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末遗民散文创作特点及对后世遗民文学创作的影响
2016-02-13胡海燕李海英郭小转
胡海燕,李海英,郭小转
(1.甘肃医学院,甘肃 平凉 744000;2.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3.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4)
[语言与文学研究]
论宋末遗民散文创作特点及对后世遗民文学创作的影响
胡海燕1,李海英2,郭小转3
(1.甘肃医学院,甘肃 平凉 744000;2.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3.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4)
宋末遗民散文,较好地体现了易代的风貌和文学特色。他们的散文题材广泛,主题集中突出,主要反映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民族气节,具有鲜明的遗民特色。本文将通过对宋末遗民群中典型作家的散文进行分析,并总结这一时期遗民散文创作的共性特点以及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宋末;遗民散文;创作特点;影响
明清之际的黄宗羲云:“文章之盛,莫盛于亡宋之日。”亡宋之日,文天祥、谢枋得、郑思肖、谢翱、林景熙等一批具有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文人士大夫,他们在积极参与抗元救亡斗争的同时,写下了大量优秀散文。纵观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突出的遗民特色。
一、主题内容
(一)忠君爱国的王朝意识
在封建社会,皇帝很大程度代表家国。在宋末遗民眼中,爱国就是热爱自己的故国,忠君就是忠于故君,即赵宋皇帝及其代表的政权。赵宋政权的丧失,就意味着国土的不复存在。宋亡后,遗民们在其散文中突出表达了其忠于故君、热爱故国的思想。如谢枋得的拒聘书,体现了他忠肝义胆之气,表现出忠贞不渝的爱国赤诚。他的《上程雪楼御史书》中所蕴含的忠义之情令降臣汗颜,世风为之一振,文集中“扶植纲常”“成仁取义”的决心,代表遗民忠宋的普遍思想。谢翱“望哭宋诸陵。及唐环、林景熙等收遗蜕,翱为之画策……”几个文弱书生冒着生命危险,收拾皇帝曝尸荒野的遗骸,将其葬之越山。他们的举动,体现了对赵宋君主的忠心。郑思肖对宋朝君主,可谓“痴忠”。他在《中兴集》自序云“……五六年来,梦中大哭,号叫大宋,盖不知其儿。此心之不得已于动也”他还气骨铮铮道出要“足大宋地,首大宋天,身大宋衣,口大宋田。”足见其对大宋之孤忠。宋末遗民忠君爱国、王朝意识,都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所处的时代社会。
(二)眷国怀乡的故土情结
宋末遗民作家因亡国而失家,离乡外游,隐居避世。他们的散文中,有许多描写故乡自然风景,反映乡风民俗、人情的作品,遗民们以此来寄托对故乡家园的眷恋怀念之情。如宋亡后隐居的郑思肖画失根的兰花,表达对故土的怀念情怀。谢翱创作的《月泉游记》、《小炉峰三瀑记》、《鹿田听雨记》等游记散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心描绘,往往流露出作者对家园故土的思念之情。舒岳祥在《篆畦诗序》中叙述自己的故居小园篆畦,作者精心描绘了其景物特色,足见自己对家园的热爱之情。林景熙《孤竹斋记》中写道:“过桑梓而恭,想扮榆而祭,夫人乡土之情也。”表明对故乡的特殊感情及对故乡民俗人情的真切体验。遗民们走进故乡家园,故乡的一草一木、一道道风景,都触动着他们孤独哀伤的心灵,但他们没有忘情地投入故乡的土地,而是肩负着对家乡的热爱和使命,随着历史年轮一起前进。
(三)敬仰英雄、坚守气节的高尚情怀
当南宋覆亡之际,文天祥、谢枋得等一些英雄奋力反抗,以自己的生命书写了悲壮的抗争之歌,成为南宋遗民在艰难环境中坚守民族气节的榜样。南宋遗民们把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抒发于他们创作的散文中。如郑思肖在多篇散文中,集中记述、歌颂、评价抗元忠臣义士们,为高风凛然的的志士们描绘了一幅光辉的画卷。其中《大义略叙》详细记载了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抗元英雄们可歌可泣、英勇悲壮的斗争事迹,展示他们正直的人格和光辉的形象,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的英雄赞歌。宋末文天祥是遗民们最崇敬的英雄,他们满怀热情地赞颂他、咏怀他。如谢翱在《登西台恸哭记》中哭文丞相舍身取义、壮志未酬的英雄气概。郑思肖《文丞相叙》中称赞文公“才略奇伟,临大事无惧色,不敢易节。”
