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归隐词探究

2016-02-13俞兆良

关键词:归隐黄州苏轼

俞兆良

(青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8)



【文学】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归隐词探究

俞兆良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8)

[摘要]从现存的苏轼词来看,苏轼想要归隐的愿望很早的时候就流露于其作品中,并且在不同时期都有所涉及。苏轼想要归隐的愿望是受到多方面影响的。虽然苏轼终究没有彻底地归隐,但是其在从政期间不间断地享受着的归隐状态,却已经让他实实在在地得到了满足。

[关键词]苏轼;归隐词;隐居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出仕”被解释为“出任官职”,“归隐”被解释为“回到民间或故乡隐居”。[1]出仕与归隐是中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面对的矛盾抉择,而苏轼却能做到进退自如。李泽厚在其《美的历程》中评价:“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2]164本文从苏轼的归隐词探究其归隐的状态。

一、苏轼的归隐词

现存完整的334首苏轼词中归隐词有26首,占其词作的十二分之一,因此其归隐词绝对不可小觑。在熙宁五年(1072),苏轼在杭州写下了其人生中第一首归隐词——《浣溪沙·徐邈能中酒圣贤》。[3]15其后,苏轼又陆续写了许多首词表达其对于归隐的渴望,如:“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州。”(《水调歌头·安石在海东》)[3]211“何时收拾耦耕身?”(《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3]237而在有些作品中,苏轼甚至都选好了自己的归隐地。归隐于阳羡的作品,如:“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3]527归隐于西州的作品,如:“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南歌子·古岸开青葑》)归隐于黄州的作品,如:“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如梦令·手种堂前桃李》)[3]586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过,由于“宋代一般情况都是七十致仕”[4]23以及苏轼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他一生都没有真正彻底地归隐。

苏轼想要归隐的愿望是有连贯性的。最早在1072年他就有了归隐的想法,那个时候苏轼才35岁,之后他在1074年作《蝶恋花·雨过春容清更丽》[3]54,1077年作《水调歌头·安石在海东》[3]211,1078年作《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3]237,1082年作《南歌子·带酒冲山雨》[3]368,1085年作《蝶恋花·云水萦回溪上路》[3]572,1086年作《如梦令·手种堂前桃李》[3]586,1090年作《南歌子·古岸开青葑》[3]616,1093年作《行香子·三入承明》[3]720,等等。这些词作创作时间上的连贯性、紧凑性显示了苏轼归隐的心情是多么迫切。

再细究苏轼归隐词作,会发现苏轼对归隐地的选择也十分讲究。苏轼本是眉州眉山人,因此想要归隐西州的愿望是顺理成章的,西州就是其第一个想要归隐的地点。纵观苏轼的一生,自其二十岁出蜀以后,除了两次回家奔丧之外,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了,其为官期间的足迹主要集中在杭州、湖州、苏州、阳羡、润州等江南地区,以及密州、海州、真州等沿海一带。所以,他说“买田阳羡吾将老”,把归隐地定在了阳羡(今浙江省宜兴市)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隐居黄州、杭州等地的想法也曾在苏轼词中流露过。

总之,苏轼对于归隐有一个十分详细的计划,不仅想好了归隐时间、归隐地点,也计划好了归隐后的生活状态。

二、苏轼归隐词中透露出其隐居的生活状态

在北宋统治者“右文”政策的大背景下,北宋士大夫普遍都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积极心态,苏轼作为北宋士大夫代表之一当然也不例外。苏轼认为归隐最理想的状态应该如其《南乡子·东武望余杭》中提出的那样:“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3]90

那么如何才算功成名遂?笔者认为李春青老师在其《北宋士人的政治诉求及其文学映象》一文中总结得很好:对于北宋士大夫文人而言,其功成名遂实现政治诉求的内容主要为“扭转国家颓势,达到富国、足民、强兵之目的”,“理顺人伦关系”,“士大夫与君主相互支持、相互依赖、共治天下”。[4]8对应苏轼所处的时代来看,几乎没有一项是圆满实现的。虽然,在苏轼生活的北宋时期,仁宗、英宗、神宗都算得上是努力改善国家的好皇帝,他们手下的政治家或者改革家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人也都积极地为国家的富强做出努力,但无论是庆历新政也好,熙宁变法也罢,都是以失败告终的。因此在天下未定的情况下,以范滂作为榜样的苏轼是绝对不忍心一走了之的,因此苏轼只能在其归隐词中一遍遍地抒发着自己的归隐理想。

接下来,笔者就苏轼归隐词中比较典型的几首进行具体分析,以了解其理想的归隐状态。

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缙绅。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减字木兰花·贤哉令尹》)[3]149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3]237

