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古诗英译的意义再生
——以王维的《山居秋暝》英译文为例

2016-02-13张媛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渔舟许渊冲英译

张媛媛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试论中国古诗英译的意义再生
——以王维的《山居秋暝》英译文为例

张媛媛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中国古诗有着悠久的历史性、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译者如何在目的语中准确地表达蕴含在古诗深层蕴意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从许均教授提出的“去字梏”、“重组句”、“建空间”这三个意义再生遵循的原则为出发点,分析许渊冲先生对王维《山居秋暝》的英译文,体现出意义再生在古诗英译中的重要性。

古诗英译;意义再生;去字梏;重组句:建空间

在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中,中国古诗占据了极为辉煌灿烂的一页。我们能从古诗中体会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古人用诗来记载着人间百态、道尽当时悲欢离合。中国古诗浩如烟海,吸引了广大中外学者竞相译介。中国古诗讲究意境美,简而言之,是情和景和谐统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意境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这一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意境美的经典诗词具有征服人心的魔力和魅力,使读者如同看到美景而流连忘返。译者在英译中国古诗时不应拘泥于字词的简单堆叠,而应结合古诗文化背景进行合理创造,使意义在使用中得以再生。

一、翻译的创造性之意义再生

译者在英译古诗时对译文进行合理的创造能给目的语读者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动态的意境美感。这也是翻译界流行“翻译是艺术”的原因。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意义的再生。译者要领会蕴含在原文本中的思想精髓而不能拘泥于文本的字面意思。萨特对语言、词句与意义的关系这样形象的表述:“排列在一本书里的十万个词尽可以逐个被人读过去,而作品的意义却没有涌现出来;意义不是字句的总和,它是后者的有机整体。”而维特根斯坦则认为:“在大多数使用了‘意义'一词的情况下——尽管不是全部——我们可以这样解释:一个词的意义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他的“意义即用法”理论则为广大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让原文本在译文中获得重生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词语的生命也会随着人类历史的更迭而呈现出多样性。每个词语都有一种意义,但这种意义不是给定的,也不是恒定不变的。如果意义恒定不变地固定在每一个词语中,那这些词语无疑就会慢慢失去生命力,其表达力会渐渐丧失,只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下对它们的使用才能激活它们,赋予其生命。译者在英译古诗的实践过程中要从历史和空间的变迁中找到相应动态对等的词汇,帮助译文从原文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字和词赋予新的生命活力,以期构建充满美感的意境空间。

二、王维《山居秋暝》英译文的意义再生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崇信佛教,将禅意寄情于山水田园诗中,其诗具有清幽深远和耐人寻味的意境,被世人尊称为“诗佛”。笔者拟将以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文本为例,分析译者在英译此诗时如何通过“去字梏”、“重组句”、“建空间”这三个原则让原文本的意义在目的语中得以再生。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描绘出秋雨后山间暮色优美的风景和山居村民的淳朴。明月、青松、清泉、竹喧、浣女、莲动、渔舟,这些动静结合的景物勾画出一幅风景秀美的山水画。此诗以洗练的笔墨、精美的画面构成了清幽深远的意境。诗人以泉水、青松、翠竹、青莲表现出自己的高洁情操。这种托物言志、以景传情的诗歌表达方式则能体现出诗人意欲归隐山林、超凡脱俗的悠然心境。

许渊冲先生译文:

Autumn Evening in the Mountains

After fresh rain in mountains bare

Autumn permeates evening air.

Among pine-trees bright moonbeams peer;

O'er crystal stones flows water clear.

Bamboos whisper of washer-maids;

Lotus stirs when fishing boat wades.

Though fragrant spring may pass away,

Still here's the place for you to stay.

(一)去字梏和重组句

每个词的意思简单相加并不能体现出文本的深层蕴含,逐字对译的结果就会体现不出原文的意义之生命。这种情况下,英译出来的文章往往会是失去文本意义深处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译者在古诗英译的过程中要认真揣摩诗人的写作意图和分析上下文关系,才能做到在动态的语境中正确领悟字词的意义。译者不能一味拘泥原词组的传统文本意义,要从原文字的字梏中解放出来。

译者从原文的字梏解放出来后,势必会涉及到原文的句子。我们将句子看成是翻译的一个基本单位。它会涉及到句法、词组排列、语序调整等因素。基于此,译者应该结合时代背景熟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的意境。重组句是基于对原文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意境的深刻理解上的句子结构改革。只有掌握不同语言的规律,才能大刀阔斧地进行句子重组。同时,亦能使译语读者体验到英译后古诗的音韵美。

标题中的“居”指的是诗人隐居山中的辋川别墅。原诗主要描写的是秋雨后的山间暮色之景,诗眼落在“秋暝”二字上。“山居”则以地点婉转地体现出诗人远离尘嚣、归隐田园的心境。许渊冲先生对标题的独到之处在于对“居”字的虚化处理和其他三字的直译。“Autumn Evening”放置句首,点出了整首诗的时间背景,提炼出原诗的清幽深远的意境。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写秋雨后的山林翠绿凉爽的自然景色。诗人将山林形容为“空山”,可以点衬出雨后的山林呈现出一派空灵清幽、宁静致远的景色。许渊冲先生将“空”译为“bare”,这与后文中呈现的自然景象相互矛盾。但我们可以看出“bare”能与下句译文(Autumn permeates evening air)形成押韵。后句中“晚来秋”则点出诗眼“秋暝”。“秋”字则表现出夜晚秋寒袭人的感觉。许渊冲先生译为“Autumn permeates evening air”。“permeate”一词用法巧妙,描绘出秋意在山间林中弥漫起来,使译文极富诗情画意。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上句则进一步描写秋雨过后,皎洁的月光若隐若现,透过松间散落出斑驳的静影。下句“清泉石上流”则描写出清澈透明的泉水缓慢地流淌在山石间。许渊冲先生把“清泉”译成“clear water”,并搭配谓语“flow”则能体现出此动态意境。而此句译文中“stone”前加上修饰语“crystal”则能与上半句“明月松间照”的“照”相呼应。秋雨初晴后的山间夜晚,月光照耀下的山泉晶莹剔透。

