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校园流行语看大学生精神需求

2016-02-13邱桂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精神需求大学生

邱桂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从校园流行语看大学生精神需求

邱桂珍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校园流行语是大学文化的载体,作为校园这个特定社会区域的产物,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的语言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大学生精神需求变化的情况。通过对大学校园流行语产生的分析,将校园流行语与大学生精神需求有机结合,阐述二者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从求知需求、爱情需求、人际交往需求和休闲娱乐需求四个维度探讨校园流行语所折射出的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变化趋势,深入思考当前校园流行语,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内心需求,并为调适和引导大学生精神需求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校园流行语;大学生;精神需求

随着校园网络的运用和推广,大量网络语言逐渐被“90后”大学生所了解和接受,校园流行语层出不穷。当前,高校群体以“90后”大学生为主,他们被贴上“个性另类、思想解放、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追求时尚、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更强”等时代标签。“90后”大学生队伍不断壮大,推动新思想、新文化的迅速传播,使这些新词汇、新的表达方式成为流行语进入了校园视野。校园流行语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反映,展现校园的整体精神面貌,重视加强对校园流行语的使用,了解和熟悉大学生的精神需求状况,以实现大学生自我全面发展。

一、校园流行语与大学生精神需求

(一)校园流行语的产生

1.校园流行语的概念

研究流行语,首先应当明确其科学内涵,这是深入研究和全面解读的前提。关于流行语的定义,它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概念,指的是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迅速兴起,并广泛流传的新词。而校园流行语,顾名思义主要流行于校园这个特定领域的一种语言形式,是流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校园流行语,校园流行语形式多样,成为当下新一代大学生的口头禅甚至是信条,在一定层面上也折射出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2.校园流行语的来源

校园流行语获取途径多样,来源较为广泛,主要来源于网络、影视作品、流行歌曲与小品、地方方言、自创等方面。根据调查显示,校园流行语来源于网络所占的比重最大,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大学生表达和传递思想、信息多数是通过网上聊天、网上论坛等途径,网络成为大学生之间交流的主渠道。显而易见,互联网的普及对校园流行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此外,校园流行语完全自创的相对较少,自创往往也有其内在依据。

(二)校园流行语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联系

当物质生活在不断改善和丰富,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的时候,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其实不难,人的本质需要是满足精神需求,物质需求的满足促进了人精神需求的发展,精神需求是人全面发展的关键。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精神需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只有精神生活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由此我们可知,种种迹象表明我们要深入到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去,把握大学生的主导需求倾向,发现和分析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如果撇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素质教育便成了一句空话。

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重要的校园文化现象,“表达上自由活泼、幽默风趣、含蓄曲折,充满了智慧和朝气,充分显示了表达的魅力,也洋溢着浓浓的校园气息,成为大学生广泛运用的一种鲜活的语言形式。”通过校园流行语,把握和了解当代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思想和生活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教育工作,从而才能从根本上对大学生精神需求给予调适和引导。

二、校园流行语折射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变化

大学生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使用面广泛,反映学生的思想、情绪和心理。因此,通过剖析校园流行语,科学把握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需求的变化,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求知需求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的转变

求知需求是指大学生为达到成才的目的而要求被提供知识、信息、书籍或者说是“授业解惑”。可以说,求知需求作为分析大学生精神需求的一个重要维度,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的内心是崩溃的”,这样一句无厘头又诙谐的话,来源于2015年1月,接受电视采访时某科技有限公司CEO所言,自播出之后引发了高校大学生的争相引用,此阶段正值高校期末考试月,许多大学生不禁发出感慨,“面对如此苦逼的期末考,我的内心是极度崩溃的。”为此,2015年第一句校园流行语由此诞生。此外,在2015年高校中还流行着,“整天遨游于知识的海洋,整个人都不好了。”不仅如此,晚自习更是被附上了“学习文件”、“革命”等一系列枯燥的词。这些校园流行语的使用,从侧面反映了当下多数大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仍处于较为被动接受的状态。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大部分“90后”大学生求知意识相对还是比较明确。例如,“蹭课”一词指代本来没有这门课,却愿意去旁听学习;“考研”“雅思”“托福”之类涉及学习词常挂嘴边;“学霸”一般用于形容热爱学习,学识丰富,成绩斐然这类人群,这些校园流行语普遍是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课程学习的真实性写照。可见,他们求知需求在发生变化,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的转变,并未完全单纯享受生活,乐于追求更广阔更丰富的知识,更喜欢通过社会实践和阅读书籍得到更多知识,加深内化和修养,巩固理论基础知识,为今后发展提供帮助。

(二)爱情需求由“缺乏理性”向“合理健康”的转变

校园爱情是大学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当前大学生处于自由恋爱阶段,逐渐接受前卫的思想,恋爱婚姻观也随之发生变化。大学生的爱情需求折射出一个人的恋爱观,同时也反映了爱情在大学生人生中的位置。

我们不难发现,“90后”大学生表达情感更为直接,对待爱情的态度是及时行乐,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过于理想化、片面化、浪漫化。在高校大学生中一度流传这样一句流行语,“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同时,利用“花间派”比喻经常换女朋友的男生,“每周一哥”用来讽刺女生换男友太频繁。前一段时间甚至还流行“空虚寂寞冷”,这其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校园现象,是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需求精神上的反映,“高富帅”“白富美”更是当下大学生择偶的标准,成为校园生活里的流行词汇。这些诙谐幽默的校园流行语,折射出一部分大学生在爱情中缺乏理性思考,还不够成熟。

