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中医药期刊的办刊特色及启示
2016-02-15鲍良红
■鲍良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省南京市仙林大道138号 210023
1 引言
中医药期刊是民国文献的重要分支,无论在期刊数量,还是在出版方式、编辑发行模式等方面均走在了时代前列。陆渊雷曾评价说:“中医界每事落人后,独于出版杂志差可比踪欧美”[1]。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期刊品类丰富,从办刊者看,主要为中医社团、中医学校和医家个人。从刊期看,有周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年刊、不定期刊等。有出版一期即停刊者,亦有持续至今且在业界仍有广泛影响者。从刊物主要内容看,大体可分为综合性期刊、学术性期刊、科普性期刊三种类型[2]。据《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记载,1908—1949年创办的中医药期刊目前尚存260余种[3]。1920—1937年,是中医药期刊出版的活跃期,其中十之七八分布在彼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广州等地,尤以上海最为集中。
民国中医药期刊不仅在中医发展史和教育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也为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史及科技期刊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文献资料。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起步较早的地区主要有上海、江苏、广东、北京、福建等,但各地区之间的研究队伍、研究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目前上海是民国中医药期刊研究能力最强、成果最多的地区[4]。已有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区域性民国中医药期刊的文献整理与研究[5-6]、中西医论争及中西医汇通等领域[7-9],偶有涉及单本期刊编辑特色的内容[10-11],而综论期刊特色的研究较为鲜见,除段逸山先生曾专文探讨刊名寓意、期刊语言风格外[12],未见更多报道。本文以1912—1949年间全国各地出版的具有代表性或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期刊为研究对象(《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史杂志》刊载中西医学内容,故亦予以关注),从期刊从业者的视角,对办刊理念和模式、办刊者的特质及其对期刊事业的开拓和发展等方面进行考察,梳理出一些共性特征:期刊创办者或主持人及核心作者多为业界名家,为期刊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注重期刊的特色塑造,对期刊策划独具匠心;识见卓远,重视中外学术交流;刊学相辅、刊书联动,最大化利用期刊资源。当今中医药期刊乃至科技期刊可从中汲取经验,提升办刊质量,促进期刊发展。
2 资源优渥,业界名家办刊撰稿
当代中医药期刊的主办、主管者为政府机构、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主编多为行政主管。民国中医药期刊与此不同,其质量上乘、影响广泛者有不少为中医药界知名人士个人创办,或主办方虽为中医社团或学校,但负责人、主编仍是中医药界名流。不论是经济文化发达的上海、江苏、浙江、北京,还是内陆省份山西,南部沿海的福建、广州,乃至地处偏远的贵州,大多如此。限于篇幅,且从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中医药期刊来管窥这一共性特征。
《中医世界》1929年(民国十八年)创刊于上海,共出版12卷67期。该刊第1卷第1期版权页下半栏印有“主编者:秦伯未、方公溥;撰述者:国内名医”。上半栏则列出“特约撰述者姓氏”:有章太炎、夏应堂、丁福保、谢利恒、丁仲英、张锡纯、裘吉生、许半龙、丁济万、蒋文芳、张山雷、张赞臣、王一仁等二十八位中医界名流。主编秦伯未是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也是最早开办中医函授教育的创始人之一。该刊从主编到撰稿人,在中医界都颇具影响力,出版后广受褒赞,被誉为“近代出版界之牛耳”[13]。
《北京医药月刊》创刊于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由“北京四小名医”之一的董德懋创办。董德懋受业于施今墨,得其真传。该刊系董氏独资创办,并自任主编。创刊之初,即得到其师及同门好友的鼎力相助,施今墨任医学顾问,曹颖甫、陆渊雷、章次公、时逸人等中医界名家为特约撰稿人。《北京医药月刊》是北京创刊较早的杂志之一,也是北京乃至全国最具特色的中医药杂志,《北京中医》即以该杂志为基础发展而来。
