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学
2016-02-13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至就诊时间与预后的关系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至就诊时间与预后的关系
郭路芬,彭亚光,李庆祥,等
心血管病学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至就诊时间与预后的关系
郭路芬,彭亚光,李庆祥,等
目的:分析58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延误时间分布及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段的死亡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北京安贞医院抢救中心急诊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收治的 AMI患者 580例,其中男性 428例,女性 152例,平均年龄(60.7±12.9)岁。将记录的就诊时间与发病时间的时间差作为院前延误时间(PDT)。根据PDT不同分为7个时间段:即1~30 min,31~60 min,61~120 min,121~240 min,241~360 min,361~720 min,>720 min。统计PDT分布,计算各时间段心室颤动(室颤)发生率、复苏成功率、病死率,并对不同时间段死亡原因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80例AMI患者PDT中位数时间为130 MIN。接受溶栓治疗122例(21.0%),急诊PCI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266例(45.9%),其他药物对症治疗 192例(33.1%);比较三组 PDT,溶栓组[(104.5±2.3)min]和 PCI/CABG组[(119.1±2.3)min]均低于其他药物治疗组[(290.9±3.4)min,P<0.05]。发生室颤46例(7.9%),其中PDT≤30 min 24.4%(11/45),31~60 min 7.7%(8/104),61~120 min 10.3%(14/136),121~240 min 6.6%(8/121),241~360 min 1.9%(1/54),361~720 min 3.3%(2/61),>720 min 3.4%(2/59);复苏成功率 71.7%(33/46),总病死率 5.3%。年龄(OR=1.047,P=0.004)、糖尿病(OR=2.159,P=0.02)和PDT(OR=2.159,P=0.023)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缩短PDT,及早进入治疗程序,挽救濒死心肌,对预防室颤、猝死发生,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心肌梗塞;死亡原因;心室颤动;猝死,心脏
来源出版物: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1): 40-43
入选年份:2012
早发冠心病的临床特点研究
戴宇翔,张抒扬,田然,等
摘要:目的:分析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传统危险因素、脂类代谢情况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和血管造影结果,对早发冠心病患者、非早发冠心病患者和非冠心病患者的传统危险因素、脂类代谢情况、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早发冠心病与非早发冠心病比较,具有以下临床特点:1)传统危险因素较少(2.50±1.28比 2.76±1.43,P<0.05);2)吸烟[50.3%(73/145)比38.0%(82/217),P<0.05]和阳性家族史[29.7%(43/145)比19.9%(43/217),P<0.05]比率较高,高血压比率较低[59.3%(86/145)比 73.3%(159/217),P<0.05];3)甘油三酯水平较高[(2.13±1.89)mmol/L比(1.78±1.14)mmol/L,P<0.05];4)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起病为主[66.2%(96/145)比 42.6%(89/209),P<0.05],并且以单支血管受累为主[51.0%(74/145)比 30.4%(66/217),P<0.05];5)病例平均病变积分较低(4.86±2.30比5.92±2.66,P<0.05),轻度病变比率较高[46.9%(68/145)比31.2%(68/217),P<
0.05]。2)Logistic回归发现阳性家族史是早发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66,95%CI 1.060~2.940,P=0.029),吸烟(OR=1.561,95%CI 0.971~2.510,P= 0.066)起较重要的作用。结论:与非早发冠心病相比,早发冠心病患者中传统危险因素虽所占比例较少,但冠心病阳性家族史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以及吸烟比例明显高于非早发冠心病患者,常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起病为主,常为单支不稳定病变。提示冠心病阳性家族史即遗传倾向和代谢综合征在早发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危险因素;脂类代谢
来源出版物: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8, 36(7): 586-589
入选年份:2013
北京市社区居民血脂及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异常及边缘异常的流行特征
王家宏,胡大一,傅媛媛,等
摘要:目的:调查北京市社区居民血脂及冠心病危险因素异常及边缘异常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北京市防治冠心病的方向。方法:2007年6月至8月,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北京市社区居民10054名,采取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测的方法,进行主要冠心病危险因素及血脂异常的调查。结果:经年龄、性别标化后,北京社区居民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分别是9.3%、2.56%、18.79%和16.84%,而处于胆固醇边缘升高的比例为23.96%。北京社区居民中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为 31.23%,而处于血脂边缘异常的居民占23.30%。经年龄、性别标化后,71.17%的居民伴有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20.23%的居民伴有边缘异常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41.57%、11.08%,吸烟和肥胖的发生率分别是 35.81%和 22.89%。相对于理想状态,具有1项冠心病危险因素边缘异常人群患血脂异常的相对风险(OR)为1.668(95%CI:1.319~2.110);具有 2项冠心病危险因素边缘异常人群患血脂异常的OR为2.537,(95%CI:1.989~3.235);具有≥3项冠心病危险因素边缘异常人群患血脂异常的 OR为 3.203,(95%CI:2.007~5.114)。结论:北京社区居民血脂异常及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发生率较高,超过1/5的居民处于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的边缘异常状态。具有边缘危险及冠心病主要危险的人群是今后北京市人群防治的重点。
关键词:血脂异常;冠状动脉疾病;危险因素;流行病学
来源出版物: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0, 38(2): 175-180
入选年份:2014
双源CT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诊断中的价值
羊镇宇,王强,郭素峡,等
摘要:目的:参照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价双源CT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 55例支架术后出现胸闷、胸痛的冠心病患者,在术后 6~12个月行双源CT检查及定量冠状动脉造影。以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参照,评价双源CT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假阴性,并计算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析心率、置人支架情况对双源CT诊断性能的影响。结果:55例患者共置入89枚支架,其中31.5%(28/89)的支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双源CT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87%、76%和95%。双源 CT诊断心率<70次/min及≥70次/min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94%比82%)、特异性(88%比90%)、阳性预测值(76%比75%)、阴性预测值(97%比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源CT诊断重叠支架、分叉部位支架与单支架再狭窄的敏感性(84%比100%)、特异性(81%比96%)、阳性预测值(70%比90%)和阴性预测值(91%比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源CT诊断直径≥3.50 mm支架、直径3.00 mm支架和直径≤2.75 mm支架发生再狭窄的特异性(分别为100%、80%和66%,P<0.05)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5%和5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源CT对大直径支架的再狭窄有较好的诊断性能,且不受心率和支架分布情况的影响。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冠状血管造影术;支架
来源出版物: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 39(1): 49-52
入选年份:2013
编辑:张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