然而,在2014年十大流行语中“且行且珍惜”居于榜首,说明爱情来之不易,要理性对待。“我又相信爱情了”一词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更加趋向于合理健康、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的爱情观。

(三)人际交往需求由“相对封闭”向“互动共享”的转变

“心理学家威廉姆斯库兹提出,人有三个方面的需求——爱、归属和控制,这些需求推动人们去进行交往,这一理论称为人际交往需求理论”。

近年来,高校部分宿舍存在一种怪异现象,只要没上课,大多数同学都会窝在自己的宿舍,宿舍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业余活动场所,这其中有男生也有女生,在大学校园中这一群同学被成为“宅男”“宅女”。他们不爱出门,不愿接触外界,整体足不出户,与他人面对面交流少,生活圈子狭隘,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之中,主要依赖电脑和网络生活的新新人类。其实,宅男宅女的出现并不是意味着他们喜欢追求简单生活,而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不想承担在现实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责任。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之一,然而,面对高校学业压力繁重,同学彼此之间沟通交流时间少,人情日渐淡漠。随着校园内外环境的变化,大学生人际交往需求也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由最开始的“相对封闭”向如今的“互动共享”转变,大学生越来越愿意接触和认识新朋友,人际交往的途径和方式逐渐多样化,乐于将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上的事情与同学分享。根据最新交友流行语数据统计显示,“抱抱团”“单身腕带”“相亲派对”这些热词的流行直接表明了大学生渴望交朋友的心声。

(四)休闲娱乐需求由“单调乏味”向“丰富多彩”的转变

休闲娱乐需求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在物质得到一定满足的情况下,有闲暇的时间,对娱乐消费的逐步提升,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从以往的大学生休闲娱乐需求来看,相对比较单一。如今,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休闲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主要有K歌、上网、逛街、饭局、运动、旅行、阅读等。诸如,由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最新发布的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中“任性”榜上有名,有钱任性成为一个强势校园流行语。“我带着你,你带着钱,”“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旅行成为当下一种新的娱乐休闲方式。与此同时,继中央电视台打造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2012年走红后,走南闯北,品各地的风味美食,成为一道新的风景线。不难看出,大学生休闲娱乐活动正逐步由“单调乏味”向“丰富多彩”的转变,合理选择休闲娱乐,有助于放松身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

三、校园流行语对调适和引导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启示

当前,高校“90后”大学生作为追随时尚文化的主要群体,除此之外,通俗幽默、脍炙人口的校园流行语由于贴近生活、反映现实,来势凶猛,发展传播速度快、数量大,大量涌现校园流行语开始引起社会和高校广泛关注,可见,正确调适和引导大学生面对无处不在的校园流行语势在必行。

鉴于此,结合高校当前实际出发,笔者认为精神需求调适和引导应当在校园流行语视域下从大学生自身思想觉悟的提高、全方位育人体系的优化和和谐校园文化的创建这三方面着手:

(一)深化校园流行语,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

校园流行语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无形中正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纵观当前高校,现阶段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冲动,思想觉悟水平比较低,普遍表现为理想信念缺失、个人主义盛行、享乐思潮严重等,在应对校园流行语时,尚未能合理把握和使用。因此,当前首要任务是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水平,最根本还是要从弘扬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导向,抓住这个契机,以当代大学生这一特定主体需求和目的为引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使其内化为大学生日常的思想行动。也就是说,要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精神实质入心入脑,按照规定去践行,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真正地落地生根,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自身思想教育的成效。

(二)研究校园流行语,优化全方位育人体系

校园流行语由于能够满足大学生群体的特殊心理需求而深受广泛喜爱,通过对校园流行语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高校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有一定程度了解,加强对大学生各方面精神需求的关注,力求在对大学生高层次精神需求满足的基础上,同时又能对负性的精神需求调适与引导。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质量。作为高校教学的承担着,知识的传授者,应当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饱满热情投身于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深入研究,努力打造一支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的适应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其次,主抓教育关键阵地,提升实效性。高校可通过教室、学生公寓、校园、校外等教育主阵地,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优势,引导大学生理性满足精神需求。

简言之,只有在对校园流行语研究基础之上,通过优化全方位育人体系,才能为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提供坚实保障。

(三)巧用校园流行语,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大学生德育的关键环节,是高校的精神和灵魂。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

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巧用校园流行语,通过依托校园网络、学生社团的力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体活动。例如,举办各种演讲比赛、征文活动以及知识竞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组织开展主题班会、团支部立项、高雅艺术进校园、研究生西部支教团项目等满足大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实践中理性追求自身的精神需求,科学地引导大学生追求正面精神需求。

综上所述,在对校园流行语的分析和把握基础上,将校园流行语与大学生精神需求有机结合,从校园流行语透析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变化趋势,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内心需求,为恰当地调适和引导大学生精神需求找寻新的突破口,实现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志诚.困境与超越——当代大学生精神需求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47- 55.

[2]徐朝晖.当代流行语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67- 68.

[3]常启云,李鹏飞.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及调适探析[J].出国与就业,2010(6):104- 105.

[中图分类号]H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046(2016)1- 0197- 03

猜你喜欢

精神需求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新媒体时代媒体功能转变研究
知识型员工精神激励研究
大众文化发展趋向探究
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立足功利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创新实践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