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地方记者站的挑战与机遇
2016-02-13吴国颂
■文/吴国颂
新形势下地方记者站的挑战与机遇
■文/吴国颂
在当前传统媒体式微的状况下,地方记者站同样面临着新挑战。作为新闻单位的派出机构,却处于报业转型发展的末梢,众多资源难以下沉到记者站。在新形势下,记者站该如何利用当前条件应对挑战?本文以报社驻外记者站为例,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记者站;机遇与挑战;应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为今后新闻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极大鼓舞了新闻从业人员。目前,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已是共识。记者站作为新闻单位的派出机构,同样面临挑战。但不可否认,如今也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依靠传统媒体的专业性、权威性,并借助媒体转型发展的东风,记者站同样可以闯出一条新路来。
1.目前地方记者站面临的困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众多报社在地方设立记者站。这些记者站伴随着报社度过了黄金时代,成为了报社的一个代表符号和重要阵地。但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群众阅读习惯改变,驻外记者站和报社本部一样,充满着艰辛和挑战。
1.1记者站自身管理水平待提升
从2014年开始,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网信办共同组织开展中央新闻单位驻地方机构清理整顿工作。随后,各省也开始对本省媒体单位的记者站开展检查。
在检查清理行动中发现,个别记者站在管理上存在不规范的地方。极个别从业人员理念动摇,给行业带来了消极影响。记者站远离报社大本营,更应该有科学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在群众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
1.2与当地媒体竞争更为激烈
在当前环境下,本地媒体也面临许多发展压力,驻站媒体的加入无疑形成更激烈的新闻抢夺战。而与当地媒体相比,地方记者站的弱势在于无法获得同等的资源。显然,政府部门更为“信赖”当地媒体,当地媒体更容易获得一手资料。例如在两会等重要活动中,本地媒体可以获得更多的采访机会,亦掌握到了更多的新闻素材。
同时,当地媒体也在大力发展新媒体,走媒体转型道路,报社的“驻外大军”就显得更加被动了。
1.3报社改革红利难以下沉
在传统媒体生存困难的情况下,各大媒体都开始转型。以广东媒体为例,南方日报加大了对了新媒体的投入,其“南方+”客户端成为信息发布的快捷方式;羊城晚报加快推进产业融合,不仅有全媒体指挥中心,还有创意产业园。
然后,面对报社转型的宏图伟业,一些记者站则只能远观。目前众多记者站的任务,依然是用传统的方式从事采访、组稿、通联等新闻业务活动。记者站处于改革的末端,比较难享受到红利,也比较难搭上改革的顺风车。此外还有一个问题,目前地方记者站基本不设编辑岗位,记者采写稿件需要传回本部,这就形成了采编两地分开的状况。本部对驻站所在城市情况了解不深,这也让报道显得不接地气。
1.4人才流失严重
作为报社外派员工,地方记者站的记者远离大本营。这种情况导致了驻站记者的归属感、认同感不强,往往认为自己与报社的关系不大。部分记者站办公环境有限,与当地媒体相比,甚至“寒酸”。一些驻站媒体人员,与家人过着分居两地生活,长期奔波于两地不利于人才的稳定性。已经有大学生进入报社后拒绝到地方记者站工作。
2.当前记者站的发展机遇
传统媒体发展遇到的瓶颈已经在大家面前,国家层面也十分关注。作为报社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站发展状况也至关重要。当前的状况是困难与机遇并存,在时代背景下,地方记者站仍是充满着希望。
2.1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对新闻事业的关心和重视,表达了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关心,为媒体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当前媒体困境的破局,提供了重要指示。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更为重视新闻宣传工作,这为新闻单位开展工作营造了更好的环境和氛围。而相应的,记者站也将从中受益。此外,经过前期地方记者站的整顿清理,地方记者站有更纯洁的干事业氛围。政府出台系列政策扶持媒体转型,传统媒体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2地方党政负责人的媒介素养不断提高
《人民日报》近期刊发《一味低调非良策》一文,重点提及地方领导干部的新闻舆论工作。这篇本章指出,一些地方主要负责同志不适应媒体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骨子里仍然把新闻舆论工作当做花瓶,认为中看不中用,只要不添乱,就可有可无。还有的同志思维停留在“防火防盗防记者”阶段,不懂得同媒体打交道。
