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后日本青年漫画的发展轨迹∗

2016-02-15章谛梦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章谛梦 李 珏



战后日本青年漫画的发展轨迹∗

章谛梦 李 珏

摘要:日本漫画自战后在手塚治虫的引领下迅速发展兴盛,日本漫画也从轻松娱乐的儿童读物发展成为适合所有年龄读者的各种叙事故事。其中最典型的以成年人为读者对象的则是青年漫画。通过梳理日本青年漫画发展的历史脉络,可知晓战后日本青年漫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勾勒出战后日本青年漫画较为完整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战后;日本青年漫画;发展轨迹

∗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日本战后青年漫画研究”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CF117)

一、引言

日本漫画①本文所指的漫画专指现代故事漫画。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敲开中国的大门后,由于引进模式②最初日本漫画的引入,是伴随着国内改革开放与中日文化技术交流的相关政策而与其他产品一起引进的。比如《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的版权是随着CASIO、日立等电子产品免费投放版权给予我国的。在以实体书形式投放市场的过程中,这些作品被重新仿绘成了当时国内坊间较为流行的64开大小的连环画模式。而连环画俗称“小人书”,常年被认为是面向孩童的书籍,也因此对日本漫画在中国的市场对象有了初步的定位。等原因,在国内一直被许多人认为是儿童读物,甚至时至今日,在国内动漫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情况下,仍然有不少读者认为漫画是“小孩子和学生的读物”,漫画也经常被扣上“低龄”、“幼稚”等等的帽子。而事实上,漫画,尤其是日本漫画,早已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面向不同年龄层的作品,并演化成不同的类型。而这其中最典型的以成年人为读者对象的漫画类型,非“青年漫画”莫属。日本青年漫画在战后发展较为迅速,内容、形式逐渐多元化,在日本乃至世界漫画市场上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青年漫画的定义及其特点

青年漫画在国内还没有一个非常准确并且公认的定义,在维基词典里面的解释为“以18~25岁的青年男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漫画”[1]。而事实上,青年漫画并非只是青年男人的专利,许多青年漫画的读者群都是不分性别的,同时,青年漫画的读者年龄层也不仅仅只局限在18~25岁这个区间,许多30岁甚至40岁以上的中年读者也是青年漫画的受众群。此外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青年漫画是国内的一种特殊的称谓,原型对应的是日本漫画杂志分类中的“大人漫画”(日语为“大人コミック”),就面向的主要受众人群来说,其实应该叫成年漫画,不过在国内“成年漫画”容易被人理解成色情漫画(在日本“成年漫画”一词也确实含有“色情漫画”之意),所以就叫改叫青年漫画了。但总的来说,青年漫画普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从青年人角度出发,受众群体以青年人为主,也包括一定数量的中老年读者;二、少年、少女漫画往往因为读者群年龄的原因,作品内容在创作上止步于一定的程度,而青年漫画更加有深度和思想性,对于情节更加深入,所以有不少青年漫画有一定内涵意义,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三、题材贴近青年人所关注的领域,相对而言现实题材较多,部分作品尺度较大,包含一定的情色、宗教、政治、暴力等内容。

三、战后日本青年漫画的发展阶段

1.萌芽期(战后~1950年代末期)

日本漫画并不是战后才开始出现的,也不是在战后这一时间点摇身一变成了新型的表现形式。确切的说,以1945年(昭和二十年)的战败为分界线,在战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战前漫画的出版形态和表现形式等依然被原样的继承了下来,但同时又与新形式的漫画进行融合,最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漫画形态(即俗称的“故事漫画”)并大放异彩。

战后初期的漫画类型主要还是集中在儿童漫画这一领域,许多儿童漫画杂志纷纷创刊,但由于当时纸张缺乏,儿童漫画杂志往往都是薄薄的一本,同时由于这些儿童漫画杂志的作者群主要是画战前旧式漫画的作家,他们所画的漫画无法跟上战后这一新的时代,[2]导致当时的儿童漫画杂志大多非常短命。

