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新常态”背景下地方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

2016-02-14张伟钦牟光庆耿新英妥彦峰

中国轻工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专业

张伟钦 杨 菲 姚 晔 牟光庆 耿新英 秦 琳 妥彦峰

(大连工业大学,大连116034)

“高等教育新常态”背景下地方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

张伟钦 杨 菲 姚 晔 牟光庆 耿新英 秦 琳 妥彦峰

(大连工业大学,大连116034)

课程是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课程改革,本文以当前“高等教育新常态”为背景,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考核方式和教学理念四个方面,阐述了地方行业院校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新常态;课程;改革

一、研究背景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高等教育经历了自由教育、科学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跨学科教育等变革,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模式也随着不断变化[1]。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在过去的2015年,国家陆续发布一系列重要文件,标志着教育的改革发展步入新常态,也为高等教育课程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方向。

1.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引导高校转型发展

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6月国务院发布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两则《意见》的发布,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对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提出新要求。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背景下,积极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并将课程体系改革作为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更加关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文件还指出高校应紧密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通过改造传统专业、设立复合型新专业、建立课程超市等方式,大幅度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比重。

2.聚焦“双一流”,人才是关键,课程是核心

10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方案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推进成果转化、产教融合”等建设目标。“双一流”建设的目的在于培养“一流人才”,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试点国际一流课程体系,是未来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

在当前“教育新常态”的背景下,地方行业院校既要面向区域经济,也要服务行业,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最终目标,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以专业结构调整及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完善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转变教育理念,多措并举,稳步推进,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二、目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

1.课程体系定位不完善

大部分专业的课程体系定位不完善。首先,缺乏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应用技能的培养。高等学校目前的课程体系中,理论课(或课时)过多,实践课(或课时)过少,且部分实践课因受到实践条件、实践环境的限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内容多,个人动手动脑机会少。再如,素质教育欠缺,美育资源匮乏,例如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社交等内容,有利于学生自我素质提升、审美能力培养,此类课程在目前学生必修课程体系中却鲜少见到。

2.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

部分课程内容的讲授仍然以课本为主,忽略了当前新形势下的新观点、新发现,不能及时向学生传递本领域的新焦点,导致专业学生与行业脱节,企业聘用后需经培训或实习时间较长。

3.教学方法

高校的大部分课程仍然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不高,导致学生玩手机等现象日益严重,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主角,教师做配角,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4.考核方法

现行高校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死板,甚至存在“教师考前画重点,学生考前抱佛脚”的现象,并不能起到“考核”应有的作用,既检验不了学生,也评价不了教师。不少学生在课程期末考试前1-2周,通过背笔记、学重点等方式,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很快将课程内容全部忘记。这种现象与多种因素有关,但考核方法为主要因素之一。

5.教学理念

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教会学生、教好学生是教师的本职工作。部分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研的理念,在教学上投入不高,教学意识较差等问题。

三、改革策略与对策

1.完善课程体系

(1)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本文将创新创业类课程归纳为两大类。

第一类为狭义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即创业基础学、管理学、创新与创业实践等课程。对于狭义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可尝试将部分典型课程通过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课程群的方式逐步增加到全校专业的必修课程体系中,将创新创业类课程渗透到大一到大四的不同学期,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教育氛围,强化创新创业意识,了解创新创业知识。

第二类为广义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只要能够一定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可以归类为创新创业类课程。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不止体现在增加狭义类创新创业课程比例上,更注重现有理论课程 (尤其是专业课程)向实战型课程的升级转型。所谓“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应在脚踏实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将课程从课堂“转移”到实习基地、企业工厂或市场,减少理论性知识,增加技能性知识,是未来课程建设和转型的方向。例如,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为食品质量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与食品质量管理的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介绍有关法律法规、质量标准、管理体系等,目前在大多数院校中均设定为纯理论课程,如果将课程增加部分实践学时,让学生以团队或独立研究的形式,为企业起草一篇产品生产标准,或对某产品生产线进行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分析,或到学生经常就餐或点外卖的餐馆暗查其 “餐饮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标志”、“健康证”等证件是否齐全,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策划方案、思考问题、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环节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了解所在行业的动态和现状,也是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种提升。

(2)增加应用技能型课程

国家鼓励部分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对于高等教育适应和服务经济新常态,助力创新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部分欲转型高校,改革的重点还应放在“实践”上。《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并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各专业可将实验内容与工程背景、科研项目相整合,同时注重实践性课程形式的综合化和科研化,与理论课程的并行推进、有机结合[2]。此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实习等,并将此作为贯通专业知识和集合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学校的实习环节,应把行业企业的需求、难题作为研究内容,学行业企业之所需,解行业企业之所急,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能力。

