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文化发展方式 促进文化改革发展
2016-02-14郭莹莹
郭莹莹
(中共浙江省临海市委党校,浙江 临海 317000)
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促进文化改革发展
郭莹莹
(中共浙江省临海市委党校,浙江 临海317000)
摘要:在文化意识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促进文化改革发展进程,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文化领域的重要实践。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更新文化改革理念导向;完善发展机制,加强文化改革内部动力;拓展发展平台,增强文化改革外部活力;共享发展成果,增强文化改革整体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我国整体文化实力的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文化;改革;发展方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在文化意识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促进文化改革发展进程,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文化领域的重要实践。
一、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对促进文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是文化改革的内在需要
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是文化改革的内在源泉,是社会主义文化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1]。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事业不断进步;但是,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仍然存在,文化的市场化、社会化不足,使得文化发展的活力不强。文化引领社会风气、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想实现文化的健康发展,就必须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来推进文化改革。
(二)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是文化改革的外部需求
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是丰富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与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仍然有较大差距,文化产品的数量虽然较多但质量不高。这就需要文化发展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由传统的“单向型”转变为“多元型”,全面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这样才能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与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是文化改革的总体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才能够破除文化发展的障碍,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使文化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二、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途径
(一)转变发展观念,更新文化改革理念导向
1.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文化发展观的转变
长期以来,政府在文化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忽视了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政府在文化发展中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使得文化传播的主体呈现出单一性;因此,要转变这种“政府主导”的文化发展观,吸引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实现大文化格局的构建。
2.实现由“外延式”向“内涵式”文化发展观的转变
我国长期坚持“重数量”“轻质量”的发展观。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文化产品数量虽然明显提升,但是其宣传力、引导力、感染力仍然不大,与人民群众的文化审美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因此,有必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在扩大文化产品数量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文化产品的质量,使文化产品更加“打动人心”,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有力基础[2]。
3.实现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与事业结合发展观的转变
要将文化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更要将文化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进一步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明确文化事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定位,进行差异化发展,实现两者的互动与互补。将文化事业的发展重点放在提供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化产品均等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将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放在文化的市场化、丰富文化产品内容、加强文化企业创新、构建文化产业集群等方面,增强文化产业的“造血”与“输血”能力,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二)完善发展机制,加强文化改革内部动力
进一步完善文化发展机制,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和瓶颈,为文化改革提供动力支撑[3]。
1.健全文化产权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文化产权保护与利用较为薄弱,影响了文化发展的竞争力,阻碍了文化改革步伐。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产权方面的法制化建设,建立文化资源的市场要素流动机制,推进产权交易。
进一步减少政府对文化产业市场的干预,发挥企业的主体性作用。健全社会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化,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强化各类媒体、社会媒介和广告发布者做公益广告的责任。
3.创新文化运营机制
全面推进国有公益性文化企业收益核算、收入分配、人事管理等方面改革,加快企业的治理与内部控制改造,推进文化企业整合、重组。
4.构建文化创新体系
加强文化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全面提高文化创新能力。
(三)拓展发展平台,增强文化改革外部活力
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等产业融合,进一步拓展文化发展平台,为文化改革注入新鲜活力。
1.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
胜利油田是一个以油气生产为主,集勘探开发、施工作业、后勤辅助和多种经营、社会化服务为一体,专业门类齐全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多年来,油田上下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从保证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积极引进高校毕业生。目前,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油田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油田科技创新与发展的人才基础,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对于实现“百年创新、百年胜利”愿景目标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寻找文化产业新的增值点,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内涵,拓展民族生活方式、技艺、风俗习惯等文化资源,将“文化+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发挥旅游反哺文化的作用,打造广告传媒、文化会展、大型节庆、工艺美术等独具吸引力的特色文化产品。
2.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
将科技创新贯穿于文化发展始终,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利用科技力量开发网络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电子书、微视微听等文化创意产品,在提升传统文化业态的基础上,开发新兴文化业态。
3.推进文化与金融融合
充分利用金融的杠杆作用,加强文化企业的融资,为文化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金融支持。进一步打破产业界线,突破不同产业间的藩篱,加强文化产业与金融业间的互动、互惠,推进文化市场要素与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共享发展成果,增强文化改革整体效果
要使文化改革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结合,释放文化创作潜力,深耕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品味,使文化改革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4]。
1.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
发挥群众在文化改革中的主体作用,推进文化发展的社会参与,构建覆盖城乡各层次群众的文化体系。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模式,均衡配置文化资源,使全体群众共享文化改革的成果。
2.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积极发挥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作用,同时,发挥好社会的企业的力量,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第三方”外包和政府购买服务,细化公共服务产品,按照群众的文化需求实现产品的个性化、菜单式订制,释放文化产品创新潜力,更有效满足群众公共文化产品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凤娣.论扩大文化消费与转变文化发展方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140-144.
[2]范玉刚.转变文化的发展方式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J].求知,2011(11):17-19.
[3]金元浦.做好文化顶层设计,转变文化发展方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11-16.
[4]杨新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加快文化改革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2010(4):1-3.
[责任编辑:方艳]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to Promote the Culture Industry Reform
GUO Yingying
(Party School of Linhai Committee of CPC, Linhai 317000, China)
Abstract:For the cultural awareness is getting diverse today, changing the way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Chinese culture industry are important measures to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Fifth Plenary of the 18th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and Xi Jinping’s important speeches, which also contribute to the practice of the "four overall" strategy in the field of culture industry. Therefore, we should renew concept, perfect mechanisms, broaden platform and share the achievement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culture and lay foundations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culture; reform; development mode
中图分类号:K89I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811(2016)01-0086-03
作者简介:郭莹莹(1983—),女,福建福安人,中共浙江省临海市委党校讲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收稿日期:2016-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