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实效性
——以“就业”与“升学”选择的心理困境为视角
2016-02-13戴仁卿
戴仁卿
(宿迁学院法政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论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实效性
——以“就业”与“升学”选择的心理困境为视角
戴仁卿
(宿迁学院法政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除了对在校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外,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也是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确保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产生实效性,尤其是毕业生在面临“就业”与“升学”的两难选择时,帮助其破解两难选择的困境,这是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只有认真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升学”的思想现状,详尽剖析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升学”的心理冲突分类及归因,并在此基础上探寻高校毕业生“升学”与“就业”心理困境的对策,才能将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高校;职业指导;实效性;困境
一、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中“就业”与“升学”的思想现状
(一)我国高校“就业”与“升学”的思想现状
1999年是我国高校扩招的“元年”,高校扩招是我国政府在教育领域推出的一项重大举措,影响深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内需、提供教育机会产生积极影响。但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有其积极的一面,必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从我国长远的发展战略来看,高校扩招政策将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但是,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扩招使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加剧了就业竞争,使在校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了巨大反差。
《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扩招后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增加到212万,即1999年比1998年相比,扩招77万人”。经过十年的高校扩招,《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699万人,2016年将有765万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这将给广大高校毕业生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是民生之本,如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于公立高校而言,无论是公立学校毕业生自身感觉,还是社会大众评价,较之私立学校都有较大优越性,且公立高校生源质量相对较高。因此,公立学校的毕业生心理现状主要表现为:自信、依赖程度低、社会欢迎度高。
(二)我国私立高校“就业”与“升学”的思想现状
1.私立教育机构发展现状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统计,2001年全国各类私立教育机构56274所,比1996年翻了一倍,在校生总数923万人,占同期全国学生总数近5%。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公告》公布:201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3.08万所,比上年增加1.26万所;各类教育在校生达3713.90万人,比上年增加320.94万人。
2.私立高校的学生特点
(1)私立高校毕业生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
目前,私立高校培养的主要是本科、专科层次的学生,而且专科学生占据大部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专科层次的学生,尤其是私立专科层次的学生,往往不是用人单位的首选,导致私立高校学生就业陷入困境。
(2)私立高校入学门槛低而导致生源质量良莠不齐
根据私立高校入学方式的不同,私立高校生源结构可以分为两类:
注册制:指未参加高考,根据考生个人意愿,经过一定的入学程序即享受高等学校教育。
统招入学:指要求参加高考,达到高考录取线,根据个人与高校双方的意愿选择,进入私立高校,享受高等教育资源。
无论是注册入学还是统招入学,二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入学门槛低。这两部分学生由于其入学门槛低以及入学后学生环境的不同,导致这些学生的就业心理及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轨迹都会有所不同。
二、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中,“就业”与“升学”的心理冲突分类及归因
“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于人才”,而大部分用人单位简单的思维惯性为:学历高即是人才。用人单位仍然打着“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不招专科生”的招聘策略,使广大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巨大心理压力。现将在近几年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升学”心理冲突进行分类及寻找其中缘由。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升学”心理冲突分类
1.自卑心理
高校的毕业生面临职业选择,表现出因家庭条件优越而产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特点。一方面,按照自己的高期望值择业;另一方面,因学历起点低,求职过程中备受冷遇和挫折,长此下去,在求职与选择的“双向选择”中逐渐产生爱抱怨、情绪低落的自卑心理。
2.期望值偏高心理