《三三医报》1923年(民国十二年)由裘吉生创办于杭州,裘氏自任主编。裘吉生在中医界享有盛誉,曾创办《绍兴医药学报》。1923年裘吉生迁居杭州后,成立了“三三医社”,并出版发行《三三医报》[14]。该刊主要撰稿人多为当时各地中医界的领军人物,有张锡纯、沈仲圭、俞鉴泉、时逸人、张山雷等。
《苏州国医杂志》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创刊于江苏苏州,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停刊,共出版12期。主办者王慎轩、唐慎坊。王慎轩是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胡萧梧、王南山、叶橘泉、顾福如、张赞臣、朱振声、杨志一、章太炎、于无言等一大批著名医家为该刊特约撰稿人。《苏州国医杂志》在民国江苏中医药期刊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中医教育、中医学术研究等方面颇有成就。
《杏林医学月报》1929年(民国十八年)创刊于广州,共出版101期。该刊主编是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今广州中医药大学前身)首届毕业生、当地名医江堃。核心作者有广东省内外乃至港澳地区的知名医家,如陈应期、李健颐、李秋铭(香港)、张锡纯等[15]。陈氏为广东翁源著名医家,是《杏林医学月报》《医林一谔》及《健康医报》的赞助人。张锡纯为清末民初名医,在该刊发表药物论辨、临床经验为主的论文32篇[16]。《杏林医学月报》是民国时期广东地区出版时间较长、出版期数最多、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医药期刊。
《医学杂志》1921年(民国十年)创刊于山西太原,共发行95期。杨百城、时逸人先后任编辑室主任,杨、时二人是著名中西医汇通医家。民初著名医家丁福保、周小农、张锡纯、张山雷、裘吉生、陈邦贤、葛阴春等近百人为该刊名誉理事[17]。杨百城、时逸人、张锡纯、沈仲圭、周小农、张山雷等诸名家为该刊撰稿。《医学杂志》是民国时期创办时间较早、发行范围较广且发行时间较长的中医药期刊之一,为“中国北方唯一富有建设性的医学刊物”[18]“中国北方国医药界最切实用之刊物”[19]。
《现代医药月刊》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创办于福建省福清县,主编为当代中医学家俞慎初。该刊在福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主要得益于俞氏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教育背景,这使他在办刊过程中得到了众多中医界名士的支持,资深者有秦伯未、周小农、钱增同等,新生力量如时逸人、温敬修等,都积极为该刊撰稿,俞慎初本人也是该刊“医药学说”栏目的主要撰稿人。
《药学季刊》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创刊于贵州安顺,是我国近现代药学的代表性学术期刊。该刊编者均为我国药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专家,专职编辑楼之岑,是著名的生药学家和药学教育家,建国后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首批院士。李承祜、陈新谦、张鹏翀、林公际等一批药学界知名科学家、药学教育先驱在该刊发表了大量优秀学术成果,使该刊在药学界“盛名远播,长久享誉”[20]。
名家办刊的优势与影响力不言而喻,其在业界的权威性、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期刊集聚了人脉,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业内名家相互支持,资源共享,使期刊能长期拥有稳定的优秀作者队伍,保证了期刊的学术品质。因此名家主办的期刊即使在民国多事之秋也普遍能如期出版,且刊物持续时间较长,具有较深远的影响。
3 匠心独运,精心谋虑期刊策划
3.1 策划专刊专号,强化期刊特色
民国中医药期刊每每通过策划专刊专号,对重要选题进行集中深入探讨,打造期刊个性化形象。如《中医世界》先后共出版“阴阳五行讨论号”“仲景学说讨论号”“皇汉医学专号”“妇女病讨论号”“儿科病讨论号”“药物讨论号”等10期专刊专号。“阴阳五行讨论号”为第1卷第1期首发,因为阴阳五行是“最足使人迷蒙,而亦最足使人攻诋者”,因此欲探讨中医学术,首先须厘清阴阳五行。《神州国医学报》1934年至1936年连续3年发行“三·一七”纪念特刊,“一则纪念民国十八年三月十七日,全国医药界一致奋起联合御侮的已往精神,二则不忘政府于民国二十年三月十七日创设中央国医馆的成立”[21]。值得一提的是《医界春秋》第34期策划的“中医药界奋斗号”,它迅速、全面地报道了“废止中医案”的发生及中医界反对“废止中医案”的过程,营造了深广的舆论声势,引导中医界人士奋起抗争并最终迫使国民政府撤销原案,在中医学史和科技期刊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专刊专号强化了期刊特色和学术理论倾向,成功塑造了期刊个性化形象,对彰显期刊价值、提高期刊影响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2 策划征文活动,获取优质稿源
