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

2016-02-14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3期
关键词:脑血栓类药物阿司匹林

杨 秋

(锦州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锦州 121000)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

杨 秋

(锦州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锦州 121000)

目的探讨研究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112例脑血栓患者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56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及阿司匹林治疗,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2次,每次75~100 mg,连续服用14 d;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在给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具体选用阿托伐他汀,每日服用1次,每次10 mg,连续服用14 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动脉斑块的改善情况。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9%,明显高于参照组的患者(80.4%),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研究组患者的动脉斑块面积较参照组组改善效果更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栓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不能够有效控制动脉斑块的面积,还可以增强治疗效果,使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脑血栓;动脉斑块;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临床疗效

脑血栓是指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脑血栓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动脉粥样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此病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较为高发,近年,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脑血栓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并且还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2]。脑血栓的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且病程较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对于脑血栓的治疗是临床中的重点及难点,探讨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因此本文针对我院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动脉斑块改善情况的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112例脑血栓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且排除心肺疾病、肝肾疾病及严重免疫系统疾病。按照双盲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56例。研究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为39~81岁,平均年龄为(52.2±6.5)岁,病程1~9 h,平均病程为(5.2±3.1)h;参照组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为38~79岁,平均年龄为(50.8±6.1)岁,病程1~10 h,平均病程为(5.3±3.2)h。两组患者之间的性别、年龄、病程及身体条件等方面均符合统计学要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即给予吸氧、强心、降压、抗感染及低盐饮食等,使患者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有明显改善,以促进患者恢复神经功能,此外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每日口服1~2次,每次75~100 mg,连续服用14 d。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在给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具体选用阿托伐他汀,每日服用1次,每次10 mg,连续服用14 d。

1.3 疗效判定标准[3]:患者的疗效可分成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患者意识障碍、偏瘫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减少,康复90% 以上为痊愈;患者意识障碍、偏瘫等临床症状完全显著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减少,康复 40%~90% 为显效;患者偶尔有头痛、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出现,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有明显减少,康复达 18%~45%为有效;患者头痛、意识障碍、偏单等临床症状没有任何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不明显,康复低于 18%,甚至出现病情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为=(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 果

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9%,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的80.4%。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研究组患者的动脉斑块面积较参照组组改善效果更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脑血栓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国往研究结果显示动脉粥样硬块斑化是诱发脑血栓形成最为重要的因素[4]。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视野模糊、语言不清及眩晕等状况,对人类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的疾病,其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以往相关调查研究显示,该疾病常会导致病患者出现偏瘫,是一种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尤以男性发病率更高[5]。

近年,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发展及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该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对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该病形成的病理学基础主要是血小板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次研究中发现,在脑血栓形成的初期,血小板被激活,并释放血栓素,血栓素的过度释放致使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动脉斑块的形成。另外,脂质的代谢紊乱同样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因素[6-7]。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药对患者进行抗血小板和调脂的治疗。

阿司匹林是临床中运用十分广泛的一种镇痛解热药,其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等药理作用,从而在血管内皮受损、高胆固醇血症等情况下活化血小板,通过核因子进行抑制而减少分子黏附性分子及炎性介质的表达,从而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且稳定已形成的斑块发展,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7]。他汀类药物是还原酶抑制剂的一种,在药物进入到患者的体内后,能够对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并且成功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的代谢途径,大道减少细胞内胆固醇合成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对细胞膜表明进行反馈下刺激,使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活性及数量增加,从而降低血清胆固醇的水平,调节血脂,抑制血管内皮的炎性反应,使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充分起到保护神经、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抗炎及抗血栓的作用[8]。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其临床疗效达到91.1%,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0.4%,在经过一系列的治疗之后,患者的动脉斑块均有了明显改善,且研究组的改善情况较参照组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下,脑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并可以对患者的病情恶化起到预防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脑血栓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不能够有效控制动脉斑块的面积,还可以增强治疗效果,使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1] 邓智勇.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10(25):87.

[2] 王月.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36):87.

[3] 高桂秀.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治疗老年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4,4 (18):87-88.

[4] 王维华.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9):1173-1174.

[5] 刘明霞.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治疗老年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84):79-80.

[6] 宋耀宗,孔芳.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3,1(3):211-212.

[7] 梁钢,张艮娟,梁玉霞.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的疗效[J].当代医学,2013,13(25):628-629.

[8] 周经霞.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2,17(12):273-274.

R743

B

1671-8194(2016)33-0098-02

猜你喜欢

脑血栓类药物阿司匹林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奥托格雷联合纤溶酶用于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探究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的可行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