这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要不断提升。目前,地方主要负责同志的综合素质较高,不少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对媒体越来越重视,并非将“外来”媒体放在政府对立面的位置上。当地的宣传部门与之前相比,会用一个更加开放的姿态邀请驻站的媒体参与报道。而不可否认,当地政府部门也需要各驻站媒体的对外宣传。
2.3地方记者站有“背景”和“后台”
虽然地方记者站目前难以享受到报社的改革红利,但驻站媒体毕竟背后有一个大报社的资源支撑,有更大的平台。在业务提升、转型上有强大后盾。更为重要的是新媒体虽然发展快,但地方记者站背后是一张大报,更有权威性。
2.4优秀作品有吸引力
当地市民对本地媒体往往有疲惫感,驻站媒体的报道更容易受到青睐。不同的报纸、不同的采写风格,会给当地读者一缕清风。例如南方日报提出“高度决定影响力”,而羊城晚报主打“我家的报”,都给了读者更多选择,符合多层次读者需求。
3.如何把握机会迎来记者站的春天
地方记者站关键是要抓住时代给予的机遇,站在政策的风口上,依托好报社强大的资源,扎根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用自己的优势迈上新台阶。
3.1作品是根本,内容是优势
坚持导向引领,加强舆论监督,用真实、优秀的作品提高自身影响力。真实与客观是新闻的生命所在,而优秀的作品则是地方记者站在当地树立形象的最好法宝。如果一个记者站拿不出好的作品,不仅无法获得当地的认同,还会有损报社的形象。
这就要求驻站记者扎根当地、深入基层,采写出好作品,反映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例如,港珠澳大桥通车在即,羊城晚报组织了系列报道,从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报道,赢得赞誉。
3.2严守纪律,不踩红线
严格采编、经营分开,不打擦边球,经得起考验,切实做到“打铁还要自身硬”。目前,有的记者站迫于经营和发行压力,涉足非采编业务,这是与国家政策相违背的。一旦涉及其中,就容易产生有偿新闻和滋生腐败,并且覆水难收。
3.3加强沟通,谋求共赢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报姓党。驻站媒体要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沟通交流,争取当地资源更大的支持。作为报社的派出单位,记者站要接地气,要融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去。要努力与当地宣传部门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这样做,不仅会让记者站新闻采访更为顺畅,做好报社与地方政府的牵线人、传声筒,还能争取地方政府更大的支持。
3.4争取资源,应对改变
传统媒体的弊端日益凸显,转型已经是必须要走的一步大棋。在报社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地方记者站要争取更大的资源下沉到地方。例如在报社新媒体发展过程中,要积极让地方记者站参与其中,让地方记者站采写的稿件有更多传播的渠道。如果条件允许,甚至可以让地方记者站也着手自身转型,在新媒体等领域开始尝试。
3.5创造条件,留住人才
没有优秀的人才,地方记者站的业务水平就难以提升,尤其是在当前人才流失率高的现实条件下。因此,地方记者站要与报社本部形成人才轮岗制度,让优秀的人才驻站锻炼,让地方记者站记者回到报社学习,形成人才的流动,提高业务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不断提高驻站人员的待遇水平。
总而言之,当前的媒体发展让人感到压力,也让人看见未来。地方记者站的继续发展有很多机会,甚至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记者站再次飞跃,成为报社在当地一块响当当的招牌。这些愿景的实现,既需要报社的持续支持,也需要驻站所在地政府的信任,更需要的是地方记者站敢于创新、改变现状的勇气、决心和魄力。
[1]徐一化.加强记者站管理之我见[J].青年记者,2007(08).
[2]展江.记者站腐败制度的分析[J].青年记者,2007(08).
[3]陈枫.三个特点 三个要素 三个意识——浅谈驻外记者站中的“贫稿站”如何发现新闻[J].新闻传播,2009(09).
[4]赵旭凯.做好“主业”与“副业”——对记者站工作的一些感悟[J].新闻世界,2012(10).
[5]新华社.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新华社,2016.
[6]鲁平.一味低调非良策[N].人民日报,2016.
[7]韩英军,王晓阳,韩继伟大.基层政府官员媒介素养分析[J].新闻战线,2015(15).
[8]李静.浅析新的传媒格局下传统媒体公信力的提升[J].中国广播,2011(06).
[9]杜剑玮.全媒体时代记者站怎样转型[J].新闻论坛,2016(01).
[10]卢雅.记者站是新闻采编人才成长的重要基地[J].东南传播,2012(11).
(作者单位:羊城晚报社)
G21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