学三角地的衰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②城市公共空间的政治化和官僚化。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蓬勃兴建主要源于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城市美学形象的冲动,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大行其道,导致了公共空间的异化现象。③城市公共空间的消费性和商业化。公共空间的场所受到资本深刻影响,公共空间日益被设计并包装成提供商业和服务体验的场所。购物中心、娱乐中心、主题乐园被快速复制,并且被不断地快速更新和重塑,以适应消费社会短暂易变的节奏。过度消费主义导致了公共空间的异化。

三、物理性公共空间解读

(1)按照空间特质划分

按照空间特质划分,城市意象的五要素是:边缘、路径、区域、节点、标志[5]。边缘是不同区域切换的界面;路径是城市的基本因素,其他因素多沿路线布局;区域是进入或走出的城市空间中紧贴大空间区域,是城市的控制性因素;节点是城市战略性地点,如广场、主要道路交汇点、重要起始点;标志则为易识别、对该区域控制性强的实体。

这种对城市抽象化的“篇”、“章”、“节”的概括,为公共艺术的空间设置提供了依据。反之,艺术作品也为其起到点睛之笔。边缘是过渡,从一“篇”到另一“篇”,从一“节”到另一“节”的要点,公共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意义转换完成。在路径上设置快速或慢速阅读的意义形象,以区别不同路径的视觉认知特点。区域是城市的篇章,表明方位的中心和区域的地标性质。节点是聚焦和构成区域空间的心理感情中心。正如古代中国城市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就是区域的标识和方位的告知。标志是城市的LOGO,是城市文化意象浓缩。这将是公共艺术打造城市形象的核心,也是城市文化资本转化参与当代社会生活的依据和财富。通过在此公共空间表达城市文化价值的多元性,公共艺术因此也愈发显得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实施空间视觉美学绘图的可能性、现实性及可操性。

(2)按照场所性质划分

第一类公共空间是象征政治与国家权力的公共场所,如政府办公大楼、城市轴线的中心广场、法院、检察院等。这类空间对公共艺术有着明确与直接的价值承载意义[6]。

第二类公共空间是体现国家及社会公共文化形象的场所,如美术馆、大剧院、博物馆、大学院校以及纯粹文化性的雕塑公园等。这类场所集中体现了特定时代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形象,同时对公共艺术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和公共性提出更高要求。这类空间的公共艺术的创作较之其他类空间更能体现公众审美水平,能够呈现多元文化的精神。

第三类公共空间是城市商业空间。这种空间的公共艺术主要以休闲、轻松、美化为主题,但创意、形式和体验的适宜会对提升这种空间的文化性质和对消费者的潜移默化的教益和调节心理压力起到重要作用。

第四类公共空间包括城市的街道、休闲广场、桥头、地铁站、火车站、机场等。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如步行街、辅道、以休闲为主的街区等,被称为慢性阅读空间,一般以细读和品鉴为主,重点是方位标识、地点区别、趣味营造。可通过公共艺术所划分出来的一定长度、起伏、连续、变化,激发美感和兴奋度。街道以这种艺术方式呈现、叙述生活中的故事,增加亲和力。第二类如城市入口、立交桥、高架桥、交通干道等,被称为快速游览空间。这类公共空间重视体量、轮廓与空间的关系,对于方位和空间具有标导识功能,风格要求简洁明确。

第五类公共空间是城市的各种主题性公园及其广场。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带有纪念性和文化性主题的广场或公园,这类公共空间大多以某伟人或某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带有明确的国家意识形态性质;第二类是带有休闲性和娱乐性的与大众日常生活相关的广场或公园。这类空间更加贴近生活,能够提高大众快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使大众在休闲和娱乐中得到美的感受。

