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十三五”期间协调发展问题思考

2016-02-14赵作伟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十三五城镇化供给

赵作伟

我国“十三五”期间协调发展问题思考

赵作伟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300350

我国“十三五”期间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需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等方面下功夫。本文从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及供给侧改革三个方面剖析了我国经济发展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针对上述三方面简要论述了我国未来协调发展中需要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十三五;协调发展;供给侧改革

伴随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极大增强、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从1979年到2015年,平均年增长率高达9.7%。而同期发展中国家增长率为4.6%,发达国家仅为2.4%。中国政府在过去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领域取得的成绩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创造了当代人类发展史的奇迹。但我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发展不协调问题逐渐显现,势必严重阻碍我国未来的发展。此外,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供给与需求未能做到适时的匹配,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的原有驱动力不足,创新动力仍稍显稚嫩。在此背景下,如何尽快实现我国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克服目前的经济增长困境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大挑战。

一、进一步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各地过去长时间片面追求GDP的硬指标,导致地区之间缺乏整体和统一的规划,过度的内部竞争致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突出。针对上述情况我国于2010年推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并具有较强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在此基础之上,“十二五”期间的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都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十三五”期间区域协调发展得益于我国制造业近几年的迅猛发展,较之“十二五”会有新的机遇。以高铁为例,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过1.9万公里,占世界60%以上。其中贯穿中国南北的京广高铁2298公里,创全球高铁运营历程的最长记录,而全程运营时间只需8小时。此外,我国也在隧道工程等基础设施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这些优势都将有利于推动区域之间的联络,未来5年的区域协调发展将变得更加便利。

“十三五”期间我们需要在进一步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同时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紧密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在“十三五”期间甚至是未来更长时期内,“一带一路”都将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如何将“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意义重大。因此,一方面,从政策、资金层面上,相关地区可以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争取获取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一定要协调发展好以面向国内为主的功能区建设与面向海外市场的“一带一路”战略,避免在规划设计、产业定位、资源配置等领域的不一致。

第二、民族问题。在推进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涉及新疆、西藏、宁夏、甘肃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我国在以往的区域发展过程中主要以经济发展为导向,忽视民族问题与经济发展的互动,进而产生一些民族隔阂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在大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文物古迹等的保护。同时,尽可能使当地的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确实感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明,我国将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到“十三五”末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对于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来说,每提高1%的城镇人口将涉及一千多万人的迁移落户,我们的信心源于哪里?

第一、全面城镇化预期。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持续深入,而随之而来的是广大农业人口对于城镇化的积极向往或预期。尤其是近几年来,熟悉农村情况的人们都发现,农村地区人口在快速减少,特别是青壮年人口在离开农村之后,绝大多数扎根城市不再回来。虽然城市的生活成本高,落户条件多,但仍挡不住每年大批涌入的农村人口。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认为我国正在进入“全面城镇化预期”,或者“全面城镇化的最后冲刺”阶段。

第二、由“进城务工人员”变为“城市新主人”。我国长期执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虽然劳动力已可以不受限制地在全国流动,但是户籍身份的差异仍是限制进城务工人员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枷锁。所以,下一步只要政府能够切实落实城镇化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加快将那些事实定居在城市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就能够实现“十三五”城镇化的目标。

与此同时,在大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我们仍要关注那些留守在农村的农民的福祉。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始终要以使农民过上好日子为宗旨,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并合理引导,不能为了出政绩、出亮点而简单粗暴的一刀切。不能打着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旗号,将农民赶进“现代化小区”,把宅基地转化为提高财政收入的建设、商业用地等。

三、供给侧改革成为未来宏观经济改革的重点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满足需求端来实现。伴随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以需求端为主线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面临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传统的货币、财政宽松政策对经济贡献的边际效应也呈现递减趋势。究其原因,根源在于长期以来的需求端经济改革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从而出现供给与需求的不协调。以商品房为例,在一线城市中,刚性需求仍然超过住房的供给,彻夜排队抢房、开盘即售罄的现象屡见不鲜。但在不少三四线城市,供给又往往大于需求,即使国家出台大量鼓励购房政策,也未能减轻这些城市存量房的压力。供给、需求的不协调在医药食品、日用品、奢饰品等领域也都有所体现,中国人各种境外的“爆买”行为让外国人震惊的同时也深深刺痛了中国大多数企业的心。因此,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了“供给侧”改革,凸显中央高层希望通过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破解目前“增长困境”的决心。

第一、国家或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一定要保持改革定力。目前一些观点认为供给侧改革“换汤不换药”、是“新一轮的计划经济”等,都是没有真正领会好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因此我国政府应该积极回应社会所有重大关切,纠正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和解读,并坚定不移的落实、监督改革的实施。

第二、企业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主体,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落后产能行业、企业需要退出市场。可借此次改革东风,坚决淘汰之前违法、违规建立但仍未处理的“三高”小钢厂、小煤窑等。与此同时,正规但落后企业应尽量采取兼并重组形式,而不是简单关停并,以减少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第三、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惠及每一位老百姓。但不可避免,改革的前期,特别是在淘汰过剩产能阶段,一部分职工会失去工作岗位。一方面,政府应发挥社会政策的兜底作用,通过加强再培训、家庭补贴等形式避免失业潮,从而维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暂时失去工作的职工也应积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努力调整,通过自我提升实现人生职场的新飞跃。

[1]朱之鑫.关于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几点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5(19).

[2]刘宁、刘建峰、胡卫勋.准确把握“供给侧改革”的科学内涵[J].法制与社会,2016(2).

[3]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2014(11).

[4]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刘文华王远

Thinking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uring“the 13th Five Year Plan”in China

ZHAO Zuo-wei
(Tianjin College of Commerce,Tianjin 300350)

In order to maintain medium to high speed growth of economy,China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on the balance,inclusion and sustainability.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China’s economy development under new situation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mong regions,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nd China’s reform of the supply front.Meanwhile,aiming at the above-mentioned situation,the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som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China’s futur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13thfive year plan;coordinated development;China’s reform of the supply front

F124

A

2095-5537(2016)06-00021-03

2016-10-21

赵作伟(1981—),男,汉族,天津市人,天津商务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学,社会学。

猜你喜欢

十三五城镇化供给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家乡的城镇化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