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文化传播领域“三俗”现象的对策研究
2016-02-14山东刘雪芹
山东 刘雪芹
抵制文化传播领域“三俗”现象的对策研究
山东 刘雪芹
在社会转型和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带有“三俗”色彩的文化作品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中,他们丧失了基本的文化艺术品格,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抵制“三俗”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文艺工作者需要转变观念,同时需要加强文化生产的社会管理,强化当代文艺批评的评价引导机制,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
三俗 文艺观念 社会管理 评价机制体制改革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并驾齐驱的社会主要文化形态。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需要大众文化的参与,然而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期,媒体过度追求商业化、受众审美水平低下等因素导致了文化传播领域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带有“三俗”色彩的文化作品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很多作品滑向庸俗、低俗、媚俗,丧失了基本的文化艺术品格,带来了诸多的负面效应,乃至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公害。这类作品以丑为美,拿肉麻当有趣,片面追求感官刺激,赤裸裸地表现原始欲望以及猎奇和猥琐的文艺作品,正堂而皇之、大摇大摆地侵入了主流文化的阵地,经典文艺创作却正被束之高阁,淡出人们视野。
“三俗”之风的成因非常复杂,涉及民族文化、管理制度、新闻从业人员素质、众心理、经济利益、社会文化国家利益等众多因素,其涉及面广,表现形态多样,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抵制“三俗”,共创健康文化环境呢?
一、文艺工作者需要转变观念
有人以为文艺是反映生活的镜子,有什么样的生活现象,便有什么样的文艺反映,生活是什么样的,文艺就应该是什么样的,于是不分美丑善恶照搬丑陋生活现象。如果要批评这种庸俗化现象,有人便会以“真实反映生活”为借口而推卸自己的责任。二是“文艺大众化”的观念误区,这种观念以为文艺大众化就是要无条件地服务大众和满足大众需求,完全把文艺看成是娱乐大众的工具,只要群众需要和喜欢,哪怕是低级趣味的东西,也一味地迎合满足,完全放弃精神坚守,以媚俗换取大众的“愚乐”,如果要批评这种媚俗现象,也会有人堂而皇之地把原因归结为服务群众和满足群众需要,从而为自己的媚俗行为掩饰和辩护。 “三俗”文艺现象的滋生蔓延,实际上与文艺工作者这种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误区有关,对此有必要进行批判反思,从而增强应有的文化自觉性,更有效地抵制这种不良现象,净化文艺的生态环境,促进文艺事业的健康繁荣发展。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文化主体尤其是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企业以及文化工作者承担着更艰巨更神圣的文化责任,要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责任。文化责任的担当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管理者、工作者和广大民众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在精神文化的创造,建构与传播中,必须秉持崇高的使命感、高度的责任心和勇敢的担当精神。
二、加强文化生产的社会管理
我们要通过加强社会管理进行强制性约束,保证文化生产规范有序不至于沦落。一方面,应当健全文化生产的准入机制,文化生产也应当具有合法性资质,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的自由化生产;而且由于文化生产的特殊性,还应对其提出更严格的规范性要求,不能成为没有限制的随意化生产;另一方面,应当强化文化产品的质量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对于各种违法违规生产,以及庸俗有害的产品进行严厉查处和打击。还有当今互联网上的文化生产与传播,可能是更加难以管控的领域,因而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这也许只有通过加强对网站经营者的准入限制和运营监管,才能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作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采取法律强制手段对文化领域的 “三俗”之风予以管制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三俗”文化的流行涉及人的道德层面,而一个社会的道德是警察也管不了的,因为法律只能对人的行为直接发生作用,对人的思想则无法直接干预。因此,“反三俗”不能仅靠权力封杀,必须靠优秀文化自身的道德感召力和主流凝聚力战胜低俗文化,使其没有生存空间。所以抵制“三俗文化现象”必须从制度着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体现人文关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最大限度地占领文化市场挤压“三俗”文化的生存空间。只要高雅的精神成果占据着意识形态的高地和空间,“三俗”文化产品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人类社会就会始终朝着文明健康向上的方向前进和发展。
庸俗、低俗、媚俗文化产品 ,如果其生存土壤还在,社会需求还在,仅靠外力封杀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的。而优秀文化战胜低俗文化,靠的不是权力的封杀,而是优秀文化自身的道德感召力和主流凝聚力引导、培育优秀文化使之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 正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反“三俗”的治本之策。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只有坚持先进文、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用正能量引领文化建设方向,才能树正气、压邪气、接地气。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才能有力抵御“三俗”文化中骄奢淫逸、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落后的东西思想。只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1]郭 亮。胡明霞.从文艺创作的“三俗”之风看主流文化的传播困境[J].文化学刊,2011(2)
[2]赖大仁.三俗文化现象背后的观念与机制问题[J].中州学刊,2014(9)
[3]孙念超.关于三俗文现象的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J].2011(8)
(作者单位:山东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