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高考作文
——2015年各地高考作文试题综述及其启示
2016-02-14鄂冠中
鄂冠中
“给力”高考作文
——2015年各地高考作文试题综述及其启示
鄂冠中
高考作文试题的走向和特点是一个时代语文教育的风向标。研究高考作文的整体风貌对于作文备考乃至语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结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的命题特点和应对策略,可以启发人们如何教(学)语文、教(学)写作,如何真阅读、真思考和真表达,这才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审视作文教学。
高考;材料作文;语文教育
2015年全国16道高考作文题,全是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研读文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综观16则作文材料,其内容都贴近时代、社会和考生生活,其立意都紧扣育人导向,引导考生以材料为依托展开深度思考或情感体验,表达真知灼见,抒发真情实感。
1 高考作文需要什么力?
1.1 审题:理解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作文材料对于写作究竟有哪些提示和限制,这是审题的关键,需要考生精准理解材料。作文材料有难有易,内涵有隐有现。2015年高考语文广东卷、安徽卷、湖北卷、上海卷、山东卷、江苏卷、福建卷、湖南卷等作文题在材料的理解上就有较大的难度。
(1)侧重考查对材料重要信息(词语)的理解力。例如上海卷作文题,材料中有三个关键词:坚硬的东西、柔软的东西、和谐的自我。人心中的“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怎样理解?什么是“坚硬的东西”,什么是“柔软的东西”?“坚硬”和“柔软”的评判依据是什么?怎样的“坚硬”和“柔软”才能“造就和谐的自我”?这些都是审题理解的重点。从性格角度看,“坚硬”可以是坚强,“柔软”可以是柔韧,两者好比水石关系,水滴石穿,水落石出;从处世角度看,“坚硬”可以是坚持原则,“柔软”可以是处事变通,二者必须适时兼容;从思辨方式看,“坚硬”可以是理性,“柔软”可以是感性,兼及二者才能准确感知生活。角度可以多元,考生唯有准确把握上述三个关键词语,审题才能到位。
(2)侧重考查对材料整体的理解力,特别是对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把握能力。例如广东卷作文题: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材料三段话,一、二两段话通过对比,列举生活现象说明用不同方式感知自然,获得的感受也不一样,各有利弊。第三段话是对前两段话的总结,是材料的主旨所在,因而是整体理解材料的关键。但又不可忽视前两段话的铺垫作用,否则极易滑入“远与近”的哲学泥潭之中。其实,命题的初衷显然是引导考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人该怎样去观察、感知、改造和利用自然的问题。审题若不从整体着眼,便容易出现理解偏差。
1.2 立意:思辨力
高考作文需要一定的思辨深度,而非仅仅看重行文的语言表达能力。2015年很多省份的高考作文题都加大了对立意思辨能力的考查力度,如新课标Ⅰ卷和Ⅱ卷、四川卷、安徽卷、湖北卷、山东卷、福建卷、湖南卷等。
以新课标Ⅰ卷作文题为例,材料中女大学生举报开车接电话的父亲取自一则新闻报道。女儿举报父亲,警察微博转发等现象,看似简单,仔细琢磨又不难发现,其中还蕴含着诸多亲情、道德、伦理乃至法律的问题,对老陈、小陈、警察等人的行为都不能用简单的对错、好坏、赞同、反对来评判。“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一句中“点赞”“质疑”“讨论”三个词语也在启示考生要将立意思维向多元和辩证角度发展。当然,单纯的“点赞”或“反对”立意也不错。若能对材料中的人和事从不同角度展开辩证讨论分析,无疑要比单一的观点理性深刻。如当亲情遭遇法律、“残忍”的理性、孝与顺、公民的隐私、人性执法等角度都将视角聚焦到矛盾对立上,赋予立意理性思辨之美,更能体现考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再如山东卷关于丝瓜藤和肉豆须的分辨问题,父亲的看法和孩子的做法都有道理,本就不能简单肯定一方或否定另一方。孩子不听乡间民谚告诫,扯断茎叶的做法显示了可贵的探索精神和实践意识;父亲从实用的角度肯定了民谚的合理性,教育孩子要从实用角度考虑问题,不做无用功。考生若能将父子双方的观点有机融合,或者以一方观点为主兼顾另一方观点,都是较好的立意。
1.3 构思:创造力
高考的选拔功能要求作文考查多在思考力和创造力上着眼,重点考查考生写作规范基础上的变化和创造能力,展现写作个性。
创造未必是“无中生有”,它可以是由此及彼的发散性想象,可以是由点到面的辐射式推延,可以是由浅入深的挖掘式探究,还可以是由实到虚的理性提升,不一而足。高考写作的创造主要体现在构思上,即思维要由狭窄的材料空间向宽广的思维天地进发。
2015年的高考作文题大都在创造力的考查上留下了广阔的余地,提出了鲜明的要求,在题干表述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1)“你认为”或“你(自己)的看法(理解)”,如新课标Ⅰ卷和Ⅱ卷、北京卷、湖北卷、山东卷、浙江卷、福建卷。写作本来就是作者在抒情言志,吐胸中块垒,缺少了“我”的作文无异于行尸走肉。“我”的加入,作文才灵动,才有创造的空间。如福建卷“路”,走成路、走错路、走不通路,三段材料三个指向,指向明确,具体浅显。“我”将三者完美融合,走错路和走不通路之人看似愚蠢,实则饱含勇气和智慧,非走成路之人可以比肩。融“我”于文,构思上方显独到、巧妙和深刻之处。
