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的临床注意事项
2016-02-14祝之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20期
地黄的临床注意事项
临床工作者需要注意古代文献之“熟地黄”与现代“熟地黄”称谓的意义。
“熟地黄”之名,首见于宋·苏颂《本草图经》:“地黄……二月八月采根,蒸三二日,令烂,暴干谓之熟地黄。阴干者为生地黄。”但熟地黄的炮制方法,则最早载于南北朝时期雷斅之《雷公炮炙论》:“干地黄,凡使,采生地黄,去白皮,瓷锅上柳木甑蒸之,摊令气歇,拌酒再蒸,又出令干。”宋代?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解释临床上应用熟地黄理由时说:“地黄,《经》只言干、生二种,不言熟地。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终虚燥热,须地黄者,生与干常虚大寒,如此之类,故后世改用熟地。”这是最早述说临床上由于治病之需要,要将生地黄通过炮制以改变其药性。
但临床上在选用古方时亦要注意“熟地黄”在古代本草和医药文献中与干地黄的混淆情况。李时珍曾指出:“熟地黄乃后人复蒸晒者,诸家本草皆指干地黄为熟地黄,呈主治证同,而凉血、补血之功稍异。”所以,在阅读古代本草和医药文献时,不但要注意鲜地黄、生地黄的区别,同时亦要注意干地黄与熟地黄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从临床疗效和药性上加以正确判断。
★注意“地黄”的处方用名与调配应付与实付品规。
——摘自祝之友《解读神农本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