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学生工作视角下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2016-02-13叶青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院校职业

叶青

(江苏省南通职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00)

探析学生工作视角下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叶青

(江苏省南通职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00)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水平,除了是否对学生适应职场竞争有直接关系外,还是评价职业教育的重要指标。本文立足于学生工作视角,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期给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一系列策略。

高职学生;学生工作;就业能力;措施

高职院校教育目标是学生毕业后顺利地、有选择地参与工作,是职业类学校职业教育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事实上,高职院校就业率的高低与学生就业能力有直接关系,因此,高职学校需要对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措施进行深入研究。

一、就业能力的定义

按照国际标准,就业能力是个体参与并投入工作,同时在工作中提升自我的能力。国内学者郑晓明首次定义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即高校学生在校期间获取知识、强化技能和提高素质来达成职业理想、激发自身最大价值的能力。就业能力是有关就业的整体能力,集技术、个性于一体,是劳动人员参与并投入工作与获得提拔的能力,包括硬能力与软能力。软能力比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硬能力即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就高等教育来讲,职业能力是学生借助校内求学及工作岗位体验,从而学业结束后,具备参与工作、获得升职的能力。然而,与普通高等教育对比,职业教育具备职业化、可操作性化、专业化等特点,其根本宗旨是向社会输出生产管理所需的一线技术人才。

二、学生工作视角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存在问题

纵观国内各人才市场,大部分高职学生毕业时具备的硬能力旗鼓相当,在同一岗位竞争时,胜出的通常是专业技能外的软实力。软实力薄弱是目前高职学生成功就业的大难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1.就业目标模糊

合适的职业目标是高等职业学生在校期间专业技术学习的指路灯,也是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参考趋势。事实上,高职学生大多数存在职业目标模糊的问题。尽管目前高职院校安排了职业规划这门课程,然而许多学生直到毕业就业时也未明确其就业行业、工作岗位、职业发展等就业方向。针对各企业单位招聘,极少数学生能做到有目的地应聘,大多数选择海投简历、跟风随流。这种盲目、浮躁的就业行为,导致高职学生在毕业求职时丧失主动权,就业困难或就业质量低。

2.难以适应社会

社会适应力是某个人遇到周遭事物变化的时候,能激发自身潜力接纳环境或者扭转局面的技能。人一生的关键点之一是从校园步入社会,对于这种转变,高职学生不仅要充实自我,迅速适应生存,还要抓住机会,走向成功。然而,目前的90后高职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为家庭环境、父母教育观念的影响,其比较注重自我,集体意识、团队合作观念薄弱。在工作过程中,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较差,很容易用偏颇的眼光看待问题,一遇到困难就消极怠工,一遭遇社会不公平待遇就愤世嫉俗,难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

3.职业素质偏低

职业素质是就业工作时折射出的全面品质,分为职业观念、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近几年,少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时,职业素质偏低、工作热忱度低,难以心无旁骛地完成工作任务;工作心态浮躁,容易愤世嫉俗;过于高估自身实力,缺乏勤勤恳恳的职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薄弱;工作责任感缺乏,一碰到工作上的困难就产生退缩心理,心胸狭隘,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有待完善。

4.实践技能薄弱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利益最大化,大部分企业不愿意花费多余物力、财力对毕业生开展岗前培训,这就需要毕业学生能上岗就立马胜任工作。相比普通高校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更胜一筹。然而,国内传统教育始终强调理论学习,忽略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高职院校学生容易高估自身实力,实际工作能力弱,又不愿吃苦耐劳,导致高职院校学生毕业时,难以达到当代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标准。

5.创新力和创造力欠缺

创新力和创造力是人外在实力的体现,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高尚的道德精神、独特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具体工作而言,创新创造力是指开创新道路、制定新计划、提供新想法、研发新科技、生产新产品等。当代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其关键在于创新创造力,即独特个性化,不然必将走向灭亡。然而,企业创新力受企业人才创新创造力的直接影响,因此,企业十分看重招聘人才的创新观与创造力,但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其创新观与创造力相对薄弱,难以得到企业的青睐。

三、学生工作视角下,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1.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强化的前提——制定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正确认识自我的性格、爱好、能力与观念,形成合适且合理的职业发展观,准确把握各职业需求变化,从而完善就业过程中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职业规划指明了个体事业发展方向,决定了个体从事职业类别及影响了个体就业态度和就业观念。