(2)“联系(结合)现实生活”,如四川卷、重庆卷、天津卷。高考作文构思浮泛是通病,考生喜欢议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叙述高大全的人和事。到现实生活中寻找写作灵感,是提升作文创造力的又一途径。如湖北卷“地下的泉水”,特别从“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喷涌”一句,考生自然可以联系到诸如农民(农民工)和一线工人,联想到在灾难中挺身而出的普通医护人员、攻坚克难为国争光的科研人员、为农村教育默默奉献的教师、坚守边防哨所的战士等等。从这些身边的人和事着眼,除了歌颂角度外,历史根由、生存现状和发展出路等角度更能将思考深刻化,构思的空间一下就广阔了。
(3)“自选(选好)角度”,这是除北京卷、浙江卷、汉语文卷外,其他13道作文题的共同要求。一则材料的审视角度既然可选,即表明它有多元性;既是多元,就有优劣高下之分。因此,自选角度或选好(准)角度,也是为考查思维辨别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平台。
上述命题表述形式都在启示考生,所给材料仅是写作构思的起点、范围和依据,思维不能被材料牢牢套死,不能就事论事,而要多元发散,这就是构思创造。
1.4 行文:表达力
表达能力是高考作文考查的重点之一,是考生理解、思辨和创造能力的外化。没有好的表达力,任何作文能力都将是空中楼阁。这一问题下文阐述,此处不赘述。
2 高考作文如何“给力”?
功夫在诗外。高考作文的“给力”不在考场上,也未必在日常的所谓作文训练中。高考作文所需之能力应该在学生的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
2.1 真阅读
高中生缺少阅读,尤其是真阅读,这是不争的事实。真阅读是指悠闲阅读,即不为有“用”而进行的自由阅读。真阅读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知识面的扩大,更多的是心智的改变,是思考和理解能力的提升,能为高考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天津卷“范儿”,材料对“范儿”作了详细的解释:
“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
但考生对“范儿”的理解依然不真切,对“风格”“做派”“气质”“情调”“品位”的理解也模糊,对“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的范儿”的理解更摸不着头脑。倘若他们此前阅读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辨、人文掌故等方面的书籍,有过诸如“民国范儿”的储备,便知道民国时期大师精英所具有的独特人格魅力、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就是“范儿”,“民国四公子”、胡适、梁漱溟、鲁迅、张爱玲等都是杰出的代表。由“民国范儿”便能联想到“大唐范儿”,还能联想到“中国范儿”“文艺范儿”“京剧范儿”“名角范儿”“革命范儿”“男人范儿”等等。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李白“斗酒诗百篇”、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梅兰芳“蓄须明志待来时”等鲜活的例子便能信手拈来。真阅读帮助考生打开思路,丰富思想,让作文呈现出文化内涵和精神气韵。
2.2 真思考
思考本无处不在,耳闻目睹常常是思考的起点,将作文材料与现实生活联系展开思考,才有现实意义。否则,貌似高大上,实际了无意义。考生要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多关注社会的动向和重大事件,多思考其来龙去脉、成因后果以及应对策略。这与古人的“文以载道”说也是一脉相承的。如北京卷“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该题看似虚诞,无从着手。考生最好从现实生活出发,紧紧抓住“心中的”一词。我们的时代是多元化的时代,各人“心中的”英雄标准并不统一。谁是英雄?什么样的人是英雄?英雄与我有什么关系?我是英雄吗?……从实际出发思考自己心中的英雄究竟是谁,为什么说他是英雄,他与自己有什么关联,是上佳选择。倘若将题中的英雄界定为岳飞、拿破仑甚至是阿喀琉斯等人,虽无不可,但这不是真思考,这样的作文没有时代和生活的气息,即便勉强成文,也很难有真情实感流露。
2.3 真表达
表达在形式上是语言的问题,根本上是思维的问题。真表达是指相对于刻意准备的作文语言表达而言的。有些考生为了应付高考,大量积累名言美句,甚至大段背诵美文中的段落,在考场上生拉硬套,企图蒙混过关。这样的做法有套作之嫌。况且,别人的表达用在自己的作文中,总有隔靴搔痒之感。
真表达以真阅读和真思考为前提,除了表达的一般要求外,更关注以下的语言特点:
(1)个性表达。我手写我心,我心达我意。以江苏卷“智慧”为例,徐志耀老师的下水作文《智慧的样子》(节选)就是典型的个性表达:
“智”,上为“知”,……有了知识,就明白如何在纷扰的人生中自处,在面对挑战时多了一份从容与淡定,在面对艰难时多了几分自信与担当。……“知”,与“智”,在古文曾经互通,但“知”不可取代“智”,因为“智”下还有“日”。……
“慧”,下为心。智慧原本就发于心田,这是一种超越众人之上的能力,可以诞生无数奇思妙想,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也可以令众人仰视羡慕。那么“慧”字上半部是什么呢?……两个“丰”,不就如欣欣向荣的草地,在和煦的春日下将大地染成一片片大块小块的新绿,这片大地就诞生于智者的心田。“慧”的另一部分,我更愿意相信那是一种方向,代表着一种坚定的追求,向着太阳,向着光明……
智慧没有样子吗?在我的心中,智慧有它的样子,一片金色的阳光,一片被新绿铺满的大地,正敞开胸怀,等待着我们……
徐老师用“拆字法”对“智”和“慧”的内涵作了探讨,进而描摹“智慧”的样子,想法独到,言他人所不言,凸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灵活的技巧和临场的写作智慧,极具作者的鲜明个性特色,读来令人感觉意犹未尽。
(2)理性表达。以上海卷“造就和谐自我”为例,穆彤同学的优秀作文《刚柔并济,造就和谐自我》(节选)对人心的软硬作了理性的分析:
人心之坚硬,可以是对底线的坚守,对正义的执念,是外力无法摧折的刚劲。是李白挥毫写下“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铁血燕然,落笔成篇;是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铮铮誓言,回荡天际……
然而,坚硬并不意味着刻薄冷硬,并不意味着要始终凶狠如猛虎,任由寒光毕露的双眼,战栗世界的暖意。……
人心之柔软,可以是对凶顽的宽容,对世间的博爱,是任何时候无法被冰封的温暖。是特蕾莎修女给予流浪汉的拥抱,是南丁格尔提灯时的微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中所祈祷的“拥有一颗透明的心和会流泪的眼睛”……
同样,所谓柔软,不是毫无原则地妥协退让,更不是甘愿被世事所欺却不加反抗。……心硬如钢便不可摧,刚毅冷峻,坚硬如斯,所向披靡;心软若柔则亦欣然,不失温柔,不畏凶顽,不曾软弱。亦刚亦柔,和谐人生,刚柔并济,两番精彩!
从节选部分的思路就看得出,穆同学的说理先分后总,先正后反,一气呵成。先分别对“人心之坚硬”和“人心之柔软”的内涵作出理性的界定,再辅之以形象的事例,理例结合完美;再用“然而”“同样”两个提示语分别引出对前者内涵阐释的补充说明,使得说理逻辑天衣无缝;最后再将“人心之坚硬”和“人心之柔软”自然融合,得出“刚柔相济”的论点。这样的表达体现了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充满了理性之美。
(3)文采表达。以广东卷“回归自然”为例,某考生的优秀作文《张开双臂,拥抱自然》,虽是一篇议论文,却有散文的意趣。语言以散句为主,间以骈偶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典雅,文采斐然。现节选两段:
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看天光云影,测阴晴雨雪,也不必在乎难逾目力所及,因为目力所及之处,即为风光最美之地。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即为一种“小确幸”。这种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又哪能是独坐家中所能感到的呢?
顾城有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草/我们静静地站着/不说话/便十分美好。”其实我们拥抱自然,又何必知道花鸟之名呢?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气,这一切,不就已经很美好了吗?草长莺飞,云卷云舒,大自然自有其美妙之处;枝叶枯荣,四季更替,大自然自有其生长规律。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何处不美?自然何时不美?
节选部分的文采主要是通过丰富的辞藻和变换的句式来体现的。辞藻运用上,雅俗风格兼具,古今语体兼容,读来极有文学的蕴藉之美;句式使用上,大量运用短句和骈句,语句读来朗朗上口,韵律感极强;巧妙的引用和化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有如此文采的语言,定能牢牢抓住阅卷者的双眼。
[1]黄厚江.你可以这样教写作[M].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14.
[2]何永康.高考作文教学指要[M].扬州:广陵书社,2009.
The Most Impressive Compositions:A Summary of Composition Writing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2015 and Its Inspiration
E Guanzhong
The tre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ompositions serve as a wind vane of Chinese teaching at a particular time.Consequently,studying its general style and features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preparing for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even in Chinese teaching.The essay tries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pic-assigning and come up with some relevant strategies to enlighten teachers(students)in Chinese teaching(learning),composition teaching(writing),and above all,getting them involved in true reading, deep thinking and sincere expression.Only by this means can we look closely at composition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Writing with Materials;Language Education
G405
A
1005-8427(2016)05-0017-5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4YJA880066)、湖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高考试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课题编号:2012B014)的研究成果之一。
鄂冠中,男,江苏省昆山中学,高级教师(江苏昆山 2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