与之相对应的是,当时的“赤本漫画”却大受欢迎。所谓的“赤本漫画”,就是印刷在劣质纸张上的漫画单行本,它不是由中央的大出版社出版的,而主要是由临时成立的小出版社所发行的出版物。[2]赤本漫画的封面和内容新颖刺激,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在赤本漫画的发展过程中,有一部作品无疑是划时代的,那就是手塚治虫的《新宝岛》(原作&构思:酒井七马,1947年4月,育英出版),这部作品由于其迪斯尼式的画风,电影蒙太奇式的构图和分镜,受到了当时很多儿童的欢迎,卖出了40万部(实际可能高达85万部)。在这部作品的引领下,战后新型漫画便逐渐流行起来。

当时的赤本漫画中已经出现了一些“青年向意识”的镜头,例如裸露身体和暴力分镜,但真正直接促使青年漫画走上历史舞台的,则是在赤本漫画没落后随之发展起来的贷本漫画。贷本漫画是专门为在租书店而制作的漫画,租书店当然不是战后才有,日本从江户时代开始就有租书店出现了,但贷本漫画大量出现在租书店则是在50年代开始的。贷本漫画的读者群有相当一部分是当时日本战后复兴期的劳苦青年,这些青年人数众多(当时日本的大学升学率约为50%),中学毕业后就踏上工作岗位。[3]这些青年平时工作十分辛苦,且收入微薄,业余的娱乐活动较为缺乏,此时去贷本屋以较为廉价的费用(每日5-10日元)租借漫画来阅读,成了这些青年主要的业余娱乐方式。正因如此,贷本漫画作品的意识也多以迎和青年为主。此外,战后常年阅读新型漫画并对此形成相当程度喜爱和依赖的读者层,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开始对漫画作品本身的适应年龄范围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随着漫画产业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漫画家们也有想要画一些不一样东西的想法。

2.剧画时期(1960年代)

伴随着贷本漫画而出现的就是对青年漫画发展具有历史意义的“剧画”。“剧画”顾名思义,就是以剧集形式来表现的漫画,其本身是相对于“漫画”而言的。但是在经历了历史的洪流之后,最终还是被吞并为“漫画”一词的一部分。剧画的出现,颠覆了许多人对于漫画的认知,同时它也是真正意义上青年漫画发展的起点。贷本漫画在60年代电视的出现以及社会舆论的批判影响下急速衰退,当时许多年轻的贷本漫画家们不甘心被市场抛弃,他们怀抱着对艺术的追求和开拓市场的野心,想以更新颖的绘画技巧和更刺激的故事内容来开创漫画的新时代。在剧画出现之前,漫画的“漫”字普遍被理解为幽默、滑稽、讽刺等涵盖笑元素的字义,这也是那个时代看新闻的大人和看漫画的儿童的共识。但是年轻的贷本漫画家们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漫画作品不能局限于那些令人发笑的作品,漫画也不仅仅只能画给儿童看。于是,他们回避了“漫”字,提出了“剧画”的概念,创作了大量面向青年的作品,将人类心理、恋爱、犯罪、社会问题做深层次和真实的描绘。

最初提出“剧画”这一概念的是辰巳嘉裕①在本文撰写的过程中,2015年3月,辰巳先生刚刚去世。日本漫画界因其历史功绩对其作了盛大的悼唁活动。(辰巳ヨシヒロ),他在1958年出版的著名贷本杂志《街》上提出了剧画概念。[3]随后在1959年,他联合另外七名青年贷本漫画家组织成立了剧画工房②剧画工房的八个成员为辰巳嘉裕(辰巳ヨシヒロ)、齋藤隆夫(さいとう·たかを)、松本正彥(松本正彦)、佐藤雅旦(佐藤まさあき)、石川文康(石川フミヤス)、櫻井昌一(桜井昌一)、山森進(山森ススム)和K·元美津(K·元美津),还有模有样的发表了《剧画宣言》。由于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正好是手塚治虫的创作停滞时期,所以作为代替手塚故事漫画的表现形式,剧画一下子受到了关注。剧画的创立虽然给当时的漫画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其过于写实的画风和剧情在其发展初期也遭到了一些社会上的批评,以当时非常著名的两部剧画作品——白土三平的《忍者武艺帐》和平田弘史的《血不倒翁剑法》为例,这两部作品由于充斥了许多残酷血腥的描写而受到了许多批评,虽然放在现在来看不会觉得有很严重的问题,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无疑是许多人特别是家长们所不能容忍的。

