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2016-02-13■文/徐

中国传媒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客户端数字微信

■文/徐 精

数字媒体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文/徐精

如今,很多媒介都在积极探索融合的变革之路。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涌现,一方面为形态传统、单一的媒介提供了变革的利器,数字媒体技术不仅拓宽了新闻传播的渠道,增强了新闻传播能力,另一方面新闻传播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媒体的出现对专业媒体的新闻发展之路提出了考验。

数字媒体技术;新闻传播

1.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现状

数字媒体技术促使了一系列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新的媒介传播形式的诞生。微博方兴未艾,微信和客户端也悄然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两微一端”就是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三位一体”的简称。他们都是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融合,使用数字语言实现的创新产品形式。微博和微信都支持pc以及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和传统互联网,而客户端则是专门针对移动终端设计的信息服务类产品。微博和微信除了能在短时间内发布实时状态,分享图片、视频,进行人机互动交流,还融合了秒拍、小视频、语音对讲、视频会话、“摇一摇”、漂流瓶等诸多手段,而客户端则将网页版的新闻搬到了移动终端。这些技术带来的功能和便利使得受众的阅读需求和习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相对应的,对于信息的传播者而言,这也是数字媒体为新闻传播带来的新契机。

一时之间,许多权威的传统媒体都开设了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平台,媒体充分利用这两个渠道的实时发布、收集意见、评价反馈、分享等功能,发展到现在,传统媒体已经将自己的微博、微信运营得如鱼得水。典型的是新浪微博的媒体汇,汇聚了各地各类传统媒体,实现了不同媒体类别之间内容的共享。 此外,每年两会也是多家媒体新闻报道技术的大比拼。其中今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系列因为将技术玩出了新高度,使用包括H5、可视化图表、VR、短视频等手段在内的新技术和设备生产了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两会新闻产品,因此成为各家媒体学习的典范。

首先,最为抢眼的是微信公众号推出的5条基于H5技术的微信新闻,阅读量近2000万,篇篇阅读量“10万+”,其中《人大新闻发布群,傅莹邀请你加入群聊》这条H5页面浏览量达到500万,采用“微信群聊”形式展示新闻发布会,这个创意被很多新媒体纷纷模仿。微信“摇一摇”功能也被运用到《摇一摇,听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原声》,这款H5产品把报告要点做成关键词,“摇一摇”就能来回切换关键词,进入报告原文后,还能听到总理作报告的声音,推出当日总点击量即超过200万。

其次是同时在“两微一端”推出可视化新闻,也就是用图表将庞杂的新闻内容简单化、可视化。《政府中国报告的十大新鲜词,赶快学起来!》只用一张图和简单的文字就生动地将政府工作报告的要点呈现给受众。

再次是引入直播技术,“中央厨房”综合图文、音频、视频和直播信号多种元素在微信成功推出名为《实时云直播,朋友圈里看两会》的新闻产品,上线6天,突破510万总访问量。用户进入页面后可以看到两会小编、影像师等角色发布的状态,还可以像在自己的朋友圈一样点赞、刷新,实时更新两会期间的重要活动。此外,微博方面也引入视频直播两会,主持和参与的两会话题阅读量超过14.7亿。

最后,最炙手可热的黑科技VR也在今年两会被多家媒体纯熟地运用到报道中。《人民日报》、新华网、中新网、百度新闻、新浪新闻等多家媒体用全景摄像机记录两会的盛况。用户通过手机进入各媒体的VR专题页就可以查看这些全景式报道,这无疑可以帮助普通用户更加立体地感受新闻报道,享受到“沉浸式”的新闻,仿佛置身新闻第一线, 让人不禁感概技术做到了真正的“身临其境”。《人民日报》利用这一科技在客户端上线了VR作品《VR带你进会场 政协大会这样开幕》,用户坐在家里就能参与大会开幕,国歌声、代表的发言声犹如在耳畔。

2.数字技术影响下的新闻业态

正所谓,技术是把双刃剑。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专业媒体的传播更便捷、内容更多元,更容易找到媒介融合的突破口,但另一方面也让专业媒体面临更严厉的舆论监督和来自“自媒体”的新考验。

2.1传播更高效

微博微信随时随地实时更新的特性尤其符合新闻报道“快”的第一要义。尤其是在应对各种突发新闻中,微信微博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新闻工作者能第一时间在事故现场通过手机进行拍摄照片和简单的文字编辑,就能将消息发布出去。微博短小精悍的特性尤其有利于新闻事件的系列跟进,随时更新事件动态。微信的新闻传播主要在公众号进行传播,虽然篇幅不如微博精简,但也恰巧弥补了微博不适于做深度评论的缺点。