在这两首词中,苏轼把好友赵昶比作先秦楚国贤相子文,赞其高风亮节,不为世俗名望所累,将其与自己作对比,觉得自己还在缙绅之中徘徊。之后联想到不如像陶渊明那样拥有薄田二顷,收拾耦耕身,像民夫一样归隐种田。显然,苏轼归隐状态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务农。

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君过春来纡组绶,我应归去耽泉石。恐异时、杯酒忽相思,云山隔。浮世事,俱难必。人纵健,头应白。何辞更一醉,此欢难觅。欲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凝双睫。但莫遣、新燕却来时,音书绝。(《满江红·天岂无情》)[3]159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物外游。有书仍懒著。水调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需风雨时。(《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3]527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如梦令·手种堂前桃李》)[3]586

以上三首苏轼的归隐词中,第一首谈到了“归去耽泉石”,这里的泉石指的是自然环境中幽静而美丽的地方,苏轼在这里表示他希望归隐于这些环境优美的地方。第二首谈到了苏轼喜欢阳羡的溪水和群山,可以让其尽情地游览于其间。第三首谈到了“莫忘小桥流水”,这里的小桥流水,按照陆游《入蜀记》记载,当为苏轼在黄州时期的雪堂正南的小桥。通过这三首词,又可以找到苏轼归隐状态的另一个关键词:美景。

云水萦回溪上路。叠叠青山,环绕溪东注。月白沙汀翘宿鹭。更无一点尘来处。溪叟相看私自语。底事区区,苦要为官去。尊酒不空田百亩。归来分得闲中趣。(《蝶恋花·云水萦回溪上路》)[3]572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欢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清夜无尘》)[3]725

作为一个把酒问青天的豪放之士,生活中怎么可以没有美酒相伴呢?于是,从上面两首词作中不难发现苏轼归隐状态的又一个关键词:酒。当然在归隐中还能有一张良桐相伴那就更加美好了,于是苏轼不忘为自己归隐的“小屋”中又添置了一把琴。

综上所述,苏轼的归隐生活状态是由农事、美景、美酒、音乐组成的一幅画。如果进一步发挥想象力来勾勒一幅动态的画面应该就是:一个务农的老者一边种田一边喝着美酒,工作累了看看美景,哼一段小曲。

三、苏轼的归隐时期

苏轼心怀儒家仁义治天下的理想,更何况北宋大部分时候“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5]107,“有兼并之族而赋甚轻,有贫弱之家而不免于重役,以至于破败流移”[5]261。因此他绝对不忍心置国家与天下百姓于不顾,在王安石上台之后,苏轼主动调离政治漩涡中心,来到了杭州,实现他第一个“归隐梦”。

前文已经提到过,苏轼把自己归隐的生活状态完完全全罗列出来了,有目标,有计划,有安排,只是最终没有成为现实。但是如果细读苏轼的词作,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苏轼想象中的归隐状态,在其人生的履历中一直被实践着。

(一)江南及沿海一带时期

苏轼到过的江南地区主要集中在杭州、湖州、阳羡、润州、常州、苏州等地,其他如密州、海州、楚州等地均属沿海一带。从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二十八日,到杭州通判任”,[6]214至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到黄州,上谢表”[6]472这九年里,苏轼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江南及沿海一带游走,而这期间的作品可以被看作其早期作品风格的代表。

杭州通判是苏轼在江南地区做的第一个官,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为苏轼这样的文学大家充分抒发自己细腻的内心感受提供了契机。

熙宁六年(1073)苏轼在西湖边写下了这首《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3]31

初到杭州的苏轼,写下了很多类似的与友人欣赏风景的作品。这个时期的苏轼虽然对政治斗争已经厌恶,但毕竟没有受过大的挫折,因此词中勾勒的完全是一派潇洒空灵并且带有一点点俏皮的景象。比如“何处飞来双白鹭”就暗示穿着孝服的刘敞、刘攽兄弟俩,可见其虽然为弹筝女感到不平,但是总的格调并不压抑。这样一种轻松的生活状态就十分符合苏轼想要达到的归隐状态,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

此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作如熙宁五年(1072)于西湖边写下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7]339

这是最能直接反映苏轼享受归隐状态的一首诗歌。在诗中他反用了白居易《和裴相闲行》中的“偷闲意味胜长闲”。对苏轼来说,当时做着这样一个“中隐”的杭州通判正是其追求的一种和谐状态,并且苏轼认为这样的“长闲”可以胜过白居易的“偷闲”。这个例子充分说明苏轼对于当前“隐”的这个状态非常满意,希望长长久久地维持着目前这样一个状态。