高等职业院校自学生开学第一学期,就设置了职业规划课程,职业规划渗透到高职学生整个的学习阶段。结合各年级学生就业要求的差别,该类学校应有针对地、有目的地进行职业规划教学,使其满足所有人的实际需要。就大一新生而言,应激励学生主动参加学校开展的“职业规划大赛”等相关活动,引导学生借助自我剖析认识和客观的测试评价来判断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水平以及就业观念,制作一份适合自己、实践性强的职业规划书。就大二学生、毕业生而言,高职院校应帮助其参加具备工学特征的实践项目或工作实习,真正融入社会和企业感受企业文化、岗位性质,在具体实践中认识到自身专业知识的薄弱环节、实际操作能力的缺乏、职业兴趣的偏差与价值观念的误区,有针对地完善、强化自我,并调整好职业规划,在毕业时顺利投入合适、感兴趣的岗位之中。

2.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核心——强化社会适应力

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群体而单独存在,必然受到周遭一切的影响。然而,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对所有人构成挑战,只有那些能迅速适应环境变化的人,方能获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学生工作人员应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与高职学生的特征,先引导学生形成自我观、团队合作观,其中,自我观是每个人对周遭一切事物的认知和感受。对于高职院校青年学生而言,要借助专业学习、实践活动来完善真实的自我,进而逐渐靠近想象的自我,最终形成自我观。群体是每个个体最好的老师,学生工作人员应鼓励高职学生积极和周围同学进行价值观交流、情感沟通,互相关心,在人际交流中感受团队的力量和合作的愉悦,促进其合作观的形成。接着,引导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变化的健康品格。学生工作人员应时刻关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重视人文关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职业规划书。最后,要引导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帮助学生参加具有工学特征的实践项目或工作实习,感受企业文化、岗位性质,从而不断完善充实自我,对职业规划书进行正确调整,从而在毕业之际顺利就业。

3.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关键——提升职业素质

职业学校文化具备显著的职业性,所以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征与教育目标强化职业性。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职业目标、职业品德、人文素养等,充分实现文化教育的教化作用,通过高校文化体制建设,实现对高职学生工作素养提升的推动。

学生工作人员应结合高职教育的性质,采取新手段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始终肯定专业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强调实践教育的真正意义,借助严格规范的管理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例如举办“整理、清扫、素质、安全”的4S评选活动,开展职业素养演讲,举办“星级班级”评选活动,定期进行检查评分,结合日常情况和突击检查情况评选出星级班集体,并将其悬挂于班级之中。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各种丰富在校生活的活动,实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比如,通过开展与就业意识相关的主题大赛,帮助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提升其就业能力;举办各种就业、创业竞赛等课外活动,让高职学生在比赛中、活动组织过程中拓宽视野,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对人才的标准,除了坚固的理论基础、夯实的操作技能之外,还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

4.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有效方式——重视社会实践

实践技能是高职学生就业成功的重要技能之一,而强化高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关键在于对社会实践的重视。做到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有效方式是社会实践,其不仅强化了学生数据收集技能和学习技能,还强化了学生问题分析处理等职业能力。

学生工作人员需要有效运用校园文化这一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各社团的长处,激励高职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一方面,借助专业类的社团组织,帮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并能有效运用到具体实践之中。比如,鼓励无线电创新社团举办“义务维修电器”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认识社会、体验社会,对高职学生创新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或者根据专业特色举办独特的“3D外观设计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根据课程设置需求,合理安排实践培训课时,并且创建实践型培训基地硬件设备。除此之外,职业学校应肯定和校外公司合作的意义以及有关本校开设课程的公司、单位签约学生培训实习合同,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业结束前参与公司单位的实习工作,让毕业生体会公司工作文化、体验公司工作环境、掌握企业工作模式等,进而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达到与人才招聘企业的“无缝对接”,让高职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

就目前国内严峻的就业形势而言,探讨如何强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已是该类学校教学任务的关键,从学生工作视角引导学生职业素养的强化与就业观的形成,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有重要意义。

[1]孙小伟.浅谈高职学生就业的积极性[J].福建质量管理,2016(1).

[2]王娟.浅析高职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J].经营管理者,2015(23).

[3]陈玉.浅谈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低的现状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5(19).

[4]黄涛,顾艳霞,蒋丽芬.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相关对策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5]丁立群.校企合作提升农业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6]蒋景东.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5).

G718.5

A

1673-0046(2016)7-0028-02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院校职业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职业写作
韩国法学教育制度改革与法律职业规划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