第六类公共空间是社区或街区的公共绿地和休闲场所。这类公共空间中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更加趋于生活化,完美的形式,生动的形象,欢快的造型,使观者流连忘返,在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和人性关怀的同时,激发起观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以上空间几乎均涉及不同类型的广场。广场是城市居民交流空间,是教育宣传、礼仪活动的舞台。也是日常生活的见证者。其从空间形式上分类,有中心广场、封闭广场、组群广场、支配型广场、不定形广场等。从社会功能上划分,广场则可分为:文化广场,主要是体现历史情感、民俗情趣、宗教习俗和市民日常生活的广场;纪念广场,是因某一特定社会历史重大事件而来的广场;市政广场,是市政礼仪性、休闲娱乐、交往的公共空间,它联系城市历史和未来,注重文化气氛表达,体现美好城市形象,注重各阶层雅俗共赏趣味;游憩广场,是居住区、邻里和办公场所等,是满足安全活动并充满情趣的场所;商业广场,是整合商业功能环境、疏导人流、商业推广、交通便利、可达性强的场所;公共集散广场,主要是交通枢纽周边调节人流和车流、确立方位和方向感的场所,强调调节视觉感受。因此进行必要的细分,以辅助创作时对空间的理解。

四、社会公共空间解读

“空间地点”是一种独立于我们存在的介质,包括人类及其它生物根据自然法则存在于空间之中。这种空间既是个人身份认同感与社团归属感建立的前提,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联络的基础,是人们交往关系的形成场所。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悬置了所有意识的场所,可看成为真空意义的场所;另一方面是经过意义预设,具有人格特征的场所,因此具有神圣性或鲜明确定的价值倾向。社会学家安东尼·奥罗姆认为从社会学角度关于“空间地点”有四个方面:①一种个人身份认同感,说明“我们是谁”的感受;②一种社区感,即集体(或者家庭或者邻里人群)归属感;③一种过去和将来感(时间感),即向后或向前的地点感;④一种回家的归属感,即一种在家里的感觉[7]。

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和谐是城市最本质的特征,那么,当代城市公共空间构成特质应以此为目的与原则,我们必须向这个方向去努力,预设人的意义和人文的意义。当下城市空间重于从功能方面去预设空间,所构成的空间美学感受截然不同。从人与环境的关系来说,人们居于“空间”即“场所”,其文化联系,为我们的生命、生活内容的内化系统都注入了“场所”诸多元素。因此,“场所”具有生活行为中承载城市记忆和生命印记的社会学意义,生活才有了归属感和存在感的细节,空间也因此而成为充满生命特征的多维度意义。公共艺术的社会实践正是生成这样的“空间”,也是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

结 语

公共艺术的本质是“公共”,“艺术”是其重要表征。对于公共艺术的研究显然不能仅仅停留在各种艺术形式的层面,“公共”是核心,包含着对自然、政治、经济、历史、社会、城市等要素及其关系的探讨,为明晰公共艺术创作提供学理支持。公共空间作为公共艺术结果的存在载体,对其多维度研判是研究公共艺术必修课之一。从对公共空间哲学意义的演进过程、不同历史时期存在型态以及物理性公共空间的解读有助于深刻理解其价值与意义。这种理解可以成为评价公共艺术优劣、甚至存在的一种标准。艺术家的个人创作很难界定艺术水准的好坏,而公共艺术则不同,其创作前提条件越多,则评价标准则越多。其动机是为“公共”、且大量使用各种公共资源,在创作、制作中更要慎重为之,那么在标准的建立上,作为公共资源的公共空间成为重要考量。

参考文献:

[1]郑国.公共政策的空间性与城市空间政策体系[J].城市规划,2009(1).

[2]王旭,万艳华.人文主义的回归: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特性演变探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8).

[3]黄洋.希腊城邦的公共空间与政治文化[J].历史研究,2001(5).

[4]郑国.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科技园区空间规划[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6).

[5]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6]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7]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M].张华青,何俊志,孙嘉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周立波)

Interpretation of Public Space in Public Art

CHEN Jiong

Abstract:As the platform of the existence of public art,public space is one of the compulsory courses for studying public art with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It helps to have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public art to interpret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philosophical meaning of public space,forms of public spac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the physical features of public space. This kind of understanding can be a standard for judging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public art and even its existence. It is hard to identify the quality of art through artists'creational works whereas public art is different. There are more evaluation criteria with more prerequisites for its creation. The motive of public art is to provide various kinds of resources for the public. It needs to be carefully considered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and production. Thus,based on the criterion,public space as a kind of public resources becomes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consideration.

Key words:public art;public space;philosophical meaning;physicalspace;sociality

中图分类号:J120. 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02

作者简介:陈炯(1973— ),男,河南信阳人,艺术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公共艺术、景观建筑等方面研究。(北京100872)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公共空间社会性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论环艺设计中材料性质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