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本草纲目》与《本草备要》版本体例之异同

2016-02-13邓勇程新黄辉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版本体例本草纲目

邓勇,程新,黄辉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

论《本草纲目》与《本草备要》版本体例之异同

邓勇,程新,黄辉*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

摘要:《本草纲目》与《本草备要》均为明清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本草类著作,二者在成书背景、版本系统、编撰体例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点。版本方面,《本草纲目》以“金陵本”“江西本”“合肥本”三大版本系统为主;《本草备要》则由原著者汪昂增订而成《增订本草备要》,并以此两者为母版,延伸出两大版本系统。体例方面,《本草纲目》论述详实,所列药物项目完备;《本草备要》由博返约,所列药物款目更偏重于实用。二书一繁一简,一全一便,一注重广博,一长在实用,既同且异。

关键词:《本草纲目》;《本草备要》;版本;体例;李时珍;汪昂

【引文格式】邓勇,程新,黄辉.论《本草纲目》与《本草备要》版本体例之异同[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40(4):48-50.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6.04.013

《本草纲目》与《本草备要》均为明清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本草类著作。明代医家李时珍“复者芟之,阙者辑之,讹者绳之”,“采其精粹”,撰成集明代以前本草学大成之著作《本草纲目》。清代医家汪昂“爰采诸家之长,辑为《本草备要》”,将浩繁渊博的中医医理与方药去粗取精、由博返约,被历代医家视为重要的中医学门径书籍。二书版本众多,流传极广,对明清时期中医学发展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笔者试从成书背景,编撰体例,以及版本系统等角度,对二书异同加以比较对照。

1 成书背景

1.1考古证今,著成《本草纲目》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春人,出身世医之家,23岁弃儒习医。王世贞在《本草纲目》序中曰:“古有本草一书,自炎皇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第其中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李时珍在“遗表”中曰“若不类分品列,何以印定群疑”,故“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不揣猥愚……考古证今……访采四方……搜罗百氏”。对诸家本草,“复者芟之,阙者辑之,讹者绳之……采其精粹”,历经二十七载,终于编撰成功[1]。

1.2爰采诸家,辑为《本草备要》

汪昂(1615-1694年),字讱庵,安徽新安休宁人,先攻举子业,于经史百家均有深入研究,30余岁后弃儒业,潜心研究医著,博览诸子经史及各家医籍。汪氏在《增订本草备要》自序中,言其编撰《本草备要》之因,“窃谓医药之书,虽无当于文章巨丽之观,然能起人沉疴,益人神智,弱可令壮,郁可使宽。无关道脉,而能有助刚大之形躯;不系政刑,而实有裨生成之大德。言不堕绮语之障,用有当施济之仁,群居饱食之余,或可以愧小慧而胜犹贤也乎!是用寄意此中,思以寿世”。于是汪昂爰采诸家之长,辑为《本草备要》。

2 版本研究

2.1版本概况

2.1.1《本草纲目》版本简介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统计,《本草纲目》自明万历六年(1578年)成书至今,先后发行木刻本、石印本与铅印本82版。书中载药 1892条,方 11 096首,附图1100余幅[2]201。《本草纲目》版本主要有 3种:⑴金陵本,为《本草纲目》原刻本,版框高202 mm,宽139 mm;半叶12行,行24字,双行小字同。有王世贞“本草纲目序”、辑书姓氏、本草纲目总目、凡例,此后即为各卷内容。附图 2卷。⑵江西本,版框高 221 mm,宽 152 mm;半叶 9行,行20字,双行小字同。有夏良心“重刻本草纲目序”、王世贞序、张鼎思“重刊本草纲目叙”,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下书口记有刻工及字数,附图2卷。⑶合肥本,版框高212 mm,宽145 mm;半叶9行,行20字,双行小字同。

2.1.2《本草备要》版本简介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统计,《本草备要》自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成书至今,先后发行2卷本、4卷本、6卷本、8卷本,以及不分卷本共124版,主要为木刻本、石印本与铅印本,另有《本草备要》《医方集解》合编本 87版[2]211。《本草备要》刊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原书2卷。因其将浩繁渊博的中医医理与方药去粗取精、由博返约,被视为学习中医的重要门径书。该书初刊后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增订,“兹因重梓,更增备而可用者约六十品”,即《增订本草备要》,此本后世流行最广。

