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对象、方式与模式、建设与展望

2016-02-14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图书馆素养信息

在信息量高速增长的今天,信息素养作为素养教育的一个分支,是个人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培养个人信息意识及信息能力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内高校也已逐渐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国内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价指标一般分为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组织与管理、信息创新和信息伦理道德等7个方面。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机构载体,拥有丰富的馆藏文化底蕴,海量的数据资源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及良好的信息环境和专业的信息人才队伍,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支撑。

1 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的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owski)于1974年提出的,他将其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该定义首次对传统文化信息素养进行了拓展和延续,要求充分掌握并熟练运用信息资源和信息工具,具备筛选、检索、评估、组织、处理信息的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发布的信息素养研究报告中提出:“信息素养就是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所需要的能力”[2]。这一定义对信息素养的含义做了进一步拓展,要求人们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即懂得自己何时需要信息,需要何种信息,怎样获得信息,以及如何评价信息并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一定义也得到了业内普遍认可。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素养的含义被不断拓展、完善。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ACRL Information Literacy Framework for Higher Education)提出:“信息素养是包含反映发现信息、理解信息生产和价值、使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和参与社群学习的综合能力的集合”[3]。由此看出,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发现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还包括利用信息去创新知识、参与社群学习的能力,信息素养已经成为评价个人创新能力和社交能力的重要指标。

2 信息素养教育的对象

当今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普遍不高,能力参差不齐,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信息素养的需求与接受能力也不同。因此,需要分层次、分对象、立体式、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不可一概而论[4]。

2.1 低年级本科生

低年级、新入学的大学本科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包括对图书馆的利用、对简单层面的数据库知识点的了解普及以及获取文献知识的方法等方面。针对该类人群,可以通过播放图书馆的新生入学教育宣传片、发放图书馆使用手册和图书馆的楼层指引简介、讲授信息检索课程、定期举办图书馆专题讲座等方式,培养其对获知、利用信息的兴趣,逐步提高其信息素养。

2.2 高年级研究生

高年级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基础,其信息需求也随之进入更高层次的对科研题目的深入挖掘。对于这类人群,信息素养教育需要侧重信息的精准获取和检索技巧以及信息评价与管理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对文献信息检索技巧的使用及方法解析或传授科研课题的信息获取方式、文献管理软件的应用等技能,提高其信息素养。

2.3 国外留学生

由于国外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其信息素养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交流能力。高校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地域文化各不相同,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参差不齐,应优先考虑提高其信息意识,逐步培养其对信息能力的实践。对于课程设置,应结合工作实际,与专业课教师一起开展对留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西南医科大学曾果果[5]在借鉴悉尼大学经验的基础上,自创自编了留学生教材讲义及实习指导、课堂实践练习小游戏等。

2.4 教师、科研人员及医师

对于教师、科研人员、附属医院医师群体,图书馆参考咨询人员则需有针对性地定制个性化的专题服务内容,为满足用户需求进行专项辅助指导,提高教师、科研人员及医师群体的信息素养能力。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针对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三类具有不同信息素养的人群,将图书馆使用手册分为本科生版、研究生版及教师版三个版本,满足了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便于其更加快捷地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

3 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及模式

早期传统模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大多是信息检索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数据库的功能及使用方法,授课方式相对单一,授课内容枯燥单调,课堂教学不但没有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和模式与时俱进,繁杂多样,颇具时代特色。

3.1 翻转课堂、混合模式教学融合

随着翻转课堂、混合模式的教学形式的逐步兴起,信息素养教育也越来越多地应用这种模式。它改变了原有传统的课上讲授、课下复习的教学模式,借助于网络平台,在课前利用视频技术对新知识进行传递和介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协作互动,实践练习主题内容,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隆茜[6]的研究表明,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显著提高了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和教学成绩。

3.2 开放性在线课程MOOC

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开放性在线课程(MOOC),是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戴夫·科米尔(Dave Corrnier)和布莱恩·亚历山大(Bryan Al exander)在2008年根据网络课程的教学创新实践而提出的创新概念[7]。无论是基于主题,侧重于知识构建与创造,强调创造、自治和社会网络学习的关联主义学习理论cMOOC[8],还是基于内容,侧重于知识传播与复制,强调视频、作业和测试等学习方式的xMOOC,对于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都有其自身独到的优势和特点。首先是它受众规模庞大,不受场地约束,同一课程学习者可能成千上万;其次是开放性,不仅可以面向在校学生,也可以面向社会公众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任何人群都可根据个人需求免费学习,提升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再次是其具有灵活自主性,不同受众人群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去选定不同课程,之后根据自己的时间、场合自由安排学习进度。同时,课程也具有交流互动性,而非单一方向的讲授,学习者之间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在线学习交流和讨论互动,增强参与感,提升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效果。