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非议,但毋庸置疑的是,剧画的出现,以及当时漫画周刊的创刊,彻底改变了日本漫画界之前手塚治虫为首的常盘庄系③常盘庄系指的是先后曾在日本东京丰岛区椎名町5丁目2253号居住过的漫画家们的总称。最初是手塚治虫作为漫画家在东京租住的房子,不过他很快搬走,但慕名而来的年轻漫画家们如寺田广夫、石森章太郎、赤冢不二夫、藤子·F·不二雄、藤子不二雄Ⓐ、水野英子、铃木伸一、森安直哉、横田徳男都把这个地方当做了圣地,来到东京后也先后入住了这里,并且成立了“新漫画党”等对日本漫画产生重大影响的组织。这些漫画家成为了战后日本漫画的开拓者,是为日本漫画奠基并发扬光大做出卓越贡献的一群人。一枝独秀的局面,开创了日本漫画的新时代。剧画更是引领了青年漫画的发展,为日后青年漫画逐渐成熟奠定了基础。

3.青年杂志时期(1970年代)

1959年,战后日本漫画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少年漫画杂志《周刊少年Magazine(週刊少年マガジン)》与《周刊少年Sunday(週刊少年サンデー)》相继创刊,标志着周刊杂志时代的来临。随着这些少年漫画杂志读者年龄的增长,青年漫画杂志(后简称“青年杂志”)周刊、双周刊也开始由大型主流出版社推出。相对于日渐萎缩的贷本市场,贷本漫画家、剧画家以更旺盛的精力转战周刊杂志这个新舞台。青年杂志从60年中期开始陆续诞生,比较著名的有GARO(1964年)、Comic Magazine(1966年)、Big Comic(1968年)等。到了70年代,又新诞生了《月刊Lead Comic》(1971年)、《Big Comic·Original号》等杂志。随着60年代末日本迎来了空前的漫画热潮,在整个70年代,青年漫画杂志发展迅猛,读者数量急剧攀升(当然这也和“团块世代”④“团块世代”又被称为“高出生率的一代”,是指日本在1940年代后半期出生的一代人,是日本二战后出现的第一次婴儿潮人口。正好处于青年阶段有一定关系)。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对于当时的漫画青年们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有这样两本青年杂志——1964年青林堂出版的《GARO》和1967年虫PRO商事出版的《COM》。《GARO》主打白土三平的《卡姆依传》等作品,以高度经济成长期的时代特色为主旨,推出了艺术特色浓厚的各种作品。《COM》则是以手塚治虫《火鸟》为主打,并开设了大量新人投稿栏目,后来诸多知名漫画家都是因为在此投稿而就此登上历史舞台。不论《GARO》还是《COM》,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表现,并以多彩的方式呈现漫画内容,而这些特点后期逐渐成为青年漫画的特色之一,因此可以说这两本青年杂志对于青年漫画的发展影响深远。[3]

随着70年代青年杂志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当时日趋衰弱的电影界也盯上了漫画,不断将剧画和青年漫画作品拍成电影。比如东宝出品的《带子雄狼》、《影子猎人》,东映出品的《蝎子》、《恶人》,松竹出品的《同居时代》、《花圃殉情》等。[2]可以说当时整个日本社会都弥漫着漫画的气息,不管是普通民众还是知识分子,大家都在热烈的谈论漫画。

4.多元化时期(1980年代)

70年代末,针对少年杂志与青年杂志中间的读者群,出现了许多“YOUNG”系列杂志,如Young Jump、Young Magazine、Big Comic Special等。这些杂志逐渐崭露头角,预示着日本漫画的发展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

80年代后,青年漫画的发展也随之多元化,许多不受条条框框约束的新型漫画于80年代初开始发表。比如大友克洋的AKIRA(1982年起刊登于Young Magazine)作为一部科幻作品加入了深邃的世界观;弘兼宪史的《课长岛耕作》(1983年起刊登于《Comic Morning》)则讲述了一个电器企业职员的恋爱和事业成长的故事,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雁屋哲原作、花咲昭作画的《美味大挑战》(1983年起刊登于《Big Comic Sprits》)等料理漫画也大量出现。可以说一时间青年漫画百花齐放,而且读者的反响都比较好。

