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学生师德养成教育浅析
——以安顺学院为例
2016-02-13郝彩平邱纪坤
郝彩平,邱纪坤
(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师范类学生师德养成教育浅析
——以安顺学院为例
郝彩平,邱纪坤
(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师德作为老师的核心素质,也是师资类学生未来从事教学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职业要求,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教育过程中,对于让师范生尽快地树立成为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至关重要。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应坚持理论学习与注重实践并举,在提高效能的同时探索师德养成教育新模式。
师范生;师德;教育
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是从事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师范生师德的培养就至关重要。将师德培养与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同步进行,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领略到专业知识的无限魅力,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师德与扎实的专业知识对于一名合格的老师来说同样重要。培养过程中两者的相互结合,能更好、更快地使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认同和转化产生共鸣。
一、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内涵及内容
(一)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内涵
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预备者。他们往往有着比较明确的就业目标,期望毕业后到各级、各类学校或教育机构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因此,对于这一类大学生来说,师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是教师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工作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
(二)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内容
教师工作有其特殊性,主要是因为它的重要影响力。因而,教师的整体职业道德状况对整个社会有着广泛影响。因为它不只是调整师生之间、同事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的行为规范,也是教师与之相关所有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是职业道德的特殊体现。
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师范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都摆脱不了社会的大环境的影响。在当今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强师范生的师德培养,让师范生在物质化的世界里如何守住自己内心的信仰和奉献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师德的形成是师范生在校被教育和实践过程中获得行为经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加工、整理,进而内化为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的认知、肯定和甘于奉献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在思想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师范生的服务意识,在技能教育方面提高师范生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到认同的转变
1.大学时对教师职业的认知
认知,简单来说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认可”与“接受”。而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主要是指师范生在其生活、学习、交往中形成的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认识及评价。具体而言,它包括对教师职业的基本情况和具体要求的看法,教师职业对个体及社会的意义以及教师所应当具备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等。
2.大学生从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到职业认同
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认知与教师职业认同有着紧密的联系,职业认知是最基本的要素和条件,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巩固、深化认同教师这份职业。而影响师范生职业认知的因素有:社会舆论、自我认识、经验积累等。所以,职业的认知是基础,只有在良好的认知基础上,才能逐步形成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其中,必然会包含着对这份职业的感情和实践锻炼汗水的付出。
从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到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培养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认同,就是要培育他们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内化的职业角色的自我接纳、自我认可程度,即对这份职业的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达。这种认同不是一成不变、一蹴而就的,而是个体在与他人、环境、文化等的相互交流中逐渐形成、丰富的。它需要学生结合自身有限的教学成长经历,将已经学到、掌握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在教学成长经历中逐渐形成对教师这一角色的认同。
三、安顺学院对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模式及途径探索
安顺学院是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功改建为全日制普通本科综合型大学。学校从1938年成立黔江师范学校开始,一直致力于为地方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培育合格的师资力量。几十年来,安顺学院立足本校师范生的师德培养和教育,针对师资类学生的特点和规律,以师德培养教育为中心,对学生师德培养的内容和途径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和尝试。
1.构建全校德育教育氛围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师范特色,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宣传力度,通过教师日常及教学中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人格的感召、情感的沟通和环境的熏陶,从而让学生由自发认识到自觉实践对高尚师德的追求。学校积极营造优良的人文氛围,坚持“以人为本”。例如对经济困难学生,从国家助学金的申请到学校的勤工俭学岗的照顾,再到精神的鼓励和关心,都予以更多的人性关怀。通过生活教育、情感感召和环境教育,形成师生情感的共鸣,对师范生德育教育培养从今日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2.创新师范生师德教育新模式
为培养在校师范生将来扎根基层,教书育人,服务地方的发展,安顺学院积极探索出以培养学生对职业荣誉感和职业敬畏感为重点,融学科专业理论教学和教学技能实践培训于一体的教育模式。
第一,注重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技能培训的有机结合。对于将来从事基础教育的师范生而言,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掌握精湛的实践技能。这关系着学生将来能否以一个合格教师的姿态走向教学岗位,承担起教学任务和责任。安顺学院在对师资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为培养优秀的师范生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和培养途径。通过改变传统授课模式,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通过示范教学、名师讲座、教学互动、微课教学等多途径的授课和实训模式,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师德修养。
第二,注重学生对教师荣誉感的培养,增强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责任心和荣誉感。教师荣誉感是教师热爱岗位的基础,是捍卫教师职业神圣的忠诚卫士。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特性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荣誉,自觉做社会道德的典范,用自己良好的德性和品行来影响学生,使其向“德才兼备”的人才看齐。
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培养对象,他们只有在特定的教学实习环节中,才有机会真正去感受和践行教师这一职业。因此,学校期间培养他们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荣誉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学院逐步注重培养师范生职业责任感和道德自评能力,按照社会所崇尚和倡导的价值标准开展一系列职业活动,如支教活动、教学实践、模拟教学、实习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感受职业荣誉感,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既然选择了师资类方向,就下决心将来干好这个职业,尊重它,为它增光,因为这是尊重自己、尊重岗位、尊重社会的起码的职业道德精神和操守。在这种内心强烈认同并满足的状态中,幸福地为从事教育职业而努力。通过教育,逐步增强学院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可信度、吸引力和有效性,使师范生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感受、认识教师这个职业和角色。学院深刻认识到,只有首先培养好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荣誉感,才能保证他们以后从事教师工作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第三,注重对师范生职业敬畏感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敬畏并不单纯是指一种害怕、顺从,而是为了实现人生理想、信念而对自己行为的主动限制、反省,是一种道德自律。“有敬才有畏,由敬产生畏”。
一名合格的教师,第一要敬畏课堂。对待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能做到认真备课、知识准确熟练、语言表达精确,让学生学有所得。第二要敬畏学生。敬畏学生就要善待学生、关爱学生。第三要敬畏教师这个光辉的称号。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敬畏教师这个光辉的形象,就要做到为人师表,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为社会做出表率。只有心存具有职业敬畏感的教师,才会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的今天,守住三尺讲台这片净土,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
具体而言,学院注重对师范生职业敬畏感的培养。第一,在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日常教育,教育学生从生活中细小的事情着手,把生活中的压力变成自身不断发展的动力。第二,注重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爱有加,分享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进步的愉悦。比如每个班级都有学校优秀教师作兼职辅导员,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第三,要求学校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为学生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做社会文明的楷模。第四,通过各种途径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教师职业的自豪感和光荣感,感受教师职业的快乐和幸福,将教师职业的敬畏感积淀为教师职业的尊严感,进而不断升华为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1]张晓丹.谈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关键[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2]唐凯麟,刘铁芳.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
[3]傅维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伊文婷.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4):46—49.
G718.5
A
1673-0046(2016)7-01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