微课是慕课的一个分支,因其时间较短而得名。微课的视频时长多是10-20分钟,这就意味着受众人群可充分利用碎片化的闲暇时间进行学习。此外,微课课程还附有小测试与评分环节,这种交互式的学习激发了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重庆医科大学赵文龙教授团队将MOOC本土化,从概念变为实践,自主研发建设的“校园在线公开课(COOC)自主学习平台”,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9]。

3.3 互联网+信息素养教育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和智能终端的不断更新,这种操作简便、可以随时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式已然启用。移动学习已经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移动学习摆脱了传统模式的教学,使学习者不必局限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学资源观摩。微博、微信的诞生,更推动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向互联网+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式转变,大学生通过关注图书馆的微博、微信,可以随时了解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内容。阅读推广活动中微信消息的应用和状态发布,以及图书馆在日常服务中对咨询问题的回复,拉进了学生和图书馆之间的距离。微课堂的开通、微视频的制作及微讲座的举办,满足了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充分利用宽泛、碎片式的时间,进行信息素养培养的需求。微课程、微讲座通常情况下都是讲授主题内容相对精炼、短小主题的精华内容,一般设置在5-10分钟左右,这就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有利于达到最佳教学效果[10]。这种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式完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授课时间过长、重点缺乏、层次不清、学生不感兴趣的不足,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11]。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利用手机微信开设的“信息素养教育百项微讲座”,主题内容繁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课程,提高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常规化的每周培训讲座也采用了微信预约的营销模式,限定报名时间和人数,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接受主动预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4 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与泛在化服务结合

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与泛在化服务都是以用户为中心,通过融入用户的工作、学习、生活空间,提供个性化的主动服务,使用户处于图书馆服务无处不在的环境中[12]。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使图书馆员嵌入到课堂和各种教学平台及机构单位中,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提供主动的、专业的、到身边、到桌面的泛在服务[12]。它完全根据用户的需求,在预约时间内提供有针对性的单一订制服务到科室、到身边。例如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人员会根据附属医院的随时预约,到预约科室进行不同主题内容的培训讲解,弥补附属医院医师由于工作忙碌等不能参加定期讲座培训的遗憾,得到了附属医院医师、研究生的一致好评。这种嵌入式与泛在化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为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4 信息素养教育的建设及创新展望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传统文献检索课堂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包括高校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缺乏全面的统筹规划、教学内容单调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落后等。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努力探索新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在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改革,不断优化整合,积极构建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12]。

4.1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高校图书馆要紧跟信息发展步伐,根据不同人群不同的需求层次,探索建立多阶段、分层次、立体式的教学体系,建设多级教学目标、涵盖多项教学内容、提供多种教育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逐步精炼课程内容,通过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式,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料,以达到提高信息素养教育效果的目的。

4.2 加强图书馆员队伍建设

高校图书馆员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潜在动力,因此要重视对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培养。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图书馆员队伍进行专业化培训,使其优先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提高专业能力和服务意识。高校应提高对图书馆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将创建高素质的图书馆员队伍作为提升信息素养教育的技术支撑。

4.3 探索信息素养教育创新机制

当今,借助于各种数字资源平台高效率、高质量地获取信息,充分借鉴他人信息素养教育的最新成果并吸取经验技术,是提高本单位本机构信息素养教育水平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在IC2创新服务模式下,开展了多类型、多层次、全方位、多种嵌入式课程等的多维拓展,探讨了深度嵌入教学与科研过程的全面融入式教学的创新实践[13];刘书凯在创客教育实践对创新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启示中提到[14],在创新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背景下,图书馆应当重视创客教育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将创客教育纳入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范围,通过创新教育内容提升信息素养教育的品质。这些探索为深化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改革提供了思路。

4.4 建立教学评估体系

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是对教学模式成效的重要反馈。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提高自身主动获取有效信息并加以评价和利用的能力,这是一种应用型能力教育。因此应探索建立教考分离的教学评估体系,重视通过实践检验教学结果,加强对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评估“软件”建设,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评估的科学性与有效性[15]。

5 结语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为大学生顺利步入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提高自身修养奠定了基础。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发展20多年来,通过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发展变革,以及各种创新形式下的探索实践,信息素养教育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教育成果不断丰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信息素养教育必将继续在探索中发展、前行。

猜你喜欢

图书馆素养信息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图书馆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去图书馆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