策划主题征文也是民国中医药期刊的办刊特色之一。山西太原刊行的《医学杂志》开设“星期征稿选刊”“针灸征集讨论会治法选刊”栏目,刊登所征优秀稿件。初为每两周征稿一次,后因征文时间过于紧促,遂改为每两月一次,“自民国二十四年二月份起,延长征文期限,扩大征文范围,本会此次规定每两月征文一次,……每次征文题目共计八则”[22],并对优秀论文予以奖励。该刊征文方式灵活,限题征文与自主选题相结合。第82期之后,又累计发起160多次[23]限题征文,征集的优秀论文在“征文选载”栏目次第刊出,保证了稿源质量,提升了期刊的学术水平。
出版于上海的《现代中医》先后组织了12次主题征文活动,涉及中医经典理论、中医发展前景、重大疫病防治等诸多领域。征文活动得到众多知名医家的积极响应,该刊先后选登全国各地名家应征文稿四十余篇[24]。
征文活动拉近了期刊与读者、作者的距离,提高了期刊的亲和力和社会影响力。
3.3 刊载名家题词、真迹,助力期刊宣传
民国中医药期刊在期刊的宣传策划方面匠心独运,如以名医处方真迹、书画作品、名著书影等作为卷首插图,《中医世界》第1卷第4期即刊有日本著名汉医玄医氏所著《难经注疏》书影、第6期刊载清代名医赵海仙之方案及日记真迹,第2卷第9期刊有秦伯未所绘山水立轴、第11期载有清代名医何鸿舫处方真迹、第12期刊有清代名医秦又词纨扇真迹,第3卷第14期刊有宋明刻本《医林宝笈》书影等。
由各界名流题写刊名、卷首刊载名家题词等,也是民国医刊的宣传策划手段之一。如《苏州国医杂志》封面缩印唐慎坊、章太炎等题写的刊名,“新迁校舍纪念特刊”载有林森、孙科等政界要人题词,更有于右任、叶恭绰、焦易堂、曹颖甫、施今墨、秦伯未等名家的多幅亲笔题词。
《现代医药月刊》封面缩印焦易堂、陈立夫所题刊名;第1、2、3卷刊有诸位中医名家题词,如第1卷第1期有陆渊雷题“耆婆说法”,第2期有顾渭川题“发扬国粹”,第3期有时逸人题“现代医药”等。
《自强医学月刊》第1、4期封面缩印章太炎题写的刊名,第13期封面由施今墨题写,第14期由民国著名书画家王震题写,15-16期合刊封面由名医许半龙题写。
名家题词、处方真迹、书画作品等,不仅展示了民国名医的人文素养,也突出了期刊的风格与品味,作为期刊的个性符号在读者心中留下独特印记。这种注重期刊个性与品味的宣传手段与版式设计可供当代科技期刊借鉴。
4 识卓见远,重视中外学术交流
特殊的时代背景、个人丰厚的学养及学术境界使得民国医刊办刊者具有远见卓识和国际视野。他们坚持开放的办刊思想,在推动国内各界学术交流的同时,也重视国际学术交流。
4.1 出版双语期刊,促进国际交流
《中华医学杂志》为中、英文双语期刊,1915年(民国四年)创刊,是中华医学会会刊。自创刊始,便十分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初以中英文并列的形式出刊,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起改为双月刊,中英文分列。该刊受到中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从1941年第27卷第1期起被美国《医学索引》收录,成为我国最先获得国际主流医学界公认的中文医刊。该刊准期持续出版至今,是我国出版发行时间最悠久的医刊之一。
创刊于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的《医史杂志》(后更名为《中华医史杂志》),以刊登研究中外医学史译著为主,中英文合刊。该刊由中华医史学会出版,学会“会员已遍于国内外,国籍则有七国之多”[25]。为方便会员间交流,该刊自第1卷第2期始,中文论著均附英文摘要,所有内容均著录英文索引。《医史杂志》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与各大图书馆均有交换,欧美各国亦有订阅,故在国际学术界上,已渐露头角”[26]。《医史杂志》经历了停刊、复刊、更名的曲折过程,是我国为数不多持续出版至今的著名期刊之一,其学术地位已为全球学术界所公认。
4.2 开设专门栏目,关注国外研究
《中医世界》封面背景为世界地图,上书“化中医为世界医”。主编秦伯未阐释了欲使中医走向世界的办刊愿景:“曷为而名《中医世界》?吾得一语释之曰:欲使中国医学化为世界医学也”[27]。该刊关注中医在国外的发展与研究状况,连载日本汉医家名著,“日本人士研究中国医学,颇多独到之处,惜传来吾国者殊不多,爰于特刊外,每期刊载日人名著一篇,以资研究”[28]。并特辟“皇汉医学专号”,定期刊载日本医家有关中国医学的研究成果,对推动中外学术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自强医学月刊》辟有“日本译著”栏目,挖掘整理日本著名汉医学家的著作。《国医求是》的作者群中有小榴贤一、大蒲孝秋、木村长久、矢数有道、柳谷素灵等日本医家,并聘请日本汉医学家平田千亩任针灸编辑。办刊者对日本汉医学者有关中医药研究成果的重视可见一斑。
