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欠发达地区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2016-02-13赵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欠发达毕业生大学生

赵萍

(商洛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欠发达地区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赵萍

(商洛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欠发达地区本科毕业生就业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本文以商洛学院为例,从人才供给、人才需求、政策供给、学生个体四方面分析欠发达地区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欠发达地区;本科毕业生;就业难

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学生多来自于“老、少、边、山、穷”地区,多数毕业生家长翘首以盼得到的却是“毕业即失业”,梦想与现实的碰撞对学生个人及其家人都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未就业大学生更多地来自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紧迫。该问题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因此,解决欠发达地区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一、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分析

(一)高校培养方式欠缺

1.就业服务与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欠发达地区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部门对毕业生开展的“精细化”帮扶不足,工作内容多为日常事务性工作。教育部大学生就业“全程指导”包含职业规划、就业辅导、简历制作、招聘咨询、面试五大部分。但依据实际情况,学生很难享受到系统的“全程指导”的权利,主要是针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上课教师多为临时安排。高等教育难以将教育与职业有效对接,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2.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社会需求

当前,高校逐步由应用型大学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实践能力,以缩短毕业生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期。欠发达地区高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没有真正实现教学和社会实践、应用能力相结合,转型速度较慢,影响学生应用能力提升,增加就业难度。在教材选取上,盲从教育部的规划教材,规划教材主要适应于“985”和“211”院校的学生,这些院校学生起点,高领悟能力强,而欠发达地区高校学生接受能力有限,规划教材在教学上并不能够作用最大化。

(二)监管力度不到位,人才高消费导致“人才市场化”受到阻碍

高等教育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层面的蓬勃发展,使用人单位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以提升职工学历的途径向外展示企业形象,国家对于设在经济开发区的企业,虽有政策优惠,但条件之一是要求企业员工具有一定的学历,招聘单位为达到效益最大化,提升学历层次,压低工资标准,毕业生将城市作为工作首选地点,即使降低工资,也可以屈尊就位,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却由硕士生来完成。城市就业市场的拥挤促使“985”“211”院校毕业生转向欠发达地区求职,“学校效应”在招聘过程中凸显,“人才高消费”出现。人才高消费是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欠发达地区毕业生外地求职“出不去”,本地就业“留不下”,就业困难情况可想而知。

大学生就业难与日俱增,各级政府、高等院校为缓解就业压力,组织各种类型招聘会促进就业。在招聘会的组织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增加岗位、拓展市场,而对招聘企业的资质审查以及招聘行为的监管力度较为缺乏。《就业促进法》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招聘不得进行各种歧视,并且提出了就业服务以及就业管理要规范化,制度化,但对招聘中的违法行为并没有提出明确处罚措施,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酒量就是工作量,收取高额入职培训费。部分企业在招聘会上向毕业生发布虚假信息,进行虚假承诺,致使学生掉入求职陷阱。这些现象的发生不但影响了政府的形象,阻碍了人才的市场化进程,而且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严重影响

(三)市场具有开放性,但对欠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却有失公平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模式依然保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量残余,市场在人才配置过程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本地与本地生源的外校毕业生相比,地方政府为缓解就业压力,制定“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导致就业竞争的不公平性;与社会影响更大的院校毕业生相比,因为就业生态环境整体恶化,同等条件下,招聘企业首先考虑学校名气,欠发达地区高校社会认同度低,其毕业生难以被招聘单位接受,公平性缺失。此外,欠发达地区远离高校聚集区域,较高的求职成本使学生难以接受。区位因素导致学生社会实践遭到多方面掣肘,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有限,难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教学基地,而外出实践则受经费影响得过且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欠缺。社会不良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就业选择,欠发达地区民风淳朴,且习惯养尊处优,社会生活节奏较慢,居民习惯按照计划和指令办事情,计划经济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日常生活缺乏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学生在此学习生活四年,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缺乏竞争意识和吃苦精神,对提高自身素质没有强烈愿望和内在需求。

二、欠发达地区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解决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努力提高以高等院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要对有就业困难的青年实行“一揽子”就业服务。欠发达地区本科毕业生就业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要破解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完善政策,提供有效支持

市场和国家政策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相互的,欠发达地区毕业生多来自于贫困边远地区,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源有限,且学校社会知名度不高、教育教学水平较差,成为高校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政府应采用多种方法促进欠发达地区毕业生就业。

1.实施求职补贴,引导基层就业

学生就业应以市场宏观调控为主,但鉴于学生基层就业“下不去,留不住,上不来”,应发挥政府作用,对基层就业毕业生的薪资待遇实行定价制度。毕业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对于落后区域的生活已基本适应,一旦扎根基层,便会服务基层。政府应当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强改造力度,提高基层对人才的吸引力。加强政策的落实以保证毕业生合理流动,户籍制度牵涉社会保障和住房福利,国家应出台政策对有基层服务经历的毕业生在回归一级劳动力市场时,减少或取消户籍限制,消解人才流动的障碍,免除其后顾之忧。

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学生多来自于“老、少、穷、边、困”地区,外出参加招聘会成本较高,扩大对贫困毕业生的重点帮扶工作,将一次性求职补贴分层次,并将享受范围扩大至获得过国家助学金的学生,鼓励更多的学生外出求职,实行预防教育为主体、榜样教育为标杆、心理疏导为辅助、经费资助为求职保障的教育方法。