宋末抗元中的英雄行为和他们的忠义气节,使宋末遗民深受感动,他们并以节操自勉。文天祥“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一直影响着遗民。宋亡后,谢枋得多次拒元征聘,并写《却聘书》:“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决不失志。”表现了自己宁折不屈、誓死坚持名节的决心。谢翱在宋亡后,一直坚守着不事二朝的节操,他的《游赤松观羊石记》借左元放化羊的典故反映出他忠贞不二、不与元朝合作的骨气。郑思肖在多篇散文中表明自己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强的意志。宋末遗民在宋亡之后,复国无望,他们深知再也无法回到自己深恋的家园故国,这种情怀使他们转化为内心节操的坚守。
(四)悲情心态和隐逸尚道情怀
宋末遗民亲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变,亲睹了同时代的英雄毁灭这一过程,内心的悲痛不自言说。他们骨子里的君国思想与对名节的执著,使他们挣扎在痛苦和绝望之中,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因此,其文常常弥漫着悲情。谢翱的《登西台拗哭记》作者以登高哭祭的形式,抒发了追悼文天祥的悲痛欲绝之情,全文字字血泪、声声悲痛,让读者体会出英雄被毁灭的强烈震撼,感受到深切的悲剧感。郑思肖心怀故国,悲痛不能自拔,他的一部《心史》,可以说以血泪谱写的雄壮的时代悲歌。他在《中兴集》自序言“欲死不得为孝子,欲生不得为忠北。痛哉擗胸叫大宋,青青在上宁无闻!”生也可悲,死也可悲。读遗民文章,弥漫着深深的亡国之悲和浓郁的伤感之情。社会的悲剧和个人的悲剧使遗民散文绽放出至极的悲剧美。
这种悲剧人生,使遗民们感到人生的无常,许多文人隐居江湖,走上求禅问道之路,在悠游山林中寻求精神寄托和人生乐趣。如郑思肖亡国后隐居不仕,他在《中兴集叙后》说:“退去姓字,甘与草木同朽。”在《梦游玉真峰餐梅花记》记写梦游仙境,充分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的向往。谢枋得在国破家亡之后,高蹈于世,他在《与菊圃陈尚书书》中说:“今而后知避世者非小丈夫也。日读道家书,颇有益。”他在流亡期间,曾遍访道教圣地,几乎成了游方道士。谢翱亡国后放浪湖山之间,寄情于山水,与宋遗民结社唱和。邓牧则“遍游方外,历览名山。”林景熙宋亡之后,选择在家乡隐居。
二、遗民散文所表现的艺术价值
遗民散文带有易代之际的特点。他们在国家危亡之时,写出了不少正义气节之作,不仅内容思想切实深刻,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一)形式多样 感情强烈
宋末遗民作家在散文创作中,文体丰富,各有侧重,感情大都强烈真挚、慷慨激昂。作者对事物的记叙、描写、议论都饱含真情,十分动人。
谢枋得的书信体散文,谢翱的游记体散文,郑思肖的杂文体散文,林景熙、邓牧的杂文小品,或发故国之思,或表气节忠义,或嘲讽世态弊病,或抒孤独忧愤之情,虽文体各异,但感情都真挚强烈。如谢枋得的《上丞相留忠斋书》一文不仅慷慨豪壮、义正辞严,而且是披肝沥胆,情辞感人。他的《上程雪楼御史书》满含孝义,悠悠寸草心,感人至深。谢翱的记叙性散文《登西台恸哭记》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之悲、失家之痛、故国之思、忠贞之节,抒发了作者纯朴、真挈、深沉而又强烈的情感。他的游记体散文看似平淡恬静,实则字字溢情。谢枋得的散文,切中时弊,雄健豪迈,感情激切,直抒胸臆,令人读之泣下。郑思肖的《文丞相叙》《大义略叙》等长篇叙事散文,作者的感情从开头到结尾,一气贯注而下,喷薄而出,真实而且强烈。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读遗民散文,确实如此。
(二)善于叙事,语言简洁
