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中医古籍述要及研究现状

2016-02-13赵仁龙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03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医籍医家古籍

赵仁龙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03

陕西中医古籍述要及研究现状

赵仁龙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03

本文对陕西中医古籍的历史发展状况做了梳理,并从中医目录书、研究著作、学术论文、课题项目等方面对陕西中医古籍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尚未有从考证学角度对陕西医籍及客陕医家所撰医籍进行全面系统调查考证的研究成果,提出需要进一步从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等方面对陕西中医古籍加以深入研究。

陕西;中医古籍;源流;研究现状

【引文格式】赵仁龙.陕西中医古籍述要及研究现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40(6):41-44.

陕西作为十三朝建都之地,医药学术水平长期处于全国引领地位,医籍众多,影响深远。宋元以后虽有所低迷,但仍多有建树。本文对陕西中医古籍的发展源流、研究现状、调查考证及研究意义进行探讨,发现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1 述要

陕西中医古籍指1911年以前陕籍医家撰著的医籍、外省籍医家客陕时撰著的医籍、陕西作为建都地时由朝廷主持编纂的医籍、陕籍或客陕非医林人物的医籍及其他相关医籍。陕西中医古籍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先秦两汉的奠基时期、南北朝隋唐的繁荣时期、宋金元的低迷时期、明清的兴盛时期等4个时期。

1.1 先秦两汉奠基时期

陕西是我国医学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虽受托古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陕西地区对早期医学的贡献。《周礼·医师章》记载西周医事制度,内容详备。春秋时期秦国医生医缓、医和先后入晋为晋公诊病,是“秦地多良医”的历史依据。秦越人扁鹊著有《扁鹊内径》《扁鹊外经》等,其入咸阳为“小儿医”,并在秦国多地行医,今陕西临潼建有扁鹊墓纪念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仓公诊籍》为汉文帝命淳于意在陕西撰成(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西汉楼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1],以至“长安咸爱重之”,反映了当时陕西医籍的繁盛。

1.2 南北朝隋唐繁荣时期

南北朝时期士人通博多闻,兼明医术,医药书籍的科目分得精细,而这些撰书人大多来自城邑里的门阀士族[2],家族兴旺,可以使著述世代传承。如姚僧垣在长安(今西安市)任医官,撰《集验方》12卷。长安人世医之家出身许澄官至尚药奉御,著有《备急单要方》。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文化繁荣,为都城所在地的陕西医学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促使卷帙浩大的综合性中医医籍和学术水平较高的医籍相继问世[3]。隋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以及隋炀帝《四海类聚方》等,皆在陕西撰成。

唐代甄权、甄立言兄弟的《明堂人形图》《针经钞》《针方》《脉诀赋》《脉经》《药性论》《本草音义》《本草药性》《古今录验方》,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髓方》,王焘的《外台秘要》,以及唐政府主持编修的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皆在陕西成书。另如王方庆《新本草》《药性要诀》《岭南急要方》《随身左右百发百中备急方》,苏敬《脚气方论》,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孟诜《食疗本草》《必效方》《补养方》,罗知悌《纂要法》《骨蒸病灸方》《产图》,陈藏器《本草拾遗》,刘禹锡《传信方》《本草经方集》,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李虎纵《疗风气诸方》,孔志约《本草音义》,杜善方《本草性事类》,韦宙《集验独行方》,苏游《玄感传尸方》,杜光庭《玉函经》等,均为当时由陕籍或外省籍来陕医家撰著而成。

1.3 宋金元低迷时期

宋金元时期,陕西不再是政治中心,医学进入低迷发展阶段,但医学著述仍然相对丰富。北宋郭思根据《千金要方》附入本人及他人有效之方,编成《千金宝要》8卷。华阴寇宗奭《本草衍义》是我国重要的药物学专著,开创了为本草“衍义”的先例[4],影响深远。金代咸阳道士王重阳著有《耳聪篇》《明目篇》,论述耳目保健。王重阳弟子马丹阳著有《洞玄金玉集》,邱长春著有《摄生消息论》,论述气功与导引等养生理论。入陕道教金丹派石泰的《还原篇》《石杏林暖丹田诀》《石泰睡功》,陈抟的《指玄篇》,均为著名养生学专著。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籍贯在陕西黄陵[5],其《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为经典临床专著。

