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员与专业课教师合作的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
2016-02-14,
,
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电影、微课等新媒体不仅冲击了纸质文献,更打破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信息以多元化的方式扑面而来,从最初的文字、图像等平面形式到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再到微热点、微课等新媒体形式。信息形式的不断变化正在改变科研环境与学习方式,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为信息获取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信息数量的爆增与信息质量的不确定性也给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owski在一次报告中首次提出“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与技能”[1]这一概念。
医学生是未来医生的主要构成者,医生本身就是一个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职业,职业本身要求从业人员对信息的敏感性高,捕获知识的能力强,以便其在学习与科研的过程中能够顺利解决问题,提高科研与创新能力,驱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适应“微时代”信息环境的变化,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势必要对单一的传统授课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结合高校开设的各学科专业课,发挥图书馆的潜在作用,提高医学生信息素养。
1 国内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现状
1.1 对信息素养概念认知不足
目前,国内一些院校只注重基础教育和专业技术层面的教育,对于如何更好地使学生接受信息素养教育还不够重视。有些院校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就是文献检索课,是信息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与掌握的内容;还有一部分院校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就是在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的基础上,用计算机获取所需信息能力的教育。这完全忽略了要让学生在“微时代”的今天提高信息免疫力、加强信息道德与伦理素养教育的重要性[2]。
1.2 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缺失
美国国立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1998年制定了信息素养的评判标准,主要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等方面诠释了信息素养的要求与责任。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在高校实践中也先后确立了高等学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指明了方向。目前,国内仍然没有统一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部分地区因地制宜建立了适合本地区的评价指标体系,但多集中在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的普通高校,有些标准尚达不到[3]。因此,在各高校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规范的国家高等学校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为各地区信息素养评价提供准则与依据[4]。
1.3 信息素养教育与实践脱钩
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时信息意识淡薄,在最初接触信息素养教育时对课程不够重视,没有意识到信息素养对日后毕业设计和进行科研的重要性。特别是医学生,科研将伴随其整个职业生涯,信息获取能力弱,不会获取与选择正确信息,不能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则无法创新本领域的新知识[2]。当学生意识到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后,已经投身于实践领域,又没有机会重新塑造自身的信息素养。
1.4 信息素养“四教”相关问题
“四教”指的是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师素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2007年对国内10余所医学院校开展了医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相关研究[5],结果显示,教材建设明显偏后,内容陈旧,不够新颖和实用,缺乏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教材;教学内容多以传统的文献检索教学内容为主,没有更多的融入网络技术、移动搜索等前言知识;教学方法单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照本宣科式教育为主,部分院校开设了远程教学、在线培训课程,但实习机会少,学生没有学会在实践中获取所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教师本身信息素养有待提高,大部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由图书馆员承担,有些馆员外语水平和计算机能力较低,只注重教材内容的罗列,对于信息素养理论和相关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几乎空白[6]。
2 图书馆员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开展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2.1 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学习相结合[7]
首先,专业课教师和图书馆员要相互信任,共同承担信息素养教育的重任。馆员可以参加专业课教师的教学会议,甚至参与到专业课教师的科研课题项目中,帮助教师掌握学科前沿的同时提高其自身的信息素养,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不仅融入到专业课内容中,更渗透到专业课结构中。馆员在参与专业课题的同时也能从中了解到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以便于在设置信息素养教学内容时将专业知识融入其中,使学做到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专业课教师也可以主动走进图书馆,将平时科研与教学遇到的问题与图书馆员探讨,寻求解决途径,定期聆听图书馆举办的数据库或信息前沿方面的讲座,主动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2.2 馆员与专业课教师合作选择或撰写教材
医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在中图法R类“医药、卫生”类目下,又细分了很多医药学方向和分支学科。目前,不少医学院校致力于精品教材建设工作。如由郭继军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文献检索》作为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为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所用,除介绍信息素养的基本理论外,更突出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强;由崔雷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医学数据挖掘》,可以作为高级别深入学习医学文本挖掘的研究生的入门理论教材。对于一些没有本专业教材的小学科,图书馆员在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时,可以结合专业课教师的意见,以基础医学类专业教材为主导,在课件中替换部分实例,使本专业学生更容易理解授课内容。当然,若图书馆员与专业课教师能够合作撰写适合于本专业的教材,将适合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2.3 馆员与专业课教师合作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专业课与信息素养教育往往一分为二,没有将信息素养教育体现到学习、科研、工作实践中。如何将信息素养教育中学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专业课的学习中,是信息素养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信息化的今天,信息素养教育的知识结构除包括基本的文献检索知识、情报学知识、计算机技术、语言学以外,更应该囊括网络技术、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可视化表达、移动信息搜索知识等[2]。特别是在手持终端随处可见的移动信息时代,如果不能在移动环境下进行文字、语音、视频,甚至地图搜索,在生活中将寸步难行[8]。图书馆员应把握信息技术前沿,结合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在第一时间更新信息素养知识储备。
2.4 馆员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改革教学方法
加强实践教育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在本科阶段,实践与理论的最好结合莫过于毕业设计与临床实习[2]。将信息素养理论与实践应用融入毕业设计与临床实习中,在问题中寻找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科研理念,提高信息敏感性,加强其文献分析与创新能力。“微时代”背景下萌发出许多新型教育模式,如网络课堂、翻转课堂、微课等。图书馆员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在线讲座、慕课[9]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更便捷的自主学习方式[10],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聆听所需知识。目前较流行的慕课即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分享及讨论的环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11]。翻转课堂是传统授课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9],学生利用教学视频预习所学内容,与教师进行知识探讨、互动交流、作业答疑等,使得有限的课堂时间变得更加高效。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微课”[12],注重某一难点或重点的讲授,课程中微视频、微课件等微策略的应用使学生轻松学习、有效复习[13]。
2.5 建立适合本专业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
信息化时代,学生成绩不应仅限于以考试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应综合考虑学生在专业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课教师和图书馆员在考核中可将各自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锻炼学生在本领域中如何应用信息素养解决专业问题。
3 结语
在全民阅读的大数据时代,图书馆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年代”,图书馆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业技能,根据信息时代的要求,调整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改善服务手段,帮助读者更好地适应“微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