2.2内容多样性与个性化兼具

除了传播效率更高,传播内容的多样性也更丰富。一是新闻内容的关联性。微信和客户端的同类新闻推荐就是数字技术基于大数据实现的。二是我国的新闻客户端遍地开花,每个客户端都有自己的定位和侧重点,例如腾讯新闻的客户端整合了各种媒体的信息资源,通过关键词搜索就能快速找到不同媒体报道的同样主题的新闻。由此,不管是从新闻的内容,还是从新闻的来源来看,受众的选择是更多了。同样地,受到数字技术影响,多样性的新闻传播还包含了人性化,它的人性化体现在数字技术通过记录下用户日常在新闻客户端的浏览信息的轨迹,并形成大数据,进而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调整,最终让每个受众享有自己定制的新闻内容,这种进步是传统的新闻传播形式无法做到的。

2.3信息碎片化和娱乐化加剧

李希光教授指出,网络发展到今天,新闻与娱乐之间的墙在消失,新闻与言论之间的墙在消失,新闻与广告之间的墙在消失。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拎干货的内容思维,接地气的网络语言贴合了手机碎片化的线性阅读模式,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让人身临其境的黑科技VR和突出互动对话的网络直播都体现了传播者重视受众在接收信息过程中的体验感。不过,这其中的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连很多权威严肃的微信新闻也不时出现“标题党”,虽然通俗易懂和趣味性对于传播很重要,但是日趋碎片化娱乐化的内容大大改变了以往对新闻的选择和判断标准。

2.4舆论监督更透明

以前的传统媒体由上而下的垂直传播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众在公共领域基本处于失语的状态,当微博和微信作为社交媒体的姿态出现时,无疑是为公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的话语空间。他们比传统的沟通工具更人性化,促进了人际互动的行为和效率。媒体微博每次发声,公众都能即刻回应,这种反馈的现时性对于新闻传播过程的意义是重大的。它一方面可以检验新闻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反馈的内容对后续的新闻传播行为进行调整和规划。这意味着新闻传播的重心不仅仅是政治议程,公众议程的分量也会越来越值得关注。

除了简单的点对点发表评论以外,如今数字技术还能实现用户参与媒体组织的专题讨论,投票和调查等社会性活动,每个公民都能通过自己所拥有的数字工具进行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就在这些传播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2.5来自自媒体的威胁

数字技术一方面能为专业媒体的新闻生产和传播带来新的推动力,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之中创造了阻力。在数字技术创造的微博和微信平台上,人人都拥有平等发声的权利,每个个体只要愿意,都是传播者。很多组织机构如今都有自己的微信微博平台,他们在上面发布信息,与受众互动,甚至把自己的微博微信运营成其最具权威性的官方信息渠道,当受众想要了解与之有关的消息,首先想到的不再是媒体,而是直接到其官方平台去寻找。这就意味着专业媒体不再拥有新闻生产和传播的绝对权力,自媒体使得专业媒体逐渐丧失新闻来源的优势,开始引起了媒体行业的重视。

3.结语

“两微一端”、H5技术,黑科技,还有网络直播等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让信息传播更加便利和有趣,他们所具备的互动性、普泛性和自主性这些优势已经在逐渐改变大众的人际交往模式、认知模式、机制建设甚至是社会结构。对于新闻传播来说,数字技术使得新闻编辑生产模式出现了新的业态,因此,专业媒体在未来的新闻发展中,将面临如何能利用好技术才能既实现与自媒体和谐共存,又要整合内部资源找到突围之路的难题。

[1]俊扬.数字媒体技术的官方定义 .http://juney1981.bokee.com/ 5087697.html.

[2] 王宏.数字媒体解析[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8-9.

[3] 赵振祥, 王洁.微博与微信:基于媒介融合的比较研究[J].编辑之友,2013(12):50-52.

[4] 雷科技.VR技术成新宠,国内媒体用其报道两会.http://mt.sohu. com/20160314/n440355114.shtml.

[5] 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 252,464 ,472.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TP381

A数字媒体这一概念在《2005 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中得到解释:“数字媒体是数字化的内容作品,以现代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分发到终端和用户进行消费的全过程。这一定义强调数字媒体的传播方式是通过网络,而将光盘等媒介内容排除在数字媒体的范畴之外”。 王宏指出,对于在向数字化急速迈进的媒体而言,数字媒体既包括了硬件上存储、传播、接收数字信息内容的数字技术介质或者设备,也包括了软件上以数字形式存在的信息内容。 有研究者认为,数字媒体从狭义上理解,是一种基于网络和移动终端进行传播,且相对于纸质媒体的新媒体形式。尤其是近年来,微博、微信和客户端这些传播平台的崛起以及五花八门的传播形式更是得益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毫无疑问,数字媒体技术在传播方式、信息采集、内容生产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使其在新闻传播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本文通过梳理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典型运用来分析新技术对具体的新闻业务带来的考验和整个媒体行业布局的变化。

猜你喜欢

客户端数字微信
如何看待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断舍离”?
县级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应用手机客户端
孵化垂直频道:新闻客户端新策略
大枢纽 云平台 客户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探索之路
答数字
微信
数字看G20
微信
微信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