1.4 明清兴盛时期

明清以来陕西关中理学昌盛,关学崇尚民胞物与伦理与经世致用精神,注重研究农学、医学等实学,对陕西仕宦儒生所从事医药研究与著述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明代西安为秦王府,秦王府设有良医所,聘请良医正数名,多为省内外名医兼医药交流,秦王府医事活动对当时陕西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明代文学家陕西鄠县王九思等辑《难经集注》5卷;长安名医杨珣曾任职太医院,著有《伤寒撮要》《针灸详说》《针灸集书》《丹溪心法类集》等。江苏王履任秦王府良医正,著有《医经溯洄集》《伤寒三百九七法辨》《百病钩玄》《医韵统》等。华亭徐枢任秦王府良医正,著有《足庵集》,其子徐彪著有《本草证治辨明》《伤寒纂例》《论咳嗽条》。江苏刘纯长期在陕行医,著有《医经小学》《玉机微义》《杂病治例》《伤寒治例》《寿亲养老补遗》《太素脉诀》等。西安杨徇曾任武功县医学训科,后任职于太医院,著有《伤寒撮要》《丹溪心法类辑》《针灸评说》《针灸集书》等。临潼武之望官居高位,精研医学,著有《济阴纲目》《济阳纲目》,另有《疹科类编》《痘科类编》《医炽》等。

明末清初三原儿科医家董凤翀撰有《痘疮经验良方》,武官关中张勇辑有《方以类聚》。清代三原陈尧道著《伤寒辨证》《痘疹辨证》《医学心得》等,影响较大,后有“南有叶天士,北有陈尧道”之说[6]。关学大师兴平杨屾精医理,善养生,著有《医论》《医学四刍》《医学称赞》《燮和直指》。咸阳刘企向著述丰富,有《痘科药性诗余》《痘疹一得》《月婴宝筏》《活幼疫书》等。另如长安名医任中彪《麻疹约要》,长安薛宝辰《医学绝句》《医学论说》,陕西眼科泰斗蓝田胡荫臣《开明眼科》《眼科三字经》《验方汇集》《证验随笔》《芸窗医案》,泾阳姚俊《经验良方》,渭南严岳莲《医学初阶》,蒲城王梦祖《伤寒撮要》《杂证分类》,华县王志沂《医学摘要》,临潼刘温堂《痘疹捷要》,米脂高榭《学医庸言》,皆为有见地的医书。

除以上所举4个时期的医家及其医籍外,在地方志、文史笔记等文献中尚有大量有关陕西医家及医籍的记载。

2 研究现状

陕西中医古籍研究现状指对1911年以前陕西医籍的卷数、时代、存佚、著者、成书、版本、内容、收藏等要素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关于陕西中医古籍的研究大致有中医目录书、整理研究著作、学术论文、课题项目等方面。

2.1 中医目录书

目前与陕西中医古籍研究直接有关的目录书为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1993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该书收列陕西医籍156种,各书分述卷数、时代、著者、地方志出处及著者传略等项,少许附有按语。《中国分省医籍考》从全国着眼,对各省区医书的调查著录仍有缺略,如版本、收藏等。著录陕西医籍虽有一定数量,但仍多有遗漏,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如二十五史、陕西历代地方志、文史笔记、家谱墓志等),陕西医籍数量应超过300种,其中虽有亡佚者,但历史意义重大,如《新修本草》等。

中医目录书如《中国医籍考》(1819年,丹波元胤)、《中国医学大成总目提要》(1936年,曹炳章)、《宋以前医籍考》(1948年,冈西为人)、《四部总录医药编》(1955年,丁福保、周青云)、《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1981年,中医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三百种医籍录》(1982年,贾维诚)、《中国医籍提要》(1984年,中国医籍提要编写组)、《中国医籍通考》(1990年,严世芸)、《中国医籍大辞典》(2002年,裘沛然)、《宋元明清医籍年表》(2005年,刘时觉)、《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2009年,王瑞祥)等未分省区,对陕西医籍未有专论。中医界习用的《中医图书联合目录》(20世纪60年代,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图书馆)载医书8000余种,《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991年,薛清录)载医书12 000余种,《中国中医古籍总目》(2007年,薛清录)载医书13 000余种,重点突出馆藏,对著者考证不足、版本内容不完整,且讹误较多,如将明代陕西临潼武之望所撰《济阳纲目》误为《济阴纲目》的一个版本。综合性书目收有大量医籍,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医家类收录书目990条,《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入库医书113种,存目医书98种,然都未涉著者籍里,陕西医籍与他省区医籍混排。

近年陆续出版的《陕西古籍总目》各地分册11种,为陕西省境内收藏有古籍的各级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管会、文献馆、资料室及私人家藏古籍的图书目录书[7],书中分书名项、著者项、版本项、收藏项等进行著录,旨在反映陕西省境内现存汉文古籍的品种、版本及收藏情况,突出宏富。但未对古籍各种要素及历史上著而不存的陕西古籍进行深入的考证研究,中医古籍尤其如此。

2.2 著作与论文

建国以来关于陕西医籍的研究多侧重人物考证和文献整理,如张厚墉等《陕西历代医家事略》,米伯让等《陕西中医史话》,姚远《陕西古代科技人物述略》,范兵等《陕西中医纵览》,苏礼《陈尧道生平事迹考略》,张喜德《陕西长安医派》,焦振廉《明代入陕外省籍医家事略》《李榕<华岳志>医药卫生史料述略》,宋珍民《王焘生年,卒年,出身,入仕四事考》,王妮《元代陕西名医武天锡》,雷自申等《孙思邈千金方研究》,赵石麟等《药王孙思邈(图册)》,孙忠年等《彩色针灸经络腧穴挂图》,李景荣等《孙真人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千金翼方校释》,苏礼等《千金方医方辞典》《武之望医学全书》《济阴济阳纲目校注》,张登本等《王焘医学全书》《<外台秘要方>(宋版)整理研究》《王焘学术思想研究》等。2013年陕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廖旭毕业论文《1944年前陕西方志医药文献研究》及2016年王妮《陕西地方志中的中医药文献研究》对陕西方志中医药文献进行了初步研究。