2.促进校地合作,加强产教融合,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岗位

欠发达地区高校应该努力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校地合作,高校和地方政府通力合作,政府在高校的发展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加强和企业的沟通,实行订单式培养,同时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生产的速度加快。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将高校、政府、企业、学生个人有效对接,形成“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鼓励校企合作开展产教融合,并且在逐渐合作后形成激励引导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地方企业通过产教融合,招聘到更高质量的毕业生,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吸纳大量高等人才,既减轻社会负担,促进欠发达地区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又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二)创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学费由物价部门核算,高校学费相等但不同级别院校学生享受的教育教学条件却不对等。要改变这种现实,高校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完善就业指导机制,创新就业服务平台

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涉及面对面的职业相关内容交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就业心理辅导,打造一支业务精团队,有意识、有重点地进行就业指导,针对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举办大学生就业专题讲座,解析国家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政策;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广泛开展大学生就业咨询活动,进行“一对一”的就业咨询。

2.开展“精细化”就业服务,扩大就业渠道

切实发挥校园招聘会的作用,将招聘会次数、招聘岗位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努力开展校园专场招聘会以形成规模效应。在就业信息网的建设上加大投入,利用各类招聘网站,搜集真实、有效的就业信息,并以短信、微信、QQ等方式将招聘信息在第一时间传达到每一个学生手中,加强对就业信息的宣传。

鼓励并帮助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基层创业。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强调,要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扶持力度,以创新引导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家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欠发达地区高校应该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用足、用活政策,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多种综合的创业素质,并最终能够使有意愿的大学生创业者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3.人才培养以区域经济需求为导向,深化改革,提高实践能力

当前,在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招生就业制度条件下,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都必须树立以社会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的基本观念。学生就业是一个两头在外完全开放的社会市场,学校是被动接受挑选的办学实体,出口决定入口,因此,欠发达地区高校更应该在招生规模和就业率之间建立联动机制,对就业不好的专业予以减招甚至停招。准确把脉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新专业的设置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建立综合考核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这也是搞好欠发达地区就业工作的前提。

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法。欠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并将学科专业布局进行有效规划,做精、做强一些应用学科,引导和鼓励各重点学科与社会各行业联合建立多种形式的协同中心、工程中心、咨询机构、评价机构等,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拓展服务地方的广度和深度。

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至关重要。欠发达地区高校要以高等教育的职业化改革为契机,深入贯彻职教理念,实现人才成长和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强实践课的比重,重视认知实习、专业实训等培养环节。对欠发达地区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财政补贴,使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走出去”,以保证学生社会实践的高质量开展。

(三)更新观念,提升欠发达地区学生就业竞争力

大多数农村家庭将对子女的教育视为投资,而不是消费,既然有投资,就期望得到等额甚至超额回报。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毕业生为了规避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套房”。因此,解决该问题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说,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准确把脉自我,理性规划未来

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理想的实现有重要的作用。东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何志宁认为,“只有将职业规划等教育渗透到大学期间的教学和实践中去,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全国性的就业难题”。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源有限,想了解行业以及专业发展前景,却苦于没有门路,因此,学校对其职业生涯规划实行“双导师”制,既包含校内专职教师,又包含企业专业人员。校内导师在职业生涯规划上,主要教授方法并不断督促。校外导师帮助学生对与专业相适应的岗位需求进行合理分析、准确把脉。学生结合校内外导师的指导,制定出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通过双导师制,弥补学生社会关系的欠缺,尽可能地让他们提前认识行业,对自我准确定位,对未来合理预期。

2.客观看待现实,端正择业心态,提高综合就业力

求职成功的关键是良好的个人素质。欠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因学校知名度小,先天不足,更应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高就业竞争力。既要具备稳固的学术基础、广阔的学术视野、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要求有越挫越勇的精神,才能抓住有限的机会,在就业中游刃有余。在择业之前,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包括就业方向、就业区域、收入待遇等,清晰地认识自己与名牌院校毕业生间的差距,明晰就业前景,做出合理期望,端正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摒弃“一锤定音”的就业误区,在就业过程中做到“骑驴找马”,一边通过工作增长能力一边积极求职,从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体制内就业心态不可取,私营企业以才取人,更能够实现人生价值。

此外,规范企业的招聘行为,为欠发达地区的毕业生营造宽松的就业氛围。我国由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的就业歧视对人才的合理流动造成了严重影响,欠发达地区因以小、微企业招聘为主,用人程序相对不规范,既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又打击了学生服务基层的热情。因此,应该增强社会舆论的监督功能,使学生就业平等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为毕业生营造平等、宽松的就业氛围。

[1]孙建军.西部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对策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2):158-160.

[2]中国青年网.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的主要困难和问题[EB/OL].http://qnzz.youth.cn/qsnyj/ztyj/201412/t20141 202_6150773.htm,2014-12-02.

[3]王瑞.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09.

[4]江楠.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以贵州省为例[A].贵州省社会科学学会.“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贵阳:民族出版社,2010.

[5]戚晓金.关于大学生的就业困难与应对策略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5):67-68.

[6]姚聪莉,于欣荣,赵小白.教育与经济:对“陕西现象”的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2):129-133.

[7]王飞,石冬,易晓钧.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理性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8):13-15.

[8]赵萍.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原因及对策[J].商洛学院学报,2015,29(4):80-83.

G718.5

A

1673-0046(2016)7-0018-03

商洛学院2015年校内科研项目,欠发达地区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研究——以SL学院为例(15SKY-FWD F012)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赵萍。商洛学院2016年学生工作课题,“根植地方”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XSGZ16006)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赵萍]

猜你喜欢

欠发达毕业生大学生
关于欠发达地区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别让欠发达地区的新能源项目成摆设
最“叛逆”的毕业生
欠发达地区经济报道策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