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经济报道的广度和深度
2016-02-14李楠秦皇岛日报社河北秦皇岛066000
□李楠(秦皇岛日报社,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拓展经济报道的广度和深度
□李楠
(秦皇岛日报社,河北秦皇岛066000)
经济报道是对有关国计民生等方面新发生的新闻及时进行大众传播的行为,它直接服务于现代经济生活,与国家经济政策密切相关,有的经济报道就是直接宣传和解释经济政策,因此,经济报道要求记者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政治眼光,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知识,这样的报道才能准确、到位,报道的内容才能更宽广,更深入,更有特色。
注重语言的通俗化
在新闻采访中,我们接触到的文件多达数十种,有时多得看不过来,但党和政府的文件、领导同志的讲话,不仅是各条战线搞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记者从事新闻采访的依据。记者只有学好文件、吃透领导讲话精神,政策观念强、思想明确,脑子里才能产生新鲜的报道思想和线索。尤其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记者,更要重视学习文件,凡是能够接触到的文件,都应仔细阅读好好消化。
学习好政策、文件,能使记者提高抓问题的能力,做到抓得早、抓得准、抓得新。抓了问题紧接着就要进行分析,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有没有代表性,是否适合公开报道?分析问题不能凭主观想象,必须根据有关方针政策和经济理论,进行认真地研究判断,做到准确无误。
做好经济类报道,还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素养,了解经济规律、价值规律,还要掌握一定的经济类知识。由于经济报道有很多专业术语,刊发后常常出现“外行看不懂,内行不解渴”的情况,这就需要记者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当然,记者也要分清媒体的主流受众群体,是经济专业人士,还是群众百姓,适当对语言进行加工。
注重主题报道的连续性
为了推动工作,经济新闻常常连续报道某些相同的事物,而且有时要反复宣传某些相同的观点和主题。但一个新的主题、新的报道思想,宣传到一定程度就没有新鲜感了,再连续报道也很困难。因此,怎样连续报道,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突出个性,着力挖掘同一事物在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只有力戒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突出事物的个性,才能使连续报道角度新,步步深入,不落俗套。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如果我们的报道只讲共性,不讲个性,那就是一般化的报道。而对同样一个主题,抓住事物的个性,选择有特色的角度进行报道,虽然是反复宣传的主题,也不会给人重复的感觉,独有特色,不乏新鲜感。
比如,写领导干部现场办公,现场办公是个老题目,给人一种形式主义的印象,无非是和基层领导谈谈,听听汇报,对某件事拍拍板。如果记者在领导现场办公之前就到基层了解情况,抓问题,寻根问底,做好准备工作,了解具体情况后,就明白了领导到现场是如何分清责任,解决有关问题,再搜集现场办公后的效果,就能打破旧的报道框架,具有独到的特点。
注重相关素材的积累
经济报道是受经济发展规律制约的,许多重大经济报道主题是伴随着经济政策方针的产生、延伸而逐渐形成的。采访中,我们经常遇到所涉及的经济建设项目或某项工作,尚未开始或正在发展完善之中,若把这种题材储存积累起来,并能继续琢磨、品味,逐步深化,那么,等条件成熟时,便可写出有质量、有内容、有特点的稿件。
从事新闻工作36年,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担任高级记者的金树华,有一篇“三资企业艰苦创业”主题的新闻,就是他经过3年的积累储存和提炼才成稿的。金树华回忆说,1987年,他就跑遍天津的开发区,转市区,遍访“三资企业”,寻找既能应用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又能保持中国创业传统的企业,然而一无所获,企业铺张浪费与负债累累的反差让他有了写好“三资企业艰苦创业”的愿望,题目积累储存在采访本上,直到1989年4月,一家中美合资企业的简朴之风才让他有了异样的感觉。稿件完成后,当时中央电台的“全国联播”和“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发了报道,反响热烈。
积累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典型发现的快与慢,但越是沉淀长的经济报道题目,它的内涵越加丰富,分量越重,越是经过深思熟虑、千锤百炼出来的主题,它的思想性越高,获得的宣传力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