2.3 课题项目

近年来,陕西省加大陕西古籍的整理研究力度,在科研项目申报方面予以政策倾斜、资金支持。西北大学三秦文献研究中心为编纂《陕西古代文献集成丛书》,将国内外现存的陕西省古代文献做了系统梳理,搜集到清代以前有关陕西的书籍以及陕西人撰写的著作1200余种,约1亿2千万字,其中涉医内容量大且全。2014年,《陕西古代文献集成》(初编)项目列入“陕西中医药古籍”子课题的有《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针灸集书》《丹溪心法类集》《医经小学》《玉机微义》《杂病治例》《伤寒治例》《济阳纲目》《济阴纲目》《疹科类编》《素食说略》《痘科辨证》《痘疮经验良方》《痘疹捷要》《麻疹约要》《医学摘要》等,共计16种,是近期对陕西古代医籍进行整理研究的标志性工程项目。2016年,陕西中医药大学黄丽娜成功申报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西安地区中医药古文献存世研究(16w76)”,同年又成功申报陕西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陕西省中医古籍目录汇编(2016N006)”,皆是从图书馆文献学的角度对“陕西省中医古籍”(陕西省内现今存世医籍,包括大量的省外医家医著,与“陕西中医古籍”所指不同)所进行的整理和研究。

3 调查考证研究的意义

目前虽然有中医目录书、研究著作、学术论文、课题项目等对陕西中医古籍进行研究,但尚未见到从考证学角度对陕西医籍及客陕医家所撰医籍进行全面系统调查考证的研究成果,这项工作具有切实而深入的重要研究意义。

3.1 理论意义

陕西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也是我国医学的主要发祥地。陕西医家及客居陕西的外省籍医家撰写的医籍数量多,流传广,影响大,在中国医学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陕西医籍进行系统研究考证,可全面了解陕西对中国医学和文化科技发展的贡献,并借以研究政治、经济、文化对医学的影响,为现代条件下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3.2 实践意义

陕西医籍蕴藏着深刻的学术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宝库。因此,对陕西医籍进行调查考论,为广大医学研究者提供利用陕西古代中医药文献的工具,是一项极其有价值的研究工作,可为中医药学术研究和陕西中医药发展提供线索,引导方向,有利于促进陕西中医药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3.3 预期价值

对陕西医籍作调查考证研究,可为陕西省建设包括医籍在内的古籍名录数据库奠定基础,可以摸清陕西医学文化资源的家底,理清陕西医学发展历史的脉络,有利于中医古籍的保护、整理和利用,有利于陕西省传统科技与文化遗产的确认与保护、开发。

4 结语

陕西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历代医籍不仅数量多,而且流传广,影响大,目前尚未有从考证学角度对陕西医籍及客陕医家所撰医籍进行全面系统调查考证的研究成果。全面调查、系统考论陕西医籍,可弥补现有各种医籍目录的不足,进而全面客观地反映陕西医学与医籍的历史脉络,值得进一步从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等方面加以深入研究。

[1]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3706.

[2] 赵仁龙,任杰.隋前正史医事伦理探骊[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 28(4):507-509.

[3] 吴鸿洲.中国医学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6.

[4] 范兵.陕西中医纵览[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

[5] 曾镛霏.李东垣籍贯考[J].中医文献杂志,2011,29(2):24-25.

[6] 杨世兴,苏荣彪.陕西省名老中医经验荟萃:第6辑[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40.

[7]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陕西古籍总目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分册[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1.

Shaanxi TCM Ancient Book Summary and Research Status

ZHAO Ren-long
(Shaan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 'an Shaanxi 710003, China)

This article basically combed ou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Shannxi TCM ancient books, and analyze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Shannxi TCM ancient books from the aspects of TCM index books, research work, academic papers, and projects. It found that there was no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textu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about Shannxi medical books and medical books w ritten by doctors as guests in Shannxi. This article proposed that further research on Shannxi TCM ancient books should be conducted from the aspects of history, sociology, and philology.

Shaanxi; TCM ancient books; origin; research status

R2-52

A

2095-5707(2016)06-0041-04

10.3969/j.issn.2095-5707.2016.06.010

赵仁龙,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中医医史文献。

E-mail: zhaorenlong0314@163.com

(2016-09-27)

(2016-11-08;编辑:魏民)

猜你喜欢

医籍医家古籍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3种医籍考对比
我是古籍修复师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