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6-02-13杨要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辅导员对策

杨要杰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师资培养与创新]

近十年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现状与展望

杨要杰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文章在分析国内学者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成因、危害性及解决对策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研究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展望

近年来,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不断壮大与发展,职业倦怠已成为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乃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重要问题,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为全面了解学术界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研究情况,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为篇名,对2006年以来文献进行检索,可以查到相关文献407篇(截止到2016年6月12日),检索到学术论文326篇,博士论文0篇,硕士论文30篇,提取了近十年(2006-2016年)来具有代表性的30篇学术论文进行研究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成因、危害性及解决对策等方面。

(一)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表现的研究

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表现的研究成果较多,归纳起来,学者们一方面基于Maslsch的3个维度理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自我成就感)进行归纳。如何峰认为,辅导员职业倦怠表现为才智枯竭、生理耗竭、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低成就感。另一方面,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现实感受进行描述。如陈永森等认为,心理方面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精神萎靡不振、出现焦虑;生理方面表现为缺乏充沛的精力,身体免疫力较弱;行为方面表现为对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对学生漠不关心,迫切希望离开辅导员岗位。

(二)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的研究

关于辅导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归纳起来,学者们主要从社会因素、机制体制因素、职业发展因素和辅导员自身因素等四个方面进行剖析。一是社会因素。学者们认为:社会对高校辅导员期望值过高及社会对高校辅导员的支持力度不够,是造成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外在原因。如何峰认为,辅导员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不够和辅导员自我成就感不高有着直接的关系;江莉娜认为,社会因素与工作倦怠感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关系,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及学生充满过高期望,但现实中并没有充分地得到社会的尊重,工资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差,高期望与实际的反差使辅导员产生倦怠。二是机制体制因素。学者们认为,现行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体制的缺失是造成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如江忠华等认为,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根源主要是高校对辅导员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造成辅导员角色定位不准,缺乏对辅导员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措施等。罗涤等认为,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工作量过大,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钟俊铧等认为,这是由高校辅导员制度不健全、政策不明朗、出路不畅,及对前途和未来感觉渺茫造成的。三是职业发展因素。学者们认为,辅导员职业倦怠是辅导员职业的特点和工作压力造成的。如马琼认为,辅导员带学生数多,工作时间与地点的不确定性,角色超载所带来的工作超重是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童玉玲认为,因辅导员工作对象、范围、性质、评价方式等特殊性,导致辅导员角色模糊、工作超负荷、绩效非显性。四是辅导员自身因素。学者们指出:辅导员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自我认知偏差是造成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如高晓琴认为,职业倦怠的产生与辅导员的性别、年龄、人格特质、家庭状况、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职称、自我期望等有一定联系,辅导员普遍存在工作经验不足、对个人能力估计过高,及专业知识与技能欠缺等问题,且随着工作的开展,压力逐渐增大,理想与现实出现矛盾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三)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危害性的研究

关于辅导员职业倦怠危害性,学者们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二是影响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开展及学校的安全稳定;三是造成辅导员情绪低落、消极怠工、效率低下,甚至诱发心理疾病,影响自身健康。

(四)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解决对策的研究

关于辅导员职业倦怠解决对策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学者们倾向于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一是从国家层面,充分发挥政府的政治优势,积极关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明确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具体措施,切实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进程的中机制体制问题。如温永慧提出:要强化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管理部门要为有能力的辅导员搭建提供科学的发展平台和途径。二是从社会层面,采取有效手段加大辅导员职业的宣传力度和广度,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肯定社会价值,建立全面了解辅导员职业,支持辅导员工作的良好氛围。黄卫国等提出要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使辅导员处于一个全社会全力支持社会网络中。三是从高校层面,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明晰岗位职责,明确工作定位,减轻工作压力。如贾菁菁提出:高校不仅要对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进行研究,更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系统的培训机制、科学的发展机制,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四是从辅导员层面,注重自身职业发展,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走职业发展之路。如周丹唯等提出,辅导员首先要通过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丰富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其次,要认识自我,了解自己优势与不足,正确认识和面对工作压力,时刻保持乐观心态;最后,掌握一些有效的工作方法,注重职业发展。

二、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在肯定近十年学术界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成因、危害性及解决对策等方面研究取得丰富成果的同时,我们应清楚看到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侧重现状描述轻视深层次原因剖析。从现有的文献资料中,大多研究成果仅通过罗列当前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模糊、工作定位不清、事务性工作较多、工作压力较大等表面现象,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或表现形式进行描述,而对造成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深层次原因剖析比较薄弱,如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进程中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进修培训等机制体制问题提及的较少。还有学者将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暗含解决对策之中,提出造成问题根源的是现存的政策和机制,认为只要建立健全政策,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就迎刃而解,这些观点显然有点片面。二是存在以偏概全现象。在成因分析上,有的研究者认为是高校的政策体制不健全,缺乏对辅导员的职业化培训、专家化培养,以及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措施,这种因素是存在的,但并不是所有高校都存在。在研究方法上,有研究者采用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时,以某类高校或某省辅导员为研究对象进行数据统计,罗列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并分析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这种以某类或某省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来判断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整体状况的以偏概全的做法显然不够科学。三是解决对策多数集中在“问题解决式”层面。多数研究者主张根据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及表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有学者提出:“明确岗位职责减轻工作压力,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培养辅导员健康的人格”等,这种针对现象而提出的解决对策能否真正解决本质问题值得商榷。从关系学视角来看,现象与本质或是一对多的关系,解决了某种现象未必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说,试图通过穷尽现象解决本质问题是行不通的。

三、今后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因高校所在的地域及经济发展不同,高校的管理模式及重视程度,辅导员的文化背景、学历层次、工作年限的差异,不能用统一的视角来分析职业倦怠成因或提出解决对策。同时,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也会随着工龄、年龄、阅历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今后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的重点与方向,应该是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级别(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横向比较研究、纵向长期跟踪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如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总之,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从体制机制上为辅导员职业发展保驾护航,又要从工作、生活上关心、关注、关爱辅导员,同时,辅导员也要注重个人发展。笔者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也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1]何峰.高等学校学生辅导员职业倦怠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09-112.

[2]陈永森,邱海峰.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11-114.

[3]江莉娜.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2):91-93.

[4]江忠华,韩云.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组织根源及其对策[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7):53-56.

[5]罗涤,姚木远.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6):84-86.

[6]钟俊铧,李成学.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J].内江科技,2013(1):79-80.

[7]马琼.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探索[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75-78.

[8]童玉玲.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透视:成因及干预措施[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6):3-4.

[9]高晓琴.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4):33-34.

[10]温永慧.从职业倦怠问题看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94-96.

[11]黄卫国,林静.缓解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的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31-232.

[12]贾菁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8):77-79.

[13]周丹唯,杜宇.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探讨[J].池州学院学报,2014(6):99-100.

G718.5

A

1673-0046(2016)7-0038-02

2016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河南省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研究”(SKL-2016-2381)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辅导员对策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走,找对策去!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