一个人的就业成功与否,除了个人素质、专业背景、岗位需求、机会等条件外,则主要决定于自身的择业观。高校毕业生受精英教育时代就业观念的影响,将就业意向定位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不愿到非公有制企业单位就业,仍然存在着“铁饭碗”的错误观念,有的毕业生则留恋到大城市就业的错误观念等。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从而产生在现实求职中受挫的现象。
3.消极依赖心理
在高校,尤其是私立高校存在入学门槛低与学费高昂的逻辑关系,而能承担起高昂学费的家庭,往往经济状况比较好,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导致私立高校毕业生职业选择上存在“等、靠、要”的心理依赖性,缺乏进取精神和自我推销意识。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升学”的心理归因
1.经济成本分析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导致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与“升学”的两难选择中徘徊不定。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若选择升学,不会给家庭造成较大的经济困难,这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升学”的可能性较大;如果家庭经济条件较差,高校毕业生基于经济上的考虑,会将“就业”作为首选。因此,“经济成本分析”应该成为判断“就业”或者“升学”的首要标准。
2.机会成本分析
面临“就业”与“升学”的双重选择,由于市场经济岗位需求瞬息万变,按照专业冷热的时间间隔,一般是十年一个周期,即使在这十年中,有些专业也未必每年都很火热,一旦出现诸如经济不景气、岗位饱和度等影响,即使上一年度还炙手可热的专业,下一年度就有可能遇冷。在此背景下,很多高校毕业生认为,应该先“就业”再“升学”,而有些高校毕业生认为,应该先使用知识“武装”自己,先“升学”后“就业”。
究其原因,高校毕业生都是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进行“机会成本”分析,毕竟机会不等人,先“就业”后“择业”成为一种自然心理。因此,“机会成本分析”也应该成为判断“就业”或者“升学”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针对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过程中,“升学”与“就业”心理困境的对策
1.高校毕业生“升学”与“就业”的经济成本考量
在高校毕业生指导过程中,出现很多毕业生通过“专转本”“考研”等方式进入高一级学府进行深造,即“升学”的情况,也有一些毕业生找到较理想的工作,即“就业”的情况,对于这两种情况,无论是“升学”或者“就业”,对于职业指导者而言,都较容易处理。但出现一些毕业生喜获“双丰收”,即通过考试,既可以进行深造,又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这对职业指导者而言较为棘手,需要职业指导者灵活掌握多种分析方法,帮助高校毕业生做出一个明智的选择,如分析个人意愿、分析家庭经济状况、环境因素等。其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是经济分析法,即职业指导者通过分析毕业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并结合其个人意愿,帮助毕业生做出合理的选择。
2.高校毕业生“升学”与“就业”的机会成本考量
“升学”和“就业”是高校毕业生的两大人生追求,无论实现哪一个,都将对其个人人生轨迹产生重要影响。青年人重要的是要抓住机遇,因此,在面临“升学”与“就业”的双重选择的时候,职业指导者必须要引导毕业生考虑“机会成本”,对于很多“就业机会”,稍纵即逝,但现代社会提倡教育“终身制”,很多知识可以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学习。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指导者将咨询建议偏向于“升学”,将给高校毕业生带来巨大的机会损失,其升学毕业后很难再有同样的就业机遇,因此,在毕业生面临“就业机会”时,务必做到“以人为本“,站在毕业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3.高校毕业生“升学”与“就业”的个体成本考量
由于社会个体存在诸如气质、个体素质、审美观、价值观、处世观等方面的差异,毕业生面临的职业选择会大相径庭,同样的就业岗位,不是每个毕业生都能胜任的,因此,在考量毕业生“就业”与“升学”的两难选择时,务必要将社会个体的差异性进行考量,这将有助于毕业生在面临“就业”与“升学”两难时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4.高校毕业生“升学”与“就业”的家庭成本考量
任何社会个体都脱离不开家庭,家庭由社会个体组成,毕业生作为社会个体,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取得家庭的支持,在毕业生面临“就业”与“升学”的职业选择时,务必要衡量毕业生的家庭成本,包括家庭支持度、家庭成员职业认同感等,在面临选择时,只有将家庭成员形成合力,社会个体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如果面临一份职业选择,家庭成员不但没有形成合力,反而劝其改行或者继续深造,那么,社会个体很难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因此,在考量高校毕业生“升学”与“就业”的两难选择时,务必要考虑家庭成本。
5.高校毕业生“升学”与“就业”的行业成本考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产生了很多行业,尤其是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社会行业出现众多新兴的朝阳产业。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在读时,毅然放弃学业进行创业,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尤其是信息技术时代,很多新兴行业的黄金起点转瞬即逝。在高校毕业生面临“升学”与“就业”的双重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考量行业前景与行业成本,有些新兴行业的黄金起点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机遇将一去不复返,因此,务必要考量行业成本,才能给毕业生指明职业的正确方向。
[1]刘梨梨.升学与就业指导测验的现状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7(14):27.
[2]陈菊.向左走,向右走——就业与升学的路径选择[J].初中生世界,2009(Z6):5.
[3]宫春子,赵立铭.数说升学与就业[J].中国统计,2014 (8):11.
G718.5
A
1673-0046(2016)7-0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