此外,80年代起,青年杂志开始出现细分化,例如以科学幻想作品为主打的SF(科幻)杂志WINGS(1982年创刊),以漫画美少女为主打的杂志《漫画ブリッコ》(1982年创刊),以及以恐怖漫画为主打的杂志《月刊Halloween》和Horror House(1986年创刊)等,甚至还出现了《YOU》(1982年创刊)和Judy(1983年创刊)等专门针对女性读者的青年杂志。不论是美食料理漫画,科幻漫画,或是时代剧,种类繁多的漫画,让读者乐此不彼,也让青年漫画的社会认知度得到了进一步加深。

5.成熟期(1990年代至今)

进入90年代,整个动漫产业发展迅猛,日本的动画片和漫画在整个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说在当时成为了日本文化外交的“名片”,弘兼宪史的《课长岛耕作》还被日本外务省选为送给外宾了解日本社会文化的读物。青年漫画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也进一步成熟,类型多样的青年漫画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部分青年漫画出现了长期的连载,如浦泽直树的MONSTER(1994年起刊登于Big Comic Sprits),重野秀一的《头文字D》(1995年起刊登于Young Magazine),吉川英治原作,井上雄彦绘画的《浪客行》(1998年起刊登于Morning)等。[3]

此外,青年漫画在20世纪九十年代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许多其他国家尤其是欧美漫画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具有欧美风格的青年漫画作品,如井上三太的TOKYO TRIBE(1993年JICC出版局出版)和松本大洋的《恶童》(1993年起刊登于Big Comic Sprits)等。同时,日本青年漫画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许多青年漫画作品也纷纷被翻译成各种语言而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了解。

在多元化时期之后,青年漫画领域人才辈出,新人作者的作品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但是老牌漫画家们并未因为新人的辈出而被拍死在沙滩上,他们反而在漫画这一岗位上像其他任何一个勤勤恳恳的日本人一样,继续努力地工作下去。手塚治虫在剧画崛起后便不断改变画风,扬长避短,不失手塚风格又迎合了新读者的要求,因此不但画出了MW(毒气风暴)、《蚂蚁与巨人》、《奇子》那样的峰回路转、令人窒息、适合青年人的剧画风格作品,更是画出了诸多大气磅礴诸如《三个阿道夫》、《佛陀》等大河作品,用关川夏央《少爷的时代》结尾形容夏目漱石的话来说:时代造就了手塚,手塚超越了时代。虽然漫画之神手塚治虫在60岁时候已因胃癌过世,但继承了他的遗志的那一批漫画家们,如藤子·F·不二雄、石森章太郎、横山光辉等,纷纷在自己60、70岁乃至80岁高龄仍在画着漫画。虽然在今天,他们已经一个个先后离开了我们,但仍然有着像藤子不二雄Ⓐ、松本零士、千叶彻弥、水木茂这样的已经成为了日本漫画史上的活化石一般的人物在笔耕不辍着。他们晚年创作的作品,尤其是回忆录一类的的作品,比如藤子不二雄Ⓐ半自传性质的回忆三部曲:《少年时代》、《漫画道》、《倾注了爱》,以及千叶彻弥在种种作品中对中国东北的生活的回忆等,有着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针对的读者群,也是真心喜爱漫画的年轻人。而松本零士等人在画漫画的同时,也化身为珍稀漫画的收藏家和评论者,使漫画真正成为了一门有着历史厚重感的艺术形式,并被不断传承下去。