《本草备要》2卷本目前已知有日本享宝十四年(1729年)植村藤治郎等刻本,藏于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另有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据清康熙二十二年刻本复制本。现藏于日本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者为《本草备要》初刊本,即未增订前的延禧堂(汪氏自家堂号)藏版,还读斋梓行本,该版本保存了陈丰和汪昂明确署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所撰的两序。药分8部,载药402品。该版本无版框尺寸记录;四周单边,白口,无鱼尾;上下分栏,上栏眉批,无行格线,下栏正文,有行格线;半叶9行,行24字,双行小字同;无图。

《增订本草备要》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刊刻,全书 4卷,系采诸家本草,增订简辑而成。早期代表版本有还读斋本和成裕堂本 2种。前者字体版式与日本所藏初刊本相同,后者题有“新镌增补详注本草备要”。2种版本均附序言4则:即初刊本陈丰原序和汪昂自序,及汪昂增订序和汪桓序。四周单边,版框215 mm,宽130 mm;上下分栏,上栏眉批,下栏正文;半叶8行,行22字,双行小字同。后世刊行6卷本与8卷本,及本草医方合编本,版式不一,字体多样,但多无分栏,有配图,以便读者研习。随本书流传日广,渐有讹误出现。

2.2版本系统

2.2.1《本草纲目》版本系统《本草纲目》多以“金陵本”“江西本”“合肥本”三大版本系统为主[3],其中“金陵本”于李时珍在世时主持刊刻,故多能体现著者原意。因多方面条件所限,版本质量相对较差,流传数量较少。“江西本”为官刻本,在明清之际有较大影响,其以“金陵本”为底本,虽版本质量优于金陵本,但较金陵本已有误刻、脱漏、增添之现象。“合肥本”系重订本,又因年代较远,文字内容实与金陵本有较大不同,其中部分沿袭自“江西本”,大部分出版者修订而与“金陵本”相异。“合肥本”版刻精良,清楚实用,故该本虽大异于“金陵本”,但流传极广,影响极大。

2.2.2《本草备要》版本系统《本草备要》自成书后,又由原著者汪昂予以增订而成《增订本草备要》,并以此两者为母版,延伸出两大版本系统。若论及与《医方集解》合编者,则为三大版本系统。《本草备要》和《增订本草备要》的最早刊本,均由汪氏“还读斋”所刊[4]。其版本虽有2卷本、4卷本、6卷本和8卷本,但其内容多遵从著者原意。

2.3版本对比

二书均有各自的版本系统,其传本众多,流传较广,在历代本草学著作中,亦不多见。然《本草纲目》版本“一源三歧”,三大版本系统,其版式、文字内容等,不但与初刻本有所出入,且修订者多非原著者,三者亦各有特点。《本草备要》则因原著者增订,故虽亦有两大版本系统,但究其版式、内容等的一致性,却较《本草纲目》为高。

3 编撰体例研究

3.1体例概况

3.1.1《本草纲目》体例简介《本草纲目》对历代本草论著中已有之论,“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仔细甄别,兼收并蓄,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每药下设正名、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制、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不但搜罗历代验方、验案和医论医话,还撰述著者经验发挥。其中集解与发明为李氏首创,为本草类著作体例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集解”列入考据学内容,所列药物产地、形态特征、生长过程、采集方法与季节、用药部位与炮制,以及药物鉴定等,李氏均对其进行详细考证。“发明”主要介绍历代医家对药物性味、归经、主治、配方应用及用药注意事项的论述,然后加以评论,提出己见,甚则附以临床验案。此项重要改进,体现出医药结合的特点,对后代医家著书立说提供样板。

《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上改变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法,将所收录之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三大系统。矿物药系统含金、玉、石、卤4部;植物药系统因其形态及生长环境等,分为草、谷、菜、果、木 5部;动物药系统下列虫、鳞、介、禽、兽、人6部。该书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医学的用药经验,综合了植物、动物、矿物、化学、冶金、医理、天文、气象、地理、历史、训诂、语言文字等众多领域的科学知识,其规模之宏大、揽药之众多、分类之科学、文笔之流畅,不仅是一部药物学巨著,而且是我国古代的博物之书。