山西《医学杂志》辟有“译丛门”,关注国外医学最新研究状况,将国外医学研究成果译成中文刊出。《中西医药》辟有“调查与统计”“专电与通讯”专栏,特约国外社员实地考察,每月提交报告,及时反映国外医药研究信息。
此外,《医育》还分期介绍奥地利、德国、日本、美国、苏联等国的医学教育沿革、课程设置及规章制度等,为国内医学教育提供参考。《中医科学》报道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中医界概况,关注中医在世界各地的发展。
5 虑周思密,整合利用期刊资源
5.1 创建“刊授”“函授”,推广中医教育
民国许多中医药期刊的创办者同时也是中医教育家,如秦伯未、施今墨、丁甘仁、恽铁樵等,他们兼二任于一身,以期刊为平台组织“刊授”“函授”,积极推进中医教育,使二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许多期刊开设“讲义”“讲义鳞爪”“特载”等栏目,或出版“教材特刊”,连载各科教材及讲义,如《中医世界》第2卷第9期刊载秦伯未的《各科讲义一斑》,包括《诊断学纲要》《内科学讲义》《妇科学讲义》《儿科学讲义》等。秦伯未还通过《中医世界》接收遥从弟子,使期刊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自强医学月刊》唯一的特刊是“教材特刊”,集中刊登了陆渊雷、章次公、卢宗强、徐衡之等医家的讲义。
《中医指导录》《铁樵医学月刊》《医界春秋》《新中医刊》等则依托自身丰富的作者和读者资源,在期刊社设立函授部,面向海内外招收函授学员,组织中医界人士编写各类讲义,通过期刊向学员普及中医药知识。
“刊授”“函授”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期刊的发行状况,民国中医药期刊的发行运作可圈可点,如创办全国性的中医社团推销期刊、通过国民邮政将期刊发行至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为“刊授”“函授”的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
5.2 整合期刊内容,策划图书出版
民国中医药期刊办刊者有意识地将期刊重点栏目和特色栏目的内容加以整理,汇编成图书出版。办刊人比专职图书出版者更贴近读者,更了解读者诉求,因而所做图书选题更切中读者需求,更利于学术传播,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应。如张赞臣将其主编的《医界春秋》之“评坛”“言论”“学说”“专著”等重点栏目中的文章分类整理,先后出版了许半龙著《内经研究之历程考略》、秦伯未著《内经类证》、叶劲秋著《仲景学说分析》、张赞臣著《中国历代医学史略》《咽喉病新镜》等。王慎轩、唐慎坊将《苏州国医杂志》“译著”栏目连载的内容整理成《汉医要诀》《东洋汉方要诀》两部译著,将“医案”“笔记”专栏刊载的名医验案、随笔汇编成《曹颖甫先生医案》《女科医学实验录》《仲圭医论汇选》等相继出版。杨志一将其主编的《大众医药月刊》之“精神病学”“肺病新论”“青春宝镜”“吐血概论”“花柳病学”“胃病指南”等栏目的相关内容整理汇编成《大众医学丛书》,包括《神经衰弱浅说》《青年病全集》《吐血与肺痨》《性的卫生》《胃病研究》等,实用简便,深受读者欢迎。
除了策划图书出版,办刊者还定期对已刊发的论文进行梳理,出版汇选本,如《医界春秋》1926年(民国十五年)出版了《医界春秋汇选第一集》,《中医杂志》《现代中医》等都出版了汇选本。
6 结语
民国中医药期刊从多个层面展示了中医药的价值,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读者提供了了解和研究中医药的渠道,扩大了中医药的社会影响。以名家为核心的办刊群体和作者团队,造就了期刊的品牌形象,保证了优质稿源的稳定性、持续性,使期刊始终保持较高的学术水准和社会影响力。注重整体策划的专刊专号,以整期期刊的全部篇幅围绕特定主题推出一组论文,有助于拓展专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使期刊在业内或全社会产生“强震”,引发广泛影响,有助于期刊个性化形象的塑造;名家题词、书画、处方真迹等作为期刊的独特印记,为中医药期刊增添了人文色彩,提高了期刊的辨识度,能吸引更多读者关注。精心策划的征文活动搭建起中医药学术交流的广阔平台,有力推动了中医界对相关学术问题的多层面探讨,在促进学术发展的同时,也为期刊组织了大批优质稿源,保证了期刊的学术品质,对期刊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办刊者的开阔视野和胸襟,促进了中医药的国际学术交流,扩大了中医药的国际影响。期刊发行的成功运作使“刊授”“函授”等跨地区远程教育得以实现,突破了传统中医行业信息封闭的状态,推动了中医教育的发展。