四、期刊杂志引领下的青年漫画

如上文所述的那样,青年漫画是随着读者年龄层和漫画家年龄层增长而形成新的漫画市场这一情况下应运而生的。这些作品在正式单行本化之前,都需要在漫画杂志这一土壤上进行孕育。其中一些漫画虽然内容形式上都是青年漫画的范畴,但它们刊登的杂志却并非是面对青年读者的。较为典型的是白泉社的BERSEAK(烙印战士),虽然本身是赤裸裸的青年漫画,刊登的杂志却是少女向漫画杂志。不过还是有众多以青年漫画为主打、读者层明确,甚至还吸引其他阶层漫画读者来阅读的杂志存在的,比较典型的是讲谈社旗下的两本著名青年漫画杂志MORNING和AFTERNOON。前者为1982年创刊的双周刊,并在1986年转为周刊。同期的1986年,以月刊形式推出的后者也随之创刊。前者以名家的青年漫画创作为刊登内容,后者则注重挖掘有志于创作青年漫画的新人漫画家,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从而成为现役青年漫画创作中最重要的两本杂志。

《MORNING》创刊时的作者,囊括了千叶彻弥、川崎升、永井豪、水岛新司、本宫宏志、能條纯一、池上辽一、六田登等讲谈社旗下其他漫画杂志的当红漫画家。此后弘兼宪史等常驻作家大受欢迎,稳定了杂志的销量。在MORNING创刊30多年的历史中,诞生了无数的名作,比如冬目景的《黑铁》,菅原雅雪的《晓星记》,田中政志的《小恐龙阿贡》,谷口治郎的《地球冰解纪事》,佐藤秀峰的SAY HELLO TO BLACK JACK等。此外MORNING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不论国籍,唯才是用的刊载理念,台湾漫画家郑问初次登陆日本的作品《始皇》和《东周英雄传》,以及韩国漫画家梁庆一的《苍天航路》等也是在MORNING上刊载的。

长期高水准的连载阵容,使得MORNING赢得了业界的关注和读者的好评。目前仍在连载的《宇宙兄弟》、《冷灯的鬼彻》、《神之水滴》、《会长岛耕作》、《战国鬼才传》等作品更是勇夺各种不限出版社的漫画大赏。由于MORNING在业内享有较高的声誉,当诸多漫画家想转型画不同类型的漫画时,往往就会选择投稿至MORNING。比如井上雄彦的《浪客行》、浦泽直树的《蝙蝠比利》、藤田和日郎的《黑博物馆》等。上述漫画家都已在他社成名已久,其中井上雄彦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国宝级漫画家。如此著名的漫画家都愿意到MORNING杂志刊登自己的主打新作,由此可见这本杂志的地位与口碑。

另外一本兄弟杂志AFTERNOON是一本月刊。创刊于1986年的它,在青年漫画界也有着相当高的地位。这本漫画杂志的审才标准,是注重漫画作品本身的水准,并不在乎作者是否著名。创刊时的作者群除了藤岛康介名声在外,其他作者当时大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此外,杂志从1994年起还出版了一本名为《四季赏》的副刊,顾名思义,每个季度会推出一本,内容则是编辑部挖掘到的新人的投稿。新人作者如果在《四季赏》中立足并得到良好的评价,其漫画就会以连载的形式登陆AFTERNOON正刊。

AFTERNOON创刊近30年来同样诞生了相当数量的知名作品。除了台柱作品藤岛康介的《幸运女神》以外,还有如岩明均的《寄生兽》、《历史之眼》,汤尼狱奇的《岸和田博士和他的爱情》,坂口尚的《一休和尚》,恒野内成美的《药师寺凉子怪奇事件簿》,沙村广明的《无限之住人》,高桥努的《地雷震》,赤名修的《勇午》,贰瓶勉的BLAME!,木尾士目的《现视研》,漆原友纪的《虫师》,幸村诚的《海盗战记》,安彦良和的《天之血脉》等,个个都是青年漫画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作品。相对于走高冷现实路线的MORNING,AFTERNOON更注重在漫画作品中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

五、海外输出市场

日本青年漫画对亚洲地区以及欧美国家的输出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亚洲的港澳台地区早在上世纪70年代起便有大量翻版(盗版)日本青年漫画流通于市场。其中影响较大的如望月三起也、池上辽一和永安巧等漫画家的作品,这些作品直接影响了香港本土漫画的创作风向。现行的香港漫画家两大流派,黄玉郎派与马荣成派,尤其后者的风格形成期人物造型明显模仿了永安巧等作者的作品。后起之秀许景琛的诸多人物创作,尤其是面部造型,也借鉴了池上辽一的风格。而这些被借鉴的日本漫画家的作品大多是属于青年漫画领域的。