(3)强化素质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指出,素质教育思想是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落实素质教育战略主体地位,需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有步骤地开发开设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民族认同、文化自信的专门课程,开发开设提升阅读、写作、交流等基本能力的专门课程,开发开设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专门课程[3]。此类素质教育课程,可以嵌入通识必修课体系中,也可纳入到通识选修课程库,根据课程内容分门别类,设置历史与文化、哲学与社会、语言与文学、艺术与审美、科学与文明、创新与拓展实践等必修模块,由学生自主选择模块内的课程,通过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加强学科间的融合和渗透,培养复合型人才

学科间的融合和渗透可发生在本学院相近专业间,也可发生在不同学院不同专业间,应充分挖掘学科间的交叉点,打破学科边界,增强学科渗透,促进知识融合,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视野,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对于相近专业,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为目标,应以保证知识完整为前提,整合部分专业理论课、实验实践课,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此外,目前学生个体差异大,兴趣各不同,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可减少专业必修课程门数,增加融合性专业任选课程门数,设立融合性课程超市,满足个体成长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更新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置,是决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改革要以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宗旨,以凝练课程内容、重构课程教学体系为基础。首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千变万化,教学内容不能再墨守陈规,需与时俱进动态发展,既要“高精新”,吸纳学科前沿先进成果,保持先进性和科学性,也要“接地气”,考虑行业企业实际需求,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其次,对于基础课程和部分学科基础课程,可根据学生专业背景,因材施教,将专业课与基础课相结合,合理调整授课内容。如有机化学课程可针对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讲授食品添加剂化学键和结构式的分析,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讲授土壤中有机物质的萃取等内容。

3.改革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4]。所以现代教学方法需要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避免学生“循规蹈矩”地接受知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推行研究式、案例式、研讨式、启发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可通过把传统的作业转变成“项目”、“课题”或“作品”等途径,创造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机会,使得学生在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时体验创业精神,锻炼创新能力。

(2)逐步推进在线课程建设

“慕课”的兴起加速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多种途径。高校可充分利用“慕课”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以在线课程平台为依托,推进“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推进课程信息化建设,促进在线教学资源共享;探索灵活授课方式,取长补短,逐步实现“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开发校企合作在线课程,以生产车间为在线教室,以生产线为在线黑板,有效解决企业家上课时间、地点安排不便利等现实问题,开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局面。

4.完善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实现考核的真正目的,可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加强学习过程评价,提高平时成绩比例。平时成绩考核可通过项目、作品、调查、汇报、出勤、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充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加强平时学习机会的重视,让学生在真正“动起来”。

5.更新教学理念

在高校课程改革中,教师是改革的实践者,只有更新教学理念,端正教学态度,主动投入教学改革[5],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国家的教育形势、学校的办学定位、目前的生源特点等都可能和之前有所不同,教师应发现自身短板,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培训、出国调研等方式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学校和学生的需求。

充分认识高等教育的新常态,严格落实国家文件精神,进一步认识课程对实现办学目标的极大推动作用,做好课程改革,推进学习变革,师生并进,教学相长,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跻身一流,彰显特色。

[1]李绍荣,张喜梅,曹云凤,等.高等学校课程结构模式与课程改革趋势[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2(6):66-69.

[2]刘坤,冯亮花,韩仁志.基于知识整体化课程改革的思索与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6(9):30-31.

[3]瞿振元.高校素质教育有待真正落地 [N].光明日报,2015-04-21(13).

[4]代鸣.皮亚杰与建构主义[J].济宁学院学报,2009(4):122-124.

[5]喻巧玲.浅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投入[J].经济研究导刊,2016,290(9):135-136.

(责任编辑:王丽琛)

Curriculum Reform of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New Normal

ZHANG Weiqin,YANG Fei,YAO Ye,MU Guangqing,GENG Xinying,QIN Lin,TUO Yanfeng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Dalian 116034,China)

Curriculum reform is the key point of higher education.This paper takes the current “new normal of higher education”as the background and expounds the four aspects of curriculum reform:curricular system,course contents,assessment methods and teaching philosophy.The major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reform of local universities were point out and discussed.

New Normal;curriculum;reform

G451

张伟钦(1982—),女,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研究。

牟光庆(1967—),男,教授,研究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

大连工业大学201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改革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改革之路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