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熙宁六年(1073)游风水洞所作《临江仙·四大从来都遍满》[3]40;熙宁六年(1073)八月十五日钱塘江看大潮所作《瑞鹧鸪·碧山影里小红旗》[3]37、诗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7]430;熙宁七年(1074)与孙洙在多景楼相会的一首词《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3]118;熙宁九年(1076)在密州游览马耳山、九仙山所作《江城子·前瞻马尔九仙山》[3]187;熙宁十年(1077)在济南边喝酒边听曲作《浣溪沙·四面垂杨十里荷》[3]193;元丰元年(1078)在徐州读书闲暇写下的《南乡子·凉簟碧纱橱》[3]243等等。其中既有苏轼观景作,也有闲适作,可以说“隐”得恰如其分。

(二)黄州时期

苏轼在黄州一共生活了四年(1080—1084),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不仅体现在仕途上,也体现在其作品中。

黄州期间的苏轼既无俸禄也无实事可做,只有一个黄州团练副使的散官头衔,这等于让苏轼被动地接受了归隐这样的事实。因此,这一时期关于田园和饮酒的作品非常多。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3]467

这首词是苏轼黄州期间的名篇,也是最为典型的归隐词。在这里,苏轼不忘调侃自己一把,写得非常具有画面感:一个喝醉酒的老头,自田间半夜回家,半醉半醒中敲门,结果家里的门童已经睡着,万般无奈之下只能一边“倚杖听江声”,一边思考人生与宇宙的关系问题。

类似的作品在黄州期间还有许多,比如:元丰三年(1080)作《南乡子·晚霞落琼杯》[3]288;元丰四年(1081)作《浣溪沙·覆塊青青麦未苏》[3]339;元丰五年(1082)作《南歌子·雨暗初疑夜》[3]367以及那首著名的隐括陶渊明的词《哨遍·为米折腰》[3]388;元丰六年(1083)作《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3]474等等。

(三)惠儋时期

苏轼贬谪惠儋是绍圣元年(1094)以后的事情了。这时候的苏轼已经进入了其人生中的晚年,词作较少,诗歌不减,作品总体风格清新自然,夹带着几分洒脱。其归隐词以咏物和写景为主。

试看其惠州时期词的代表作《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

几共查梨到雪霜。一经题品便生光。术奴何处避雌黄。北客有来初未识。南金无价喜新尝。含滋嚼句齿牙香。[3]743

这首词描述了苏轼刚贬谪到惠州期间,就像一个没事人一样享受生活的乐趣,犹如隐士一般不为外界的事物所干扰,符合其归隐词的风格。

类似的词作还有描写惠州期间食荔枝的《减字木兰花·闽溪珍献》[3]757,描写海南春光的《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3]801等等。

四、结语

孔子在提到伯夷叔齐是否后悔没有继承孤竹国国君这件事情的时候曾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8]69笔者认为,苏轼没有彻底归隐也可以用求仁得仁来形容。因为,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特有的个性特征既不允许其“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9]161也做不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0]454。他只能在一定范围之内,一边怀揣着济苍生的理想,一边吟唱着“醉乡路稳不妨行,但人生、要适情耳”[3]592的词句。

苏轼好友王定国的歌女柔奴,曾经在回答苏轼问其关于岭南生活是否满意的时候,有过这样一句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3]579。苏轼的归隐词作体现了北宋士大夫在履行其忠于国家的使命的同时,对个体生命和独立人格的尊重以及不懈追求。此外,他也为自己找到一个精神上的家乡,使自己不再到处“流浪”。其“含着眼泪的微笑”[11]35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一样为后世所称赞。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邹同庆,王宗棠.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陶文鹏.两宋士大夫文学研究[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孔凡礼(撰).苏轼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8.

[7]王文浩(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9]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G].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11]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J].文学遗产,1989(5).

【责任编辑张琴】

The Spiritual Home Is My Homeland—— An Exploration of Su Shi’s Seclusive Poems

YU Zhao-liang

(SchoolofHumanities,QinghaiNormalUniversity,Xining810008,China)

Abstract:From Su Shi’s existing poems, it can be seen that he had the seclusive wish shown in his works at pretty early stages of life. Su Shi’s seclusive wish was formed with influences from various aspects. Although Su Shi didn’t completely live in seclusion, the seclusive state he enjoyed even as an official gave him enormous satisfaction.

Key words:Su Shi; seclusive poems; live in seclusion

[文章编号]1672-2035(2016)01-0070-04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俞兆良(1988-),男,上海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10-13

猜你喜欢

归隐黄州苏轼
多情最是黄州月
草堂归隐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从善如流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苏轼“吞并六菜”
天宫院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