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6-02-14河北魏作余张雪莲李艳兵

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水珠冰块水杯

河北 魏作余 张雪莲 李艳兵



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河北魏作余张雪莲李艳兵

【摘要】本文先阐述了科学探究的内容及其理解、基本特征,接着指出分析了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核心作用,最后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小学《科学》教材中“小水珠是从哪儿来的?”进行设计。

【关键词】科学探究小学教学应用

探究是人类天生的本能,如何促使儿童这种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地提高和完善,促成儿童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这是科学课程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能。

一、科学探究的内容和基本特征

1.科学探究的内容

(1)科学探究并非是传统接受式学习的对立面。探究式学习有多样化的设计模式,探究性学习可以分为两大类:接受式探究学习与发现式探究学习。 接受式探究学习中,学生主动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中直接搜集或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所搜集到的信息是现成的,只需略加整理即可。而发现式探究探究学习中,没有现成信息可以直接搜集到,而必须由探究者经过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过程,通过整理分析来获得或发现。在探究过程中,往往须将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结合使用。

(2)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研究 ,应该让学生人人参与和体验。

2.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1.问题——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2.证据——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

3.解释 ——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

二、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混淆实验结果与实验结论。笔者在参与科学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总结的实验结论不正确是因为实验结果记录错了,还有的学生记录的结果是正确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不完全正确的,再有是学生把结果当做成结论,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别,

有时甚至教师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2.在表达与交流环节,有这样三种情况:首先是有的学生不能清晰地表达是因为不知道要表达什么;其次是大部分学生不会倾听,认为其他学生发言与自己没有关系;再次就是表达发言完了,科学探究活动就完了。似乎表达与交流的环节就是学生发言、倾听,而且说什么都可以,最后教师简单总结一下,就完成交流了。 如果有时间,就多让几个学生发言,如果没有时间,就少让几个学生发言,或教师简单说明一下,似乎觉得这是一个有无可无的环节。

3.科学探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虽然能够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科学探究过程的几个环节,但是,各个环节之间,缺乏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深入到核心。

三、针对科学探究在小学教学中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1.在科学探究教学的环节中设置“记录结果”的环节,明确“得出结论”的环节。其目的是要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或搜集到的信息、证据或实验数据,避免只是片面地收集支持假设方面的信息或证据。因为结果是真实的、客观的、具体的,可以再现的。 只要在相同条件下,任何人的观察、实验或调查的结果都应该是相同的。 结果可能是支持假设的,也可能是否定假设的。结果是直接影响结论得出的。所以,真实、客观、准确地记录结果是非常必要的。

2.在保证科学探究活动完整性的前提下,在表达与交流环节之后再增设“完善结论”的环节。其目的是使表达与交流的环节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即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记录结果;6.得出结论;7.表达与交流;8.完善结论。这样做可以使科学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为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清晰的任务,并又都为科学探究式教学活动即问题的解决有作用,使其更为合理。

例如小学五年级有一节课“小水珠是从哪儿来的? ”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放有冰块的水杯外壁上的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大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是这些小水珠是从水杯里渗透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做出假设,放有冰块的水杯外壁上形成的小水珠是从水杯里渗透出来的。

据此,有的学生制定了这样的计划(简称A 组)——如果把用红色的水冻成冰块,然后,把冻成的红色冰块放在杯子里,看在杯子外壁上形成的小水珠是否是红色的,如果是红色的就证明小水珠是从杯子里渗透出来的;如果杯子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红色的就说明这些小水珠不是从杯子里渗透出来的。也有的学生制定了这样的计划(简称B 组)——如果用果汁冻成冰块,然后,把果汁冰块放在杯子里,看在杯子外壁上形成的小水珠是否是粘的,如果是粘的证明小水珠是从杯子里渗透出来的;那么,过一会儿,当放有冰块的水杯外壁有很多小水珠形成时,观察天平的平衡情况。如果天平仍然保持平衡不变就说明小水珠是从杯子里渗透出来的;如果天平发生倾斜就说明小水珠不是从杯子里渗透出来的。

然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对于“放有冰块的水杯外壁上形成的小水珠不是从水杯里渗透出来的”结论的得出都表示认可。大家也能够认同在实验前进行的假设是错误的。 但他们又提出问题:小水珠究竟是从哪里来的?经过讨论,学生推测出小水珠是从空气中来的,因为学生刚学过水的蒸发现象。这时,教师就很自然地给出“凝结”概念,这是一个完善过程的结论。 通过上述的探究活动学生理解了“凝结”的概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 年 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11.

[2]孟令红.日本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9(12):53-56.

[3]角屋重树等.日本小学科学课的学习指导与评价[M].孟令红,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83-86.

作者单位:(1.张家口学院;2.张家口桥西区西豁子小学;3.张家口市赤城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水珠冰块水杯
细绳“钓”冰块
冰块为什么会粘到手上?
SIAU诗杭便携式气泡水杯
种水珠
移水杯
移水杯
我是快乐的小水珠
水珠的魔法
钓奇特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