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问者如攻坚木 善待问者如撞钟——中职语文教学如何有效提问初探
2016-02-14江苏张岳锋
江苏 张岳锋
善问者如攻坚木 善待问者如撞钟——中职语文教学如何有效提问初探
江苏 张岳锋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也如火如荼,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理念应运而生,为中职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尽管如此,中职语文教学现状仍令人堪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部分教师更乐意做一些流于形式的所谓的教学改革和尝试,更不用说做深入的、系统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科学探索和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笔者借鉴了诸多普通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经验,以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为突破口,结合自身十多年中职语文教学实践,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有效提问 备好教材 备好学生 灵活运用
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引发思维碰撞,引导思维导向,反馈学习情况等,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有意设问,引起学生思考,以期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笔者在多年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切身体悟到,相当部分教师对课堂提问处理得甚是草率和随意。概言之,当前中职语文课堂对问题的设置主要存在以下几大欠缺:(1)提出的问题大而空。(2)提出的问题平而淡。(3)提出的问题多而杂,且提问随意不适时。有些教师的语文课堂问题迭出,似乱石铺路,缺乏时效性、整体性和科学性。
那如何来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应该说,《学记》中的一段话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学记》说: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待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意思是:善于提出问题的教师,就像砍伐坚木,先易后难一样,先提容易的问题,后提难的问题,激发起学生对这些由易至难的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的积极性,久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教师,就好像对待撞钟一样,如果学生问的是小问题,就从小处回答,如果学生问的是大问题就从大处回答,让学生从容领会,透彻理解,才算结束。这种“从容”、“尽声”的回答,可以使问题一环紧接一环,步步深入地进行下去,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句话中就道出教师在教学中提问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回答学生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并具启发性。
结合理论与实践,笔者不辞谫陋,就如何做到有效提问提几点自己的想法,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给同行带来些许的启发和感受。
第一,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备好教法是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前提和关键。中职学生语文基础普遍比较弱,语文学习兴趣比较淡,学习方法普遍比较欠缺,这一客观的学生学习现状就向每一位中职语文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若你提的问题过简单,学生可以不假思索而答之,收效甚微;若是问题过难,超出学生的认知发展区,学生就面泛难色,无言以对。我听过不少公开课,经常会看到不少教师提问并没有经过事先认真的揣摩和思考提什么、怎么提、为什么提,结果某一问题一经被提出,要么轻易被“消灭”,要么成了一道永远的屏障。同时,对层次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提问,力求有的放矢,因材施问。对于下等生,不宜提过难的问题,以判断性问题(其基本形式是:“对不对?”“是不是?”)、叙述性问题(其基本形式是:“是什么?”“怎么样?”)为主,回答的问题不论正确与否,都以鼓励为主,祛除其原本自卑之心,扬起其信心之风帆。对于中等生,可以提一些稍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逐步培养语文的学习能力,以便让其慢慢向优等生转化;对于优等生,多提述理性问题(其基本形式是:“为什么?”)、扩散性问题(其基本形式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充分挖掘其语文学习的潜质,为将来的研究性学习打好基础。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提问方法。在此,我搜集了部分教者的提问方法,仅供各位同仁参考,毕竟具体情况各有不同,不能千篇一律强而求之,关键在于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能做到融会贯通,最终不拘一格灵活运用,乃最上之境界。(1)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问题炸开学生思维的决口,让学生的思维直流奔涌而出,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2)蚕食鲸吞法 。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的问题多大学生一时难以回答,这时就要化整为零,提出一个个子问题,然后各个击破,进行蚕食鲸吞。(3)循序渐进提问法。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有些问题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于峰巅领略无限风光。(4)深挖激趣法。学生如果觉得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简单,那么就提不起来兴趣,但教师如若深挖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就如投一块石头于平静的湖水之中,激起层层波浪。有的课文看起来很平实很简单,其实却独具匠心,那么这种提问法,就能显示它的独到之处。提问方法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
本文笔者就课堂有效提问的阐述虽不免管窥蠡测,但笔者最根本的意图在于,唤起相关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真正关注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集思广益,共同探索出中职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与此同时,真诚的希望语文同行经常研读一些古代的教育典籍(如《学记》),从中汲取教育的养料,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化理论为实践,我坚信,中职语文教育一定有属于你的一片天地。
(作者单位: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