宋末遗民散文,往往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事,以此表达作者的情感。如谢枋得的《平山先生毋制机墓铭》通过叙述毋制机一生中最典型的政绩,真实地表现出毋制机为百姓造福的义举。《送史县尹朝京序》中,谢枋得通过叙述史县尹在这次变乱中活人无数的巨大功劳,褒赞了这位清官一心为民的仁政善举。谢翱善于叙事,叙述性散文——《登西台恸哭记》叙述作者与文天样转战南北的战斗友情以及三次登台哭祭,脉络清晰,言简意丰。游记体散文《游仙华岩麓记》《月泉游记》《小炉峰三瀑记》《鹿田听雨记》等凡所叙述,来龙去脉,条分缕析,无不曲折尽致。郑思肖的散文更长于叙事,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评价郑思肖“先生之志事,备于其文”。其中《大义略叙》是《心史》中最长的叙事散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记叙了南宋灭亡的过程和人民的英勇斗争。《久久书正文》作者以极其简洁凝练的语言记叙自己失去父母、国君后,五内俱焚的痛苦心理。《先君菊山翁家传》的记叙颇为详尽、真实,让后世比较全面地了解郑思肖的家世与生平。总之,《心史》散文不用深奥的文字,多用当时浅易的文言,多用短句,措辞平易,语言简洁。
三、宋末遗民散文对后世遗民创作的影响
从古到今,宋末遗民的精神和诗文创作始终对后世人民有重大的激励、感召作用,他们的形象更被定格为永恒的榜样。每当与宋末相似的大环境——国家变乱、民族危亡——再次出现时,宋末遗民总会被再次提起,并发挥出激励人心、为人表率的作用。特别是与宋末遗民有同样的境遇的明末遗民,对宋末遗民更是推崇备至。
如谢翱在宋末元初文坛上的影响很大,他的散文创作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任士林说“翱尤善叙事,有良史才。”宋濂说“文犹崭拔峭劲,雷电恍惚,出风雨中”,黄宗羲说“……故文章盛于亡宋之日,而皋羽其尤也”。谢翱逝世后,从元代的任士林至明末清初的黄宗羲,不同朝代的文人都对其散文给予关注并从不同角度作了评价,这不能不说是谢翱散文的魅力所在。黄宗羲与谢翱同为异族统治下的遗民,其诗歌也就表现出与谢翱相同的故国情怀和不屈气节。可见,谢翱精神和创作都给后世人的影响颇深。再如宋末元初轰动大江南北的忠义之士谢枋得,他的事迹对后世影响颇深,元、明、清各代均有诗文歌颂他的爱国精神。而他的文章更受人推崇。周应极的《叠山先生行实》称“杨得平生无书不读,为文章高迈奇绝,汪洋演迤,自成一家。”明代有刊刻《叠山文集》的各种版本并为之序跋。可见,谢枋得的事迹和精神对明代的鼓舞和影响,明人更是推崇他的“节义文章”。清代对谢枋得文集的刊刻颇多。《四库全书总目·叠山集》云“杨得忠孝大节,炳著史册。却聘一书,流传不朽。……而其他文章亦博大昌明,具有法度,不愧有本之言。”从《叠山集》在明清的刊刻情况可知,谢枋得其人、其文已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此外,郑思肖的《心史》,更受明末爱国人士的欢迎,有百人为之序跋。其中体现的爱国情操、民族气节在抗清斗争中起了很大的精神鼓励作用。
总之,宋末遗民对明遗民的影响最大。黄宗羲、屈大均、归庄、张岱、傅山等大量遗民,明亡后皆怀抱故国,义不仕清,都显示出明遗民对宋遗民精神上的深刻的共鸣。明遗民的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如抒发故国之思,复国之志;赞美民族气节、高洁操守等和宋末遗民创作的主题基本上是重叠的。可见,宋末遗民们的爱国精神、崇高的名节,以及在诗文方面的成就,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同时代及其后世的文人们。
[1][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十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
[2][宋]郑思肖.郑思肖集·中兴集自序[M].陈福康,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谢枋得.谢叠山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邓牧.伯牙琴[M].张岂之,刘祜厚,标点.北京:中华书局,1959.
[5][清]梁启超.饮冰室诗话[M].舒芜,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I206
A
1673-0046(2016)8-0189-03
本文系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课题“惊隐诗社散文创作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主持人:李海英,项目编号:2015A-199)