20世纪90年代起,正版日本漫画开始登陆香港和台湾市场。日本的许多大型出版社对香港和台湾市场非常的重视,先后将本社的诸多镇社之宝和精华作品授权给当地出版商。这其中包括蜚声国际的AKIRA(亚基拉),以及被誉为日本漫画宝库的《手塚治虫全集》等。香港的自由人出版社更是眼光独到的引进了叶精作、小池一夫等知名漫画家的青年漫画作品,如《实验人形》、《带子雄狼》等。而市场的认同与良好反馈,也换来了更多成熟的日本青年漫画同步引进港台地区。井上雄彦等大热漫画家也曾因青年漫画的创作被邀请出席在港台举办的漫画节活动。台湾的出版社还专门对引进出版的漫画进行了分类,如东立出版社出版的漫画中就有“青年漫画”这一专门的系列,该系列曾陆续出版过村上纪香的《龙》、岩明均的《历史之眼》等诸多著名的青年漫画作品,并受到了相应读者群的欢迎。

欧美方面,先是以迎合西方人口味的青年漫画为输出的重点,主要代表作品有《攻壳机动队》、AKIRA(亚基拉)等以动画带动漫画引进的作品。随后,以日本风为主的小岛刚夕、谷口治郎的许多作品也陆续在欧美国家出版,同样受到漫画读者和评论家的好评,这也验证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日本漫画的蓬勃发展与多元化,深受世界市场的认同,一度成为日本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作为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中国大陆曾经在2000年引进过《源氏物语》这部日本国宝级漫画,此前也引进过《小恐龙阿贡》等少量全年龄向的作品。之后《头文字D》的引进,可以算是青年漫画在中国大陆出版的一次尝试,但大陆版因援助交际等敏感问题在作品中的部分画面上进行了特殊处理,最终也仅仅出到第32卷便无疾而终。近年来伴随着《龙珠》等经典作品的授权引进,少年漫画市场逐步扩大,形成了相对良好的产业链氛围,但青年漫画相较之下仍是裹步不前。仅有《深夜食堂》这样相对平和的青年漫画授权引进,且同样对部分内容进行了改动。

六、总结

日本青年漫画经过战后6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体系,不同题材内容的漫画都有一定量的读者群在支撑着其不断发展,同时其国际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正如美国漫画家Paul Pope所说的,“世界漫画——这就是日本人的奋斗目标”。[4]当然,日本青年漫画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发展过程本身也具有日本这个国家自身的特点。青年漫画这一漫画类型是否值得我们拿来借鉴,是否值得在国内发展相应的创作内容和体系,出于国情和创作空间等诸多制肘的考虑,仍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值得探讨的话题。但不妨将日本青年漫画的发展作为前车之鉴,供国内有识之士参考。

参考文献:

[1]维基词典.青年漫画[EB/ OL]. https:/ / zh. wiktionary. org/ wiki/青年漫画,2012. 5

[2]竹内长武.战后漫画50年史[M].李斌,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夏目房之介,竹内オサム.マンガ学入門[M].ミネルヴァ書房,2009.

[4]格拉维特(Gravett,P.).日本漫画60年[M].周彦,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

(责任编辑:李 宁)

Evolvement of Post-war Japanese Seinen Manga

ZHANG Dimeng,LI Jue

Abstract:Inspired by the genius works of Osamu Tezuka,Japanese manga prospered at an amazing pace after World War II. Not any more an easy entertainment for children,it evolved into various narratives to cater for the taste of readers of all ages. Seinen manga,or manga for young men,happens to be a typical genre targeting at adults. By sorting out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st-war Japanese seinen manga,characteristics at different stages are revealed and thus sketches a whole picture of its evolvement.

Key words:post-war;Japanese seinen manga;evolvement

中图分类号:J23 G131. 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21

作者简介:章谛梦(1983— ),男,浙江慈溪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动漫产业与文化研究;李珏(1980— ),女,浙江嘉兴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日语语言文学与日本文化研究。(杭州31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