3.1.2《本草备要》体例简介汪氏因历代本草著作只言治病而不明主治,“即间有辨析病源、训解药性者,率说焉而不详,语焉而不畅”,故别开径路,创立先言功效、后列主治的编写体例。开篇先列凡例,再为药性总义。《本草备要》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8部,其中草部177品,木部68品,果部25品,谷菜部29品,金石水土部46品,禽兽部19品,鱼虫部31品,人部7品,共收药402品。《增订本草备要》亦分为 8部,其中草部191品,木部83品,果部 31品,谷菜部 40品,金石水土部 58品,禽兽部25品,鳞介鱼虫部41品,人部9品,共收药 478品。每药先辨其气味形色,次述其所入经络、功用及其主治。书中行文若引《本草纲目》《本草经疏》内容及金元各家学说等,均详列出处,而汪氏之见解,皆注明“昂按”。此为继《本草纲目》之后,本草类书籍编撰的又一项重要改进,为后代医家撰写本草类著作提供参考,清代吴仪洛的《本草从新》,清代李文来的《李氏医鉴》等,均以该书体例与所载药物为主要参考。

3.2体例对比

二书体例既同且异。《本草纲目》论述详实,所列药物项目完备,经著者多番考据,每药下设集解与发明,为李氏首创;《本草备要》是汪昂在《本草纲目》《本草经疏》等基础上由博返约,删繁取要而成,所列药物款目偏重于实用,创立先言功效、后列主治的编写体例。后者药物分类与体例,虽有沿袭前者之迹,但更具其自身特点。

4 小结

《本草纲目》和《本草备要》均为流传最广的普及性本草著作,为中医入门的必读之书,对后世影响深远。李时珍所撰《本草纲目》,为综合植物、动物、矿物、化学、冶金、医理、天文、气象、地理、历史、训诂、语言文字等众多领域的科学知识的药物学巨著;汪昂所撰《本草备要》,载药虽仅 400余味,却参阅大量本草书籍,筛选出便廉易得之品,编撰成书,通过删改精简,选出常用、实用药物,充分体现该书“既取其备,又欲其要”之目的。二书一繁一简,一全一便,一注重广博,一长在实用,在成书背景、版本流传、编撰体例及收录内容等方面虽各有侧重,但时间上具有一定的继承关系,空间上亦具备一定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 黄志杰.《本草纲目》导读[J].中医函授通讯,2000,19(3):4-6.

[2] 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3] 李载荣.《本草纲目》版本流传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

[4] 程新.《本草备要》学术价值与版本探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5,33(5):116-120,128.

(修回日期:2016-07-07;编辑:魏民)

第一作者:邓勇,馆员,研究方向为新安医学文献。E-mail:dengyong1258@163.com

中图分类号:R281.3;G25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6)04-0048-03

收稿日期:(2016-06-15)

基金项目:安徽省卫计委中医药科研课题(2014zy51)

*通讯作者:黄辉,编审,研究方向为新安医学文献。E-mail: huanghui.6@163.com

Discussion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Version and Style of Ben Cao Gang Mu and Ben Cao Bei Yao

DENG Yong, CHENG Xin, HUANG Hui*
(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fei Anhui 230038, China)

Abstract:Ben Cao Gang Mu and Ben Cao Bei Yao ar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s well a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version, style,compilation ideas and purposes of the two books. In the version aspect, “Jinling Version”, “Jiangxi Version” and “Hefei Version” are the three versions of the system of Ben Cao Gang Mu. Due to the revision and enlargement of the author (Wang Ang), Ben Cao Bei Yao developed into Supplement of Ben Cao Bei Yao, Based on the two versions, two version systems were extended. In the style, detailed discussion and complete entry are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n Cao Gang Mu. Explaining profound theories in simple language and more emphasis on practical entry are the unique features of the Ben Cao Bei Yao.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books.

Key words:Ben Cao Gang Mu; Ben Cao Bei Yao; version; style; Li Shizhen; Wang Ang

猜你喜欢

版本体例本草纲目
爱上《本草纲目》 不只因为健身操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全宋文》所收陈师道《答张文潜书》校勘拾遗
古籍版本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