在句型结构上,许渊冲先生用“moonbeam”作为主语搭配谓语“peer”来构成“among someplace moonbeam peer”,这一结构并巧妙地将后半句译文“O'er crystal stones flows water clear”中的“clear”后置与上一句中“peer”押韵,以符合英文诗歌的行文规范同时也能体现出诗文的音韵美。“peer”这一词恰到好处地体现出月洒松针的唯美意境。译文“Amongpine-treesbrightmoonbeams peer”和“O'er crystal stones flows water clear”都将介词短语置于句首并且结尾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此诗颔联的英译文形神兼备可谓是原诗意义再生的典范。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写山居生活的乐趣,承上由写景转入写人物。上句描写岸上浣女笑逐颜开,洗衣归来,属有声动态;下句描写水中荷叶左右摇曳,渔舟顺流而下,属无声动态。诗人将远处有声动态和近处无声动态巧妙结合,勾画出一幅风景秀美的山水画。“竹喧”则描写出浣女结伴而行在竹林里笑逐归来,表现出了洗衣女子们的喜悦心情。许渊冲先生把“竹喧”相应译为“whisper”略显俏皮,虽在意义表达上承接前文清幽深远的意境,但并不能将浣女们洗衣归来的喜悦心情强烈渲染出来。“莲动下渔舟”则体现出渔舟顺流划动,湖面涌起波浪,荷叶左右摇曳。许渊冲先生将下句相应译为“Lotus stirs when fishing boat wades”。“wade”则是“to walk through water that is not deep”。而渔舟并不是“蹚”过水去,而是有人在水上划动渔船。译者之所以这样英译,目的在于与上句“Bamboos whisper ofwasher-maids”形成押韵。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堪称点睛之笔。诗人勾画出风景秀丽的山间秋雨后的一番景色后,进而转向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尽管春天已经远去,但是我仍然愿意留在山间,享受美好的田园生活。诗中的“春芳”意指春天百花盛开、欣欣向荣的景象。许渊冲先生用“fragrant spring”以小见大,帮助读者更加形象地联想到春天繁花盛开的美景。“王孙”原意指贵族子弟。这里指诗人自己,也泛指愿意归隐山林和诗人有相同的高洁情操的人们。许渊冲先生巧妙地将“王孙”一词译为“you”,表达了泛指的韵味,拉近了译文读者和诗人的距离。译文“Still here's the place for you to stay”表达诗人淡然的生活态度,愿意归隐在这样清幽深远的山间田园,远离尘世喧嚣和世俗纷扰。

(三)建空间

在古诗英译中,译者要掌握诗歌的思想精髓和弦外之音,才能合理地创造出契合原文意境的想象空间。余光中先生认为,“真有灵感的译文,像投胎重生的灵魂一般,令人觉得是一种‘再创造'。”建空间即是合理的“再创造”的一种过程和体现,尤其体现在我国古典诗歌英译上。而余光中先生曾以英文译中文为例,指出“两种文字在形、音、文法、修辞、思考习惯、美感经验、文化背景上既如此相异,字、词句之间就很少现成的对译法则可循”。这在客观上就需要译者审时度势,在译文中重建一个开放的空间并运用合理的艺术加工手段来重新赋予文本生命。

许渊冲先生的此版《山居秋暝》译文注重对字、词、句和文本结构的处理。译文体现出语言精美、句法工整、音韵优美和结构严谨。诗中每半句句尾的“bare”、“air”、“peer”、“clear”、“maids”、“wades”、“away”、“stay”,可以清楚地体现出这首诗的英译严格地遵照了“aa bb cc dd”的英诗韵脚,使译文的音韵优美,给译文读者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译者基于对古诗背景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可以有意识地创造出符合原文本的想象空间。译者用优美生动的目的语创造出符合原诗所含意境的诗歌空间,帮助译文读者在头脑中营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田园画面。如:山雨初霁,月光皎洁,清泉潺潺,浣女归来,渔舟划动,荷叶摇曳。好一派美丽的中国古典山水画。

中国古诗记载着中国古代优秀文人墨客的真情实感和思想精髓,为我们研究历朝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译者应该在目的语中准确地表达蕴含在古诗的深层蕴意。译者应在古诗英译中遵循许均教授提出的“去字梏”、“重组句”、“建空间”三个原则,让原文的意义得以再生,意境得到完美体现。

[1]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6.

[2]许均.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法)让-保罗·萨特.萨特文学论文集[C].施康强,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99.

[4]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汤潮,范光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7.

[5]余光中.翻译和创作[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747-748.

G718.5

A

1673-0046(2016)7-0187-03

猜你喜欢

渔舟许渊冲英译
田公平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摘要英译
摔得挺美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渔舟绕落花
题《渔舟晚归图》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渔舟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