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5E探究教学模式在《电和磁》一课的尝试

2016-02-13李智成

师道·教研 2016年10期
关键词:奥斯特磁针电线

李智成

倡导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

一、 “5E”教学模式在《电和磁》一节中的具体应用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尝试使用5E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教学实录如下:

第一环节:参与

在课堂开始的3分钟,我用一个科学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类有些发现是很偶然的,我们把眼光放到196年前,也就是1820年,当时有位叫奥斯特的丹麦科学家在一次讲课时偶然发现了一个现象。下面我们来重现196年前的情形。”

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学习,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探索

“你能用一个简单电路和指南针来设计实验吗,你打算怎么做?”这个问题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索。在这个问题里,再用5个温馨提示指引孩子们在做实验,让孩子们在小组实验中,孩子们在实验中,会发现:(1)拉直的导线放在磁针上,磁针是不会有偏转的;(2)用电线、电池和小灯泡连接后,再把电线去靠近小磁针,磁针会发现很小的偏转,当电线移走,磁针又回来原来的位置了。孩子们共同交流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并根据现象进行合理推测。

第三个环节:解释

学生在刚才实验中,观察到磁针偏转的现象,在这个环节中,班内先交流各个小组有发现,倾听其他小组的发现与自己是否一致。接着再交流电流是可以让小磁针发生偏转的,而且偏转的程度和通电导线的位置有关。这样得出一个结论:电流能够使小磁针发生偏转。这样就可以解释了为什么通电的电线可以让磁针发生偏转了,把这个知识点跟孩子们看到的现象形成了一致。然后再次回顾开始的故事。

“其实我们是在重复了200年前的丹麦科学家奥斯特的实验。1820年春,奥斯特在一次讲课时偶然发现了这一现象。在接下来的3个月时间奥斯特不断实验求证,终于证明了电流能产生磁性,让人们知道电除了能发光发热外,还能转化为磁能,被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生产中。”

接着,引出另一个问题:刚才的实验现象太不明显了,你有什么方法使小磁针偏转角度更大,现象更明显、更有说服力?

孩子们会想到可以增加电池的数量,甚至可以把电池直接短路以获取更大的电流。

这时,鼓励孩子的各种想法,并且支持他们在安全的前提下作出尝试。

第四个环节:应用

知识学会了,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这是一个让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地方。

这个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本课例,我让孩子们研究怎么让磁针偏转的角度更大,想好后,要用手中的材料去进行实验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这个过程可能会有点困难,但学习的乐趣也在这里,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事情,这是一种很快乐的体验。

第五个环节:评价

孩子们在这个实验中,知道了大电流可以让磁针偏转,那么,用这个装置是否可以检查电池是否有电呢?

今天用这个装置将可以测试电量的电量。教师给孩子们分发一些废旧电池,用这节课做的装置来测试旧电池电量,并评价这节课做的这个装置是否成功。孩子们大部分都可以用这个装置测量到,其实旧电池看似没电,但实际测量时,还是可以使磁针发生偏转,所以这样也可以让孩子们知道一个事情,个人的感觉并不准确,要用仪器测量才是准确有效的。

二、运用5E教学模式的优势

1. 学生在5E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对于电磁两者间的关系能得到充分的认识。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观察到通电的电线可以使磁针偏转,从而得出了通电的电线可以产生磁性这一科学结论。在应用环节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在通电的电线中得到更强的磁性,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整节课中,都处于一个在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中

2. 引趣乐学。学生在本课中,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得益于5E教学模式的指导,本课,我大胆地让学生用了15分钟以上的时间进行探索,在充分的探索时间中,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实验、观察通电的电线与磁针方向的关系,探索并没有走过场的形式,学生始终在有序,兴奋的状态下对于未知的领域探索,并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

3. 学生的前概念还是没有再细问,导致实验后的结果匆匆而出,例如,在解释环节,教师问到指南针转向偏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学生很快就说出,虽然学生已经明白电和磁的关系,但教师在这里没有再去深挖学生是怎样得知这一结果的,没有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浪费了一个深入了解学生想法的时机。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奥斯特磁针电线
浅谈奥斯特电流磁效应的哲学价值
洪水时遇到电线低垂或折断该怎么办
1000条蛇守卫电线
粗知一下地质罗盘
电线
由2016年南京市一道关于“小磁针”的物理中考题想起的
论保罗奥斯特《玻璃城》中的纽约人与纽约意象
后现代的自我身份——析保罗·奥斯特的《玻璃城》
有关磁场的易错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