图书、汇选本的出版使期刊积累的出版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书刊资源的整合提高了出版效益,同时也促使作者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民国中医药期刊办刊者为期刊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壮大殚精竭虑、不懈努力,卓有建树。构建了期刊与医学教育、图书出版、行业发展等多领域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传播链,体现了办刊者勇于开拓创新的传播意识和编辑智慧,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和繁荣。在办刊理念、办刊者的综合素养、期刊定位和策划、学术传承与发展、期刊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为当今中医药期刊乃至科技期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陆渊雷.中国医药论文选:序言[M].北京:国医砥柱社,1948.
[2]沈伟东.中医往事——1910—1949民国中医期刊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6.
[3]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50.
[4]张云.民国医药文献研究现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7):903-906.
[5]杨继红.民国时期山西地区的中医药期刊[J].山西中医,2008,24(4):40-41.
[6]周波,梁爽.民国时期上海中医药期刊特点评介[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1(5):86-88.
[7]张云.民国医药期刊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5,36(11A):89-92.
[8]任宏丽,段逸山.民国期刊《中国医学月刊》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 (12) :51-53.
[9]肖梅华,孙文钟.民国中医期刊《寿世医报》[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6):569-573.
[10]任宏丽,段逸山,邴守兰.民国期刊《神州国医学报》的办刊特色及社会影响[J].中医药文化,2012(4):12-15
[11]杨奕望.试论民国时期《医史杂志》的办刊特色[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5(3):453-455.
[12]段逸山.民国(1911—1949)中医期刊有关中医废存之争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2):1457-1462.
[13]编者小言[J].中医世界,1930,1(5):1.
[14]付书文,牛亚华.三三医报研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4,38(5):54-58.
[15]田静.《杏林医学月报》的内容及其特色[J].传承,2011(11):70-71.
[16]赖文,范晓艳,李永宸.民国期间广东《杏林医学月报》核心作者简介[J].中医文献杂志,2005(3):50-52.
[17]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卫生医药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2:582-583.
[18]中医改进研究会.广告[J]医学杂志,1932(65):2.
[19]中医改进研究会.广告[J].医学杂志,1936(87):2.
[20]谭秀荣,姚远,李娇娇.《药学季刊》的创刊及其科学史价值[J].编辑学报,2014,26(3):226-230.
[21]程迪仁.“三·一七”商一切[J].神州国医学报,1935,3(7):2-5.
[22]中医改进研究会.征文专栏[J].医学杂志,1935(82):85-86.
[23]朱建华,杨继红,高芳.民国时期山西《医学杂志》概况[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11):926-927.
[24]任宏丽,段逸山,沈伟东.民国期刊《现代中医》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3):1-2.
[25]发刊词[J].医史杂志,1947,1(1):1-2.
[26]王吉民.中华医史学会第三届大会纪要[J].医史杂志,1951,3(1):55-60.
[27]秦伯未.阴阳五行讨论号导言[J].中医世界,1929,1(1):1.